思辨之美
2021-06-01张大勇
张大勇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张载主张“学则须疑”,他认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可见,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为学者要善于思辨,感受思辨之美。
思辨之美,我们至少可以咂摸出三种。
其一,发掘真相之美。
古往今来,人们读书求学,难免因为爱书而信书,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可以在品读的过程中冷静思考、仔细辨别。
如读《旧唐书·黄巢传》,书中记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除《旧唐书》外,《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黄巢军队“食人”之事,说黄巢制造了数百个巨大的碓臼,每天把数千个活人丢进去,碾碎了,和着骨头当军粮吃下去。
可让人不解的是,《新唐书·赵犨传》却记载:“巢起八仙营于州左,僭象宫阙,列百官曹署,储粮为持久计。宗权输铠仗军须,贼益张。”可见,黄巢对大军后勤保障是有战略考量的。
另外,《旧唐书·僖宗传》也有相关记载:“黄巢兄弟悉力拒战,李克用击败之。获所俘男女五万口,牛马万余,并伪乘舆、法物、符印、宝货、戎仗等三万计。”可见,黄巢兵败后,他的营寨里也是军粮堆积、牛马成群,未有缺粮之虞。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对黄巢军队大规模“食人”的记载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如果再进一步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为了抹黑农民起义军,往往选择将其妖魔化,以扔进历史的污泥。
思辨,让人看到更多真相。
其二,邂逅真理之美。
杜牧的《江南春》家喻户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反驳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大名鼎鼎的杨慎对“千里”的理解未免太过坐实,未识艺术虚实相生之妙。可见,名家之言,也不可尽信。我们自己还是要多查证,多思考辨析。
思辨,让人邂逅更多真理。
其三,品味涵泳之美。
读书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有味道的,尽管这味道可能众说纷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脍炙人口,尤以此段为佳: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而余光中先生如此评说此段用笔:“……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一物三喻,形象太杂。”虽说文学评论是见仁见智的,但余光中先生对朱先生的“不客气”启迪了我们:涵泳韵味从众或叩拜都要不得,人要有自己的思考辨别能力。有时,涵泳是一个人自己的旅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思辨,让人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