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楹联文化思政育人效用探讨

2021-06-01孙喆茜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教育意义高校

摘要:楹联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楹联这一“诗中之诗”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影响深远。楹联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彰顯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品格,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学习楹联文化,是当代青年学生及社会大众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鉴于高校楹联文化教育和传播的现状,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通过加强校园楹联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校级楹联文化交流等方式,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近楹联、接触楹联、热爱楹联,继承和发扬楹联文化,进而挖掘传统楹联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功能,发挥培根强基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楹联文化;思政育人;精神价值;高校;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楹联集教化、启迪、言志、咏物、抒情、娱乐于一体[1],涵盖了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传承性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生活中处处有楹联,从春节每家每户都要贴的春联到办喜事时张贴的庆联,再到办丧事要贴的挽联。楹联体现着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我们可以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楹联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楹联文化中汲取精神给养,从而提高个人素质。

1 楹联文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楹联的内涵,学界作了诸多探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楹联是对联文雅的叫法,是平行对称地粘贴或镌刻在门楹廊柱上的两句对仗的联语。它由我国的格律诗词演变而来,融汇了传统文学的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的精华[2]。有学者认为,楹联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由两两相对、平仄相协的骈偶语句构成,分上下两联,合为一副,突出特征是对偶,所以又叫对联[3]。还有学者认为,楹联文化不但是当地人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的体现,更是价值观念的体现[4]。

结合学界相关论述,笔者认为,楹联文化是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包含中国汉字文化的艺术特征和对过去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不断承载人们的生活夙愿得以传承,融汇新时代人们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寄托,表现出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向往。

2 楹联文化的教育价值

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楹联文化与民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重要的人文教育价值,具体可从四个层面予以阐释。

2.1 有助于继承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楹联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五代传承至今。经过多年的沉淀,楹联文化吸收了天文、地理、军事、人文、神话等知识的精髓,并且融合了艺术气质,能帮助新时代的我们更广泛地涉猎传统人文知识。楹联讲究词汇的运用、对偶的严谨、音律的平仄,能彰显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在言志的同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2.2 有助于增强审美意识

楹联极其讲究和谐对称,对仗工整是楹联在视觉层面表现出的象形美,这也体现了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学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无物不阴阳,万物都有阴阳两面,楹联更是讲究阴阳相对。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提出:“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楹联文化遵从矛盾统一的和谐状态,这造就了楹联文化的和谐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从国家层面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和谐是社会价值目标,只有当个人、人与人之间、社会各系统、自然、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才能得到保证。

平仄协调则是楹联从听觉层面展现出的音律美,抑扬顿挫的韵律与节奏达成共鸣。儒家思想对音乐也有独特评价,《乐论》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6]音乐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并且能从道德上感化人,提高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7]孔子肯定且重视诗、礼、乐等教化手段,而乐又是完成教化的重中之重。对于音乐的审美,古人将“和”放在第一位,以平和中庸为美,人在乐中感悟“和”的美学,先通过感官上的触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从精神上体会以“和”为美的境界。

2.3 有助于塑造个人品格

楹联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文人志士常用对联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之情,平民百姓则借楹联描绘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写下了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上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体现出了周恩来同志交友的原则,指引我们在人生路上要与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人结为朋友,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下联“从无字句处读书”可以理解为读书学习离不开实践,如果读书不与实际联系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启示后人,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楹联是人们寄托理想、情怀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情怀、民族精神等精髓都被楹联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2.4 有助于宣扬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关键的环节是实现其“内化于大众之心”与“外化于大众之行”[8]。青年人是“内化”与“外化”的主力军,应主动担当起学习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楹联文化可作为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质性内容的有效载体,楹联文化体现的德育价值及品格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例如,楹联中有体现爱国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诚信的“内外相应,言行相称”,体现公正的“廉吏无宦乐,达人不折腰”,体现法治的“千古准绳三尺法,一方明镜九州天”。楹联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情形下展现出独特的精神价值,传播主导思想。在各大会议上,发言人发表重要讲话时,会将要传播的精神思想以楹联等形式加以浓缩。简短而精湛的对偶句符合当代青年人记忆学习的特点,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更易于楹联文化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传播。

3 高校楹联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而楹联文化很少作为重点课程进行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未结合等问题。高校教师不重视楹联文化,缺乏深度钻研,所以在高校楹联文化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教育价值。

3.1 楹联课程设置不合理

楹联文化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课时偏少,除了专门学习楹联文化的专业,多数作为选修课程进行教学,有的专业甚至没有设置该课程。多数高校没有专业性的楹联教师,一般安排文科教师授课,但其自身的楹联素养并未达到专业教学的要求,楹联文化知识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教师在没有全面深入学习楹联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之前,很难开展备课授课答疑等教学。教学方式一般为简单的阅读和视频欣赏,对经典楹联的学习仅要求背诵默写,并不要求深入的理解和运用。高校楹联课程的教学考核,最常见的为应试考试和写论文两种,导致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为了完成任务浏览文献,几乎达不到对楹联文化的系统学习,更不用说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了。

3.2 楹联文化的教育作用发挥不足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工作还有待提升。多数高校忽略了楹联文化囊括天文地理、民族精神及艺术精髓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教化作用,不太注重楹联文化的课程教学与实际应用,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楹联课程教学,且大都穿插于大学语文进行单章讲授,谈不上挖掘其中的知识养分,难以发挥良好的教化作用。这不仅会让学生在意识层面上轻视楹联文化,也会影响高校教师对楹联文化的研究。

3.3 楹联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不说信手“吟诗作对”这种高层次的修身养性的文学活动,但简单给出上联对下联的实践,能出色完成的学生也少之又少。现在高校楹联文化教学基本为评鉴欣赏过往的诗词对联,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创作,缺少楹联文化的氛围和专家学者的深入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会认为楹联只是一种节日工具,从而失去创作的热情,使楹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 高校楹联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高校楹联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不仅要发现不足之处,更要提出相应对策。高校应提升对楹联文化的重视程度,努力加强楹联文化学科建设,增强学生传播楹联文化的意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1 加强校园楹联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高校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四有”新人的有效方式,是全体师生精神力量的总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进一步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9]。高校在开设楹联课程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楹联比赛等方式宣传楹联文化,让爱好楹联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交流知识。另外,建设楹联文化基地也可以增强学校的文化实力。营造楹联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可以选择传统节日实施,也可以创办楹联报刊供学生自由阅读,激发其对楹联文化的兴趣,扩大楹联文化的传播范围。

4.2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在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10]。如今党和国家大力号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力量,增强当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是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在思想上重视楹联文化教育。加强楹联文化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号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方式,同时能使高校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体现楹联独特的文化魅力。

4.3 推进高校楹联文化交流

每门学科的发展都少不了高校、学术界的沟通交流。各个高校的楹联教育水平不同,一些高校所处城市历史文化悠久,还有些高校文科优势显著,因此其楹联文化资源胜过其他高校。在楹联文化的精神品质、教育理念、继承传播、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深厚教学基础的高校可以分享经验成果,推动高校之间的相互学习、深入研讨。可以邀请当地楹联协會的专家参加楹联文化专题讲座,传播地方特色楹联文化,并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员,提供专业性解答。

5 结语

楹联文化已渗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代大学生正是继承和发扬楹联文化的主力军。只有高校高度重视楹联文化教育,当代大学生加深对楹联文化的认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楹联文化的育人作用,使传统楹联文化不断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孝凤,徐周双.古镇楹联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以西递、宏村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28(06):999-1002.

[2] 陈秋佼.楹联文化及其现代化传播方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

[3] 刘雁.浅谈新时代下楹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西部,2019(30):112-127.

[4] 牛健蕊.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6]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82.

[7] 程昌明.论语译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84.

[8] 牛健蕊.楹联文化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9] 吴小玲,宋金剑.钦州学院校园特色文化活动与大学精神的凝练[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02):30-33.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作者简介:孙喆茜(199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教育意义高校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