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的性格
2021-06-01北城
北城
如果把神木比喻为一个人,并去阐述他的性格特征,他兼具男子的粗犷和女子的柔美。哦,在这片热土上,既有远古恐龙的脚印留痕,也有千里煤层潜藏地腹;既有石峁的皇城威严,也有杨家城的故事流传;既有汉画像石沉埋地底,也有红碱淖的遗鸥蹁跹,更有那抒情、坦诚的酒曲高亢热烈,讲述着神木人的生死爱恋……
恐龙的脚印
让世界记住神木邱井沟这个村名的,不是谣曲与诗篇,不是古陵与黄金,不是英雄与圣哲,甚至与人类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因为它有着更为辉煌的历史——恐龙在这里生活过。
“恐龙在这里生活过。”如果在村口立这样一块碑刻多好,胜过语言无数。
尽管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六百万年,但是相比地球已度过的四十六亿年的光阴,我们如同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相比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年时光,我们还尚在经历他蹒跚学步的幼年;相比恐龙的脚印,我们的脚印似乎更易被流沙和大风所抹掉……
我叩问着卢克莱修和屈原叩问过无数遍的疑团:这个世界恐龙曾经生活过,但世界并不是它的;这个世界人类生活着,但世界并不是我们的;这个世界将来又是谁在生活?但肯定世界还不是他们的——那这个世界是谁的呢?
苍穹与大地,以无言作答着我的疑问。
头发已经白了,我仍然停留在做梦的年纪:在远古树木参天、水泽丰盛、阳光闪耀的原野上,我是手执牧鞭、身骑恐龙、在原野上游牧的英俊少年,恐龙舔舐着我的脸庞,我摩挲着恐龙的长颈……那是多么大的恐龙牧群呀,禽龙、剑龙、霸王龙、三角龙……浩浩汤汤,不计其数。
我无法丈量出时间的长度,只是倍感生命的倏忽和无常:恐龙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并没有人类这个物种。当我们出现的时候,它却早已来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恐龙啊,你巨似神灵,你如火车鸣笛般悠长、沉重地嘶鸣,你步履稳健地从大地走过。你从何而来,又走向了哪里?
我匍匐在你的脚印前,吹起坑里的尘土和草屑,一遍一遍抚摸着你的脚印,如同解读天神留在大地上的经文。我和友人约定要走尽你脚印下面的那条深沟,去寻找你生活过的蛛丝马迹。我爬到邱井沟高高的山头上,远望着你的身影,满腔诗情终被亘古的沉默所吞噬!
這脚印,像一串神秘的图符,呈现着远古世界的面貌。
这脚印,像几行遒劲的史诗,镌刻在大地丰饶的额头。
这脚印,像上帝按下的不可磨灭的印章,强调给我们一个事实:“这世界一直是属于我们的,是属于我们的。”
黑色的火种
无从想象,亿万年前这片承载着森林与水泽的大地,经历了怎样的痉挛和阵痛?经历了怎样的天翻和地覆?经历了怎样的黑暗和熬煎?挤压、腐化、重压……又是谁给了大地母亲以力量,才分娩了今日的新生?
我们称你为“煤炭”。亿万年造就的丰博,亿万年谱写的乐符,亿万年酝酿的美酒,古老、深沉、伟大的黑色王国。
你漆黑的色泽蕴含着明亮的心灯,你冷漠的外表下潜藏着火烈的本性,你在灰烬里依然散发出袅袅余温。你的熊熊焰光,映红了黄土地上汉子的臂膊和脸庞;你的纠纠神威,驱逐掉家园的猛兽和寒冷;你广厚的地层,是造物者掌管的另一片疆土和国境。
你是贵重的黑金,我们将成为拥有宝藏的自豪的人。你是藏在地下的火种,而神木,已成为为人类输送火种的圣地。在喋喋不休的人类面前,你是大地上最有力量、最懂沉默的事物。但是我们仍然与你同出一源:有着和你一样的纹理;有着和你一样的坚实;也有着和你一样的耐性和火烈。
河流变高山,树木变煤炭,这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世界每天总是有不可思议的事物静静的发生,静静的消遁。它们遵循了怎样的法则?又倾听着怎样的话语和召唤?我无从知道,又如何能够言之凿凿地否定?
不止一次,我听到人们沉沉地、忧戚地感叹:“地下的煤将再只够挖几十年了。”上帝造就了炭,也造了烧炭人。亿万年的储藏,几十年便荡然一空。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再要拥有这样的煤海,还需再等亿万年……
要不和上帝去商量商量?然而他老人家早已扬长而去。
再过亿万年,我们人类还存在吗?想想这还真让人黯然神伤。
我们的子孙将坐在大地的一隅,无限悲伤地抱头哭泣。
古罗马贺拉斯说:“贪婪者永远贫乏。”
英国爱德华·托马斯说:“大地不属于人类,但是,人类却属于大地。”
最后,理智的我要对另一个疯狂的我进言:“大地如果日益丰饶和荣光,上帝希望归功于人类。”
石峁的大力神
石峁藏了数目繁多的美玉和石雕,我对其中皇城台的一块长方形石雕喜爱有加。它在城的根基之上,面上雕刻着一个圆眼阔鼻、大耳饰环、双臂撑地的勇士。宽大的手掌中,五指摊开,几乎看到他暴突分明的骨节;臂膊粗壮有力,肌肉结实的像一头犍牛,双目圆瞪,目光坚定地正视着前方。粗略的线条却勾勒出这位神人不屈、坚定、忍耐的轮廓。
我给这块石雕命名为“大力神”。
他像负重前行的西西弗斯,与命运顽抗,不低头、不气馁、不妥协,直至击败强大的对手。他支撑着皇城盛大的基业,护佑着皇城万古长存,永远坚固。他是石峁之王永保疆土的思想寄托。
他像罗丹錾刀下的《思想者》,肩负着几个世纪的忧郁和苦难。他以神灵的无所不及和广阔胸怀,把忧郁和苦难统统吞噬,并不强加给相依为命的人类。
我用相框把这幅摄影作品装裱好,挂在书桌上方,经常用手帕轻轻擦拭,不让一点灰尘遮蔽他的身形。每当懒惰和怯弱时,我便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位大力神,汲取着他深沉的精神之力。如同他穿过远古的时光来到我身边,伸出大手挽着我,我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他,像望着我的神祇。我一路小跑追随着他,像一起去完成千古未竟的事业。
我的脸上将刻满他的坚毅,我的身体里将蓄满他的力量,我的嘴里将讲述着他的话语,我的灵魂里有他的灵魂来过。
他已是我生命里高高在上的精神图腾。我在迎面而来的每一个神木人脸上,辨认出他隐藏着的石头般刚毅的神情。
柳巷的朱雀
我是先知道大保当出土了60余块画像石,而后才知神木的另一个地方:乔岔滩柳巷的汉墓中也出土了10余块。事实却是:柳巷要比大保当的汉画像石早发现10余年,甚至在我看来,柳巷的画像石更精美、更古朴、更夺人心魄。
其中一扇石门上,雕着一只气宇轩昂的朱雀,一只利爪站在双耳竖起的铺首之上,另一只稳健地抬起,一副在广袤的天地间昂首独步的样子,果敢、从容、洒脱。两扇翅膀大开大合,好像要抖掉身上的浊尘碎屑;所见之处翎羽分明,毫不混同;尾巴高高地扬起,其昂扬的身姿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一只并不畏惧什么的鸟,如同王者本就是它自己。
这是一只线条简洁的鸟,粗硬有力如同钢丝的质地。
几乎是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神鸟背后的錾印如同仙境风云——这是古工师高妙的技艺所在。
两千年的时光局促,画像石上的色彩已经剥落的难以辨认,如同墓主的衣装早已化为残丝断片,如同墓主的珠宝早已散乱一地,仿佛暗示着墓主的一世繁华,早难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下去。
贺拉斯说:“诗人应当日夜把玩希腊的范例。”而这幅《朱雀图》便成为我把玩的范例了。究其原因,朱雀大气、粗犷、矫健、热烈、不拘小节、有棱有角的风格,很符合我的审美取向,也与神木人的性情太过神似了。我不知道是画像石曾影响着这方土地上人的性情,还是这方土地上的人造就了《朱雀图》这种艺术形式,或者他们就是互为影响,互为渗透,互为命运。
我便常常捧着神木汉画像石书册,怔怔地望着《朱雀图》出神。世间再无画像石,它已成为一个时代戛然而止的绝唱。我太热爱这种美术形式了,有时躺在被窝里,还要用手比画着它的线条,心里惦记着它的棱角。我的言语里满是画像石的音韵,呼吸中满是画像石的气息,灵魂里满是画像石的影子。
我的字里行间,亦满是神木汉画像石《朱雀图》的錾痕。
虎头峁的凤凰
我沉迷于神木虎头峁凤凰之华美,几乎静默成伏智寺的一个佛。在石窟的天花板,有阳光穿过天窗,照在藻井上,富丽堂皇如同米开朗基罗绘就的罗马西斯庭教堂。
它引吭高歌,如同热烈地把阳光赞颂;它齐振双翅,如同穿过黑夜去把黎明追寻;它摆动着丰硕的尾翎,如同把前方的路途指引。
它的眼珠像天穹般深蓝,它的双腿像两根铁棍,它的周身被盛大的祥云簇拥,可它的色彩并未脱落,历经千年仍旧鲜艳如初。力度、仪态、风骨——让我确信:石窟便是北魏开凿,凤凰便是北魏所雕。我疑心自己是汉魏遗民,热爱着那段光阴里的事物,其情形如同把祖先的宝物捧在手心。
那需要仰望才能看到的凤凰,它不再是禁锢在石头上的生命,而是飞掠过天穹中的神灵。
同样,我心里住着一只凤凰,与虎头峁的凤凰遥相呼应,鸾凤和鸣。甚至在我的想象里,对这只神鸟进行了再创造:天空已非现实中蓝色的天空了,而是如同神话中一样,淡血色的空中飞舞着一只金芒四射的凤凰。在明亮星光的映衬下,如同置身于远古的神奇和神秘之中——我企图在这幅没有画出的图画中表现和传达出神木文化和精神的内涵与本质。
我是如此喜爱着虎头峁凤凰的形象,我是如此急迫地想要表达我的看法:“人生乃如空中之凤,是去赶赴一场华美的上帝之宴。”
在草稿本上,我写下几句献给凤凰的、并不对韵的诗:“纵是风烟九州浓,不比坡上桃花红。王侯将相今何在,唯有凤凰石上鸣。”
在《丰饶之歌》的封面,凤凰的尾翎下,我印上了另外一句诗:“天地何其富有,而我只是路过。”
二郎山的三教殿
在二郎山众多庙宇之中,三教殿可谓奇观中的奇观。
这里除了儒释道三教鼻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并没有奉供其他神灵。三位圣者如同老弟兄三人,共居一片屋宇下,共坐一盘土炕上,授经讲道,纵论人生。似乎偶有笑声撞出窗棂,惊飞几只檐瓦上的白鸽。
他们虽生于同一时期,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派系、教义和信徒,甚至他们之间有着截然相反的人生宇宙论理。
孔子强调入世。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在人世之中寻求榜样,学习他们的长处、改掉其短处。
释迦牟尼强调离世。他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教的经典表达。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虚幻如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一样,应淡然看待这个世界。
老子强调出世。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简洁,一语中的。一切要遵循自然的法则。
但他们不同的外表和灵魂里,又有着共同的情感和思想:一致关注着人类和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空间,关心并探讨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朴素思想和永恒追问。
把他们召集在一起,是得有多么宽广胸怀的人才能够做得到?这的确是敢为天下先的奇思妙想。古往今来,神木不乏这样秉性的人。我们看到他们终于坐在一起,这又是能够得到多么广泛的影响和启示:摈弃门户之争、派别之争、信仰之争,握手言和,如出一门,共同为人类的精神问题寻求终极的出路。
三教殿,便成了一座有关哲学与宗教的人生圣殿。
三教殿,从此寄寓着神木人包容与共生的朴素思想。
一定要在山高月晓之时,解掉盔甲,化干戈为玉帛,轻装上阵,一探二郎山的三教殿。且在檐下静听长髯圣者缓缓讲述我们的前世今生。
責任编辑:柴思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