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价值意蕴与育人策略
2021-06-01马苒苒杜雨来
马苒苒 杜雨来
摘 要:红色经典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画卷,讴歌了共产党人和英雄模范的崇高信仰与高尚人格,从而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和学思践悟“四史”的有益读本。鉴于当前对红色经典的育人认知有待深化、育人形式有待创新、还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干扰的实际,发挥红色经典的育人作用,应实施的策略为: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位一体,培养红色经典育人新生态;立足内涵式发展,找准育人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对接点;创新教育形式,让育人效能入脑入心,获得大学生心理认同;善于识别并旗帜鲜明地驳斥、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红色经典;价值意蕴;育人元素;育人策略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136-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利用、红色传统的发扬与红色基因的传承。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的讲话中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养,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经典作品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形象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如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真理的力量是理性认知,那么,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教材中、从提升人文素养的课外阅读中把握红色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则是对理性认知的形象感知。理性认知通过淬炼思想凝聚成崇高信仰,形象感知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实现了大学生主体境界的升华。鉴于此,文章就红色经典的基本特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育人策略作以如下探讨。
一、红色经典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红色经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通过对战争年代和创业岁月历程的书写,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文艺作品。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经典是作家、艺术家通过语言、文字、色彩、音符、形体等为创造与传播媒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史、创业史、英雄史,其中也包括新时期以来对红色经典现实主义精神进行传承和创新的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所蕴含的红色基因,是对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艺术再现与深情表达。把握红色经典的基本特征,对于“涵弄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2]的铸魂育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红色经典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画卷
红色经典的诞生缘自于能够产生经典作品的时代以及反映了这一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红日》《红岩》《红旗谱》《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人们耳熟能详,《星火燎原》《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文学又使人们感同身受。这些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品不因岁月的逝去而使读者淡然,也不因时空的转换而为人们忘却;相反,它们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党的事业克己奉公、努力奋斗。之所以收到如此富有震撼力的阅读效果,是因为这些经典以宏大的叙事书写、深邃的主题开掘、不朽的人物塑造、辽阔的意境创造,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产生事件的广阔社会背景,进行了史诗性的讴歌与再现。出版于1954年的《保卫延安》,是新中国反映重大战争题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我军的基层连队为依托,以先后展开的“五大战役”为时间顺序,再现了我军灵活机动地开展伏击战、攻坚战、运动战、追击战、歼灭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过程。而《红旗谱》通過燕赵大地两户农民三代人的命运书写,将农民走向革命内化为生命基因、血脉传承,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从自发到自觉、农民必然走向革命的历史进程。可见,红色经典以历史的铿锵步伐、诗篇般的开阔境界,无可雄辩、无可争议地表明:武装夺取政权求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中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讴歌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
早在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就曾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与追求。凭着崇高信仰与追求,共产党人成长为顶天立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瀚,自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瀚烈士就义前留下的壮丽诗篇,表达了前赴后继、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成为共产党人志存高远,对共产主义事业赤胆忠诚的红色宣言。与此相辉映,写就于国民党监狱里的《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烈士的狱中绝笔,全文洋溢着“爱国、创造、清贫、奉献”[3]的人生价值观。这部红色经典还表达了他对新中国诞生之后未来愿景的描绘:“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4]。这,已成为当今盛世的传神写照。先烈的夙愿之所以得以实现,离不开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丰碑。
3.再现了英雄模范的高尚人格
阅读红色经典作品,我们对英雄人物发自内心的崇敬、仰慕与感叹,无不是缘自于他们的高尚人格。正如有学者指出: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仍能赢得受众,“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与担当。”[5]《红岩》中的许云峰和江姐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一切为了新中国,铁肩担道义,虽死犹生。在电影《创业》中,面对突然发生的井喷,铁人王进喜扔下拐杖跳进泥浆池,冒着水泥凝固、窒息的生命危险,率领众人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住井喷。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这就是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的高尚人格。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滋养哺育了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
二、红色经典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红色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经历了读者千淘万漉的筛选、时光穿梭的历史沉淀,每一次阅读都由于融入其中的红色基因而激动不已。正如有学者指出:“这些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思想引领力,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绽放新光彩、释放新能量、彰显新魅力。”[7]这使红色经典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红色经典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凝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汲取红色经典作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推进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深刻领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如《高山下的花环》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典作品,是对红色经典现实主义精神传承与弘扬的力作。其中,“一张欠账单”反映了革命老区母子两代人恪守诚信的道德风范:连长梁三喜为救指导员赵蒙生不幸中弹,临终时,他掏出一张接济农村老家、已被鲜血染红的620元欠账单,作为后事托付给赵蒙生。部队班师回国后,战友们决定由连队集资还账。岂料三喜在战前的家信中已有叮嘱,他一旦牺牲用自己的抚恤金把账还上。梁三喜所拥有的诚信美德是那般崇高;作为解放战争的支前模范梁大娘,毅然决然地兑现儿子的遗言,母子二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行为是那般令人敬仰!红色经典作品可以用来引领大学生价值准则的故事不胜枚举,也必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育人元素。
红色经典是学思践悟“四史”的有益读本。习近平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勉励大家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9]。由红色经典的基本特征所决定,其中所蕴涵的红色基因对于当代大学生学思践悟“四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作者切身经历的讲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从《乔厂长上任记》中,目睹了乔光朴这位新时期改革者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时代风采……红色经典作品真实、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战争年代、建设岁月、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和国家情怀,尤其是对他们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勇于牺牲奉献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的塑造,从不同侧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学思践悟“四史”的有益读本,彰显了立德树人经久不衰的永恒价值。
三、当前红色经典育人存在的提升空间
红色经典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拓展了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载体,并且较之传统的思政教材,更具形象可感性与鲜活生动性,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愈加如鱼得水。因此,红色经典作为思政课程的宝贵资源必须珍惜,即将它的育人元素用好用足。从这一视角作以检视,红色经典育人还存在着有待提升的空间。这主要表现为:
1.红色经典的育人认知有待深化
红色经典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中学学段即已经被编入了语文教材。随着教育对象年龄增长与学段的提高,“教学大纲”对教学效果也有不同的要求。进入大学学段,如果依然像中、小学那样追求其普适性的认知价值,则浪费了教育资源。必须承认,追求红色经典的普适性价值是必须的,然而,还要针对大学生在特定学段的接受能力,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保证红色经典的育人价值得到深入开掘。只有形成大学学段的育人特色,构建思政课程发展脉络的逻辑力量,才能收到入脑入心、“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仍停留在它的普适性上,尚未探索、把握它的独到性,即把握作品鲜活生动的育人元素。这恰恰说明对红色经典的育人认知有待深化,须知,把握独到性则把握了育人价值的总开关。
2.红色经典的育人形式有待创新
红色经典讴歌了挺起民族脊梁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疾苦的深情牵挂,作为代表社会进步发展趋向与光明未来的本质力量,因为拥有不可磨灭的信仰而高大伟岸,因为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而意志顽强,因为养成爱岗敬业的情操而甘于奉献,所有这些,集中深入地凝练为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诚。然而,目前对红色经典仍停留于一般作品的教学范式上。这主要表现为:以文学观、文学史观阐释中国文学的发展;以介绍作家生平、进行作品分析、提供“研习导引”的结构体例,评述文学思潮、文学体裁和作家作品,从而将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走势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专业学习视角说来,这种教学方式方法是科学的。但是,把育人元素即“思政”的内蕴掩埋在一般的专业知识之中,不能不令人遗憾。这种单一的育人形式,其效果并不明显。创新入脑入心的接受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同时,发挥育人效应和育人作用的最大化,必须实现“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拓宽红色经典育人的创新路径。
3.对红色经典的育人干扰不容忽视
红色经典为学思践悟“四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材,但是,在育人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视还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干扰。应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揭露与批判,特别是2018年5月,国家颁布并实施了《英烈保护法》,利用网络传媒亵渎、歪曲、“恶搞”英烈的恶劣行径得到了相应的遏制。然而,如同西方敌对势力对青少年一代“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止过一样,这种错误思潮又改头换面,以“和风细雨渗透性”“转换语境暗示性”“境外媒体呼应性”[10]等更加隐晦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网络话语场里,各种思想纷繁复杂,特别是一些非主流、反主流的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思想等通过精心包装、混淆视听,俘获受教育者心理。这种多样网络话语潜隐性,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入受教育者心理构筑了话语屏障。”[11]由此说来,如何反击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突破这种话语干扰性屏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課题。
四、红色经典育人的实施策略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2]红色经典的育人价值是永恒的,只有践行“三因”、遵循“三个规律”,才能发挥其育人效应、育人作用的最大化。
1.培育红色经典育人的新生态
所谓红色经典育人的新生态,是指通过改革与创新,创造有利于红色经典育人的一种教育教学态势与氛围。这种新生态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爱岗敬业深厚的家国情怀投入到红色经典的教学中来。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为能与“四史”融会贯通,为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不断增强责任感、光荣感和幸福感。二是学生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史或《大学语文》专业课,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也为能在思政课上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具象上获得感染与感召而再次受到激励与鼓舞。三是学校为专业课教师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创造性地讲好讲活讲出特色鲜明的红色内涵,使“课程”与“思政”取得良好互动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四是“借助新兴媒介扩大宣传。利用校园网站开设红色文化专栏,让红色资源从有限的地理空间扩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13]利用网媒文图俱佳,视频、音频兼顾的传播效果,将使红色经典的传播更加引人入胜。如此线上线下形成互动,将会实现双赢的教学效果,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领会因红色经典作品的形象可感而更加透彻,对红色经典作品的主题内蕴与人物品格的分析因有理论的指导而更加深刻。
2.找准红色经典育人元素与思政教育主题的对接点
红色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的思想内涵跨越了时空,不仅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也受到了不同地域人们的普遍认同。进入新时代,实现红色經典育人价值的最大化,应根据红色经典的思想内涵,把握育人元素,实现与思政课程的主题有效对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青春之歌》为例,主人公林道静的“青春成长史”寓意了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作品通过对卢嘉川和江华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地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所应走的光明正确的人生道路。如此,红色经典的育人元素与思政课程主题有机、自然、贴切地融为一体。再如《红旗谱》中朱老忠从单枪匹马地复仇到寻找党的领导、依靠党的力量的性格发展史,《创业史》中梁生宝率领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曲折历程,这些以人物为中心关于革命历史的讲述,形象地表达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可争议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红色经典作品予以了生动的注释。实践表明,从红色经典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入手,精准对接、精准供给,使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更有针对性。
3.让红色经典育人效能入脑入心有依托
据媒体报道:为了进一步发挥红岩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光荣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经过精心策划,开展了“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14]其首站在重庆大学启动后,又进入武汉大学在湖北省内进行高校巡回演出,以往大学生们只是在教科书上所了解的红岩故事,如今“通过讲、诵、展、演等鲜活舞台形式”表现出来[15]。由此启示我们,结合美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根据红色经典作品的主题意蕴适时确立选题,以包括诗歌、散文、绘画、书法、摄影、舞台剧等在内的文艺创作或微视频制作等形式,作为红色经典育人效能入脑入心之依托,将会收到出神入化的教育效果。其学理依据在于: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微视频制作,对于创造创新主体的大学生说来,势必要将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感受展现出来。当这些饱蘸着真情实感作品呈现在校园里、朋友圈里,红色经典之育人已经通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再创造、再传播,完成了入脑入心的转化过程。如此,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具象为大学生们获得感知且易于接受与认同的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自我话语”,即把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形象化地转化为大学生们的认知与讲述,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实效。
4.旗帜鲜明地驳斥并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英烈保护法》的有效实施,对歪曲历史、“恶搞”英烈的网络公害划出一条不容践踏的红线。然而,当下历史虚无主义者又以“还原论”“发现论”“补遗论”的学术研究面孔出现。但无论如何,即使形成了所谓“言之凿凿”的理论,却也难以掩盖其用主观替代客观、用个别替代一般的荒谬逻辑。由于其传播机理表现为“研究所得”,也就增加了当代大学生识别的难度。有鉴于此,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在“三全育人”的新形势下,也对高校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学识渊博。红色经典作品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的实践史的形象化反映,教师渊博的学识是纵横比较、脉络清晰地讲好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的本领,使之筑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坚实壁垒。二是善于识别。思维敏捷,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析、识别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传播的含沙射影与弦外之音,澄清是非,以正视听。三是勇于斗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尤其是对于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干扰红色经典育人元素获得认同的错误言论,必须旗帜鲜明予以驳斥与反击。而所有这些,又无不是以教师的初心与使命、高尚人格与传道情怀为根基。
参考文献
[1] 关于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么说[EB/OL].(2020-12-04).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0-12/04/c_1126821704.htm.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bmks200/index.htm.
[3] 袁慧晶,程迪.方志敏:为了可爱的中国[EB/OL].(2018-09-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30/c_1123508305.htm.
[4]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EB/OL].(2019-10-01).https://new.qq.com/omn/20191001/20191001A07XRK00.html.
[5] 张江,仲呈祥,等.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N].人民日报,2016-05-27(24).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3.
[7] 李掖平.彰显超越时空的思想穿透力——谈“红色文学经典”的价值[N].光明日报·文艺评论,2020-04-08(13).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9] 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EB/OL].(2020-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6482.htm.
[10] 田霞,杨宇.新媒体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化与应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124-127.
[11] 邓鹏,陈树文.网络话语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103-107.
[1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13] 刘经纬,高博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利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103-105.
[14] 李星婷.“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首站在重庆大学启动[N].重庆日报,2020-09-22(3).
[15] 文俊.“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走进大学校园[N].湖北日报,2020-11-17(9).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20-11-28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政工作研究专项”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与评估研究”(2020SQYZ-13)
作者简介:马苒苒(1983—),女,黑龙江安达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杜雨来(1981—),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学生处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