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对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1-06-01陆爽蓝晓霞
陆爽 蓝晓霞
摘 要:以北京地区普通高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和硕博毕业生为研究群体,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人力资本对留京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就业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中,学历层次、学习成绩、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四个人力资本特征变量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学生自身、高校、政府三个层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就业
问题提出
2019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23万,61.76%的毕业生在北京落实工作[1]。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选择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毕业生而言,在校期间改变社会资本的可能性较小,而人力资本改变的可能性更大。研究人力资本对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就业的影响,有助于解答“人力资本中显著影响留京就业的具体要素是什么”,能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什么,怎样学”提供具体指导。通过了解在京就业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强其留京工作的竞争力,对于高校而言,有助于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服务。
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网络调研的形式,借助腾讯问卷平台,将调查对象的范围限定为北京高校2019届毕业生,通过毕业生微信群、QQ群、微博平台转发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共涉及具有本科或本科及以上办学资格的北京高校6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50%。为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根据高校的特点和院系设置,重点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排名不分先后)8所高校集中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752份问卷,回收686份问卷,回收率为91.22%;有效问卷为529份,有效率为77.11%。
在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中,被调查的对象中有241名男性,占比45.6%;女性有288名,占比54.4%。在生源地中,参与调查的对象基本涵盖了四大经济区域,以东部地区的生源居多,占比43.29%,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比24.57%和20.42%,来自西部地区的调查对象最少,占比11.72%。留京工作人数为265人,占比50.09%;京外就業的人数为264人,占比49.91%。留京就业比例略高于京外就业比例,相差不大。
2.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人力资本对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选择的影响,重点研究留京就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因此,因变量只有留京工作和京外工作两个选项。除此之外,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也不是连续变化的,那么普通线性回归的条件就不再满足,需要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回归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P为被解释变量,只有留京就业和京外就业两种赋值方式;Xi(i=1,2,…,n)为解释变量;系数βi表示解释变量对留京就业的影响程度, βi的大小反映了机会比的变动大小;ε表示随机扰动项。
回归分析与结论
1.初步回归分析
对于分类解释变量,本文采用虚拟变量的方式,在SPSS 23.0软件中以第一个变化量为参考类别,对每个变量进行分类编码。以人力资本单个特征变量为自变量,留京就业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最高学历(β=0.751*)①、学习成绩(β=0.392*)、英语水平(β=0.551**)和计算机水平(β=0.726**)对留京就业有显著影响。从控制变量来看,性别(β=0.563***)、家庭年收入(β=0.906**)、父母在北京的社会关系(β=0.548***)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影响。
2.进一步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了10个描述人力资本特征的变量,可能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677,大于0.5,人力资本特征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拒绝了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特征变量被归纳为5个因子作为共同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708%,根据学科属性和同类型论文的累计贡献率,本文的累计贡献率是可以接受的[2]。
因子负载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该因子和该变量的重叠性越高,在解释因子时越重要。参照肖作平(2005年)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0.50(解释力度为26%)作为解释因子的分割点[3]。通过计算得出:公因子1包括英语水平、政治面貌、学习成绩和奖学金获得情况4个变量,负载绝对值分别为0.835、0.801、0.786、0.777,解释力度均为50%以上。该因子综合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在校的学业表现,将其命名为学业表现因子。公因子2包括最高学历和毕业院校2个变量,负载绝对值分别为0.807(解释力度为50%以上)、0.593(解释力度为30%~40%)。该因子综合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要通过笔试、面试等形式的选拔,才能顺利升学,学历和毕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成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身份符号,发挥着向用人单位传递信号的功能[4]。基于此,将其命名为学习能力因子。公因子3包括实习经历、除英语和计算机以外的专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2个变量,负载绝对值分别为0.763、0.764,解释力度均为50%以上。该因子综合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事某方面的工作需要具有的相关领域技能,将其命名为实践技能因子。公因子4只有计算机水平1个变量,负载绝对值为0.853(解释力度为50%以上),仍将其命名为计算机水平。公因子5只有所学专业1个变量,负载绝对值为0.966(解释力度为50%以上),仍将其命名为专业类型。
以人力资本5个公因子为自变量,留京就业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公因子1“学业表现因子”(β=0.407**)、公因子4“计算机水平”(β=0.320*)、公因子2“学习能力因子”(β=0.311*)对留京就业有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的性别(β=0.533***)、家庭在京的社会关系(β=0.527***)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影响。
3.结论
第一,人力资本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影响。详细分析来看,一是学历层次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合筛选理论的基本观点,反映了目前北京地区各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符合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核心变量的基本观点。二是学习成绩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性影响,反映了毕业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很重要。对于相同毕业院校、相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接受了同质化的课程教学和考试,大学考试具有客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可比性。因此,学习成绩高低是区分应届毕业生求职者的重要信号,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留京就业的优势。三是英语水平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映出北京地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重视。据统计,北京拥有高达52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蝉联全球城市第一[5]。这与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发展趋势相符,参与建设有影响力的国际交往中心,必要的英语技能不可或缺。四是计算机水平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映出北京地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办公的重要性和便捷性凸显。
第二,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家庭社会关系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影响。男性毕业生留京工作的概率更大,这与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性别歧视有关。学生父母在北京有较好的亲戚朋友,其留京工作的概率更大,这可能与熟人社会拥有更多信息资源等便利条件有关,说明在求职过程中,资源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就业成功率。
建议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北京高校毕业生留京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学历层次、学习成绩、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对毕业生的留京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控制变量中的性别、父母在京的社会关系对留京就业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个人、学校、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对毕业生的留京就业提出建议。
1.个人层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就业规划。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留京就业的比例占到有效样本的50.09%。结合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可以发现:每年留京毕业生也一直占到60%以上的比例[6]。北京仍然是大部分在京就读学生的就业地首选。面对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和北京有限的就业吸纳能力,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选择是否留京工作。部分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抱有较高的期望,对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不足,致使毕业生的求职期望与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不匹配,出现大学生不能就业而岗位仍然空缺的现象。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理性看待就业市场需求,既不应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也不应盲目跟风留在大城市,而应该在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一个客观评价基础上,明确就业方向,做好择业计划,理性选择是否留京工作。如果学生自身的学历层次较高,所学专业符合北京市紧缺专业需求,在校期间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那么如果想留京工作,就应提前做好在京就业的规划,及时关注北京地区的招聘信息,力求在京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如果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适合留在北京就业,或所学专业在京需求饱和,无明显优势,就应该将目光转向京外,针对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城市,尽早做好求职准备。
第二,升学深造,提升学历层次。研究发现: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留京工作的概率越大。反映了受教育程度仍然是影响人力资本的核心因素。因此,对于有意向和有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通过升学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存量。接受教育是积累自身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假设教育是同质的,那么通常认为,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习得的知识和能力也越多,更容易在就业中取得优势,增加就业城市选择的主动权。
第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素质。回归结果显示:学习成绩越优异的毕业生,留京工作的概率越大。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北京人才汇聚,竞争激烈,留京难度更大,学生如果有留京工作的打算,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的优势,才能在毕业之际顺利地实现留京。反观当下,一些毕业生求职期望过高,而自身优势又不足,就业准备也不充分,导致无法成功找到工作。所以,学生要重视学习成效的提升,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有效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因为同样的课程学习往往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表現为学习成绩的高低,发挥着向用人单位传递信号的作用。因此,学生需要重视学习效果,夯实专业知识,不能敷衍了事混学分,增强自身的求职竞争力。对于想要留京工作的学生,更应该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认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胜任相关岗位工作要求的必要条件。只有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功底,才能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在人才济济的北京顺利实现就业。
第四,加强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训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研究发现: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视。北京致力于国际交往中心战略定位建设,国际性会议、赛事等活动密集,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聚集,因此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商务英语,成为应聘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北京率先响应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政策,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对于想要留京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基本的英语技能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想要进入外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更是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从事相关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此外,统计数据显示:信息和软件类相关行业为北京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超过14%的毕业生就职于这些行业[7]。北京市互联网企业云集,对于致力于留京工作,尤其是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学生,拥有越高的计算机水平,留京就业的优势越明显。
2.学校层面
第一,重视学科建设,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对留京工作具有显著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专业性的追求,倾向于聘用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大学生人力资本是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是高校学生应聘的重要筹码[8],而高质量的教学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障。因此,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两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保障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正常使用。二是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单位的合作,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完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第二,重视公共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基本素质。研究发现: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对留京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要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形式,做好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外籍教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加大机房投入,满足学生的上机实践需求。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理性规划就业。高校对学生的就业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举办就业分析说明会等形式,向非京户籍的毕业生介绍北京的就业形势,指导其理性决定就业地区。高校应当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服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给予尚未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更多专业性的就业建议,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又能把握就业市场的形势,帮助其客观分析留京的利与弊,做出理性选择。对于想要留京就业的学生,应帮助其找到积累自身人力资本的努力方向,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对于不想留京就业或是留京就业优势不足的学生,可以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优势,帮助学生分析离京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有哪些特征,提供相关城市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地,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政府层面
政府应当营造和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毕业生为男性、父母在北京有较强的社会资源,留京工作的概率更大。因此,政府應当出台促进女性公平就业的公共政策,通过立法和建章立制,引导就业市场减少性别歧视。同时,政府要为企业树立榜样,在机关、事业单位的选拔和录用中做到公平公正,“以实力论英雄”,增强就业竞争的公平性。
注释:
①本文所注*、**、***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参考文献:
[1][6][7]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2019-12-25)[2021-03-05].http://jw.beijing.gov.cn/xxgk/zxxxgk/201912/t20191227_1521978.html.
[2]GRAYSON J P. Social dynamics, university experiences, and graduates job outcome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4, 25(5):609-627.
[3]肖作平.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评论,2005(6):68-78.
[4]李兴莉.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的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5(34):12-13.
[5]樊文有,徐迅,石来德.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信号在就业市场中的效用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3):25-30.
[8]程宏如.地方高校人力资本投资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探析[J].江苏高教,2013(5):110-111.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