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杨桥古镇旅游开发

2021-06-01符潘婷何畅黄滢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符潘婷 何畅 黄滢

摘要: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泛关注,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最有效的途径,而文化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迄今为止,很少有古建筑群从传统产业中转型,即使开发,也往往过于商业化,导致文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纵观国内外古镇旅游开发成功案例,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依托古镇传统文化。本文以杨桥古镇为对象,从文化生态角度分析并归纳杨桥古镇的发展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古镇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杨桥古镇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0-02

0 引言

随着人们对传统村落重视程度的提高,如何运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经济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常州众多古镇中,杨桥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由于杨桥没有及时调整开发策略,加上地理位置偏僻,其历史文化逐渐衰落,景观生态也未及时得到整改,古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杨桥古镇的人文景观较古老,商业开发程度比较低,只有古镇生态开发与文化建设保持良性互利的关系,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建设目标才能通过古镇旅游开发得以实现。

1 开发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众所周知,湖南湘西州是中国的贫困地区,但依托文化生态旅游[1]得到了发展。2018年,湘西州的GDP是1952年的62倍,2019上半年GDP更是高达334.90亿元,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有赖于便捷的交通设施、完善的电力水利设施等,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能够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2]。以国内其他古镇旅游景区为例,乌镇发展旅游业,使当地的道路、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等发生变革,乌镇建设管理委员会还提出了“整个乌镇镇区景区化”“两区两化”的总体规划目标[3]。这不仅能提升旅游的丰富程度,而且能为民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2 杨桥古镇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

2.1 文化历史悠久

杨桥古镇一个被遗忘的原生态古镇,还是一处拥有红色文化历史的古镇,该地区是武南共产党地下组织的联络点,目前仍有革命遗存建筑[4]。幽长的青砖路、交织的小巷、傍水的民居,整个村庄具有浓厚的水乡村落风情,极具古典韵味。古镇民宅都有雕刻精巧的木门和木窗,古典风貌尽显。杨桥古镇有品种繁多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如传统美術杨桥捻纸、传统活动杨桥庙会、传统饮食文化等[5]。虽然已不像古时一般是集市贸易中心,但流传下来的文化遗迹依旧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2.2 村落原始生态良好

杨桥古镇地理位置偏僻,去往古镇的道路并不四通八达,并且当地的开发与保护力度小[6]。因此,古镇植被覆盖率高,所有宅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绿化。古镇地形独特,沿河人家都筑有临水码头,且沿用至今[7]。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很强,古镇内部河水清澈且无异味,鱼类众多,水生植物长势较好,颇有开发潜质。

2.3 建筑遗迹众多

杨桥古镇的建筑遗迹众多,建造年份不一。例如,有以太平庵、洪家大院为代表的明代建筑,有以牧斋院、保丁寺、戴家府邸、堵家塘民宅为代表的清代建筑,还有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民国建筑[8]。古镇的建筑具有极强的江南水乡的特色,能给人们带来亲切舒心之感。目前已查明的古建筑、古遗迹共有25处。除了具有古典风貌的建筑,古镇附近还有一处战争时期的烈士纪念碑。

3 杨桥古镇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劣势

3.1 传统建筑受损严重

杨桥古镇内部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以及部分民居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墙面脱落、墙体开裂等问题[9]。部分房屋基座裸露,房屋局部如门窗、屋檐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屋顶砖瓦脱落的情况。有些建筑形制、内部装饰、建造用材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0]。建筑遗迹虽然多,但是并没有及时修整,导致视觉景观差,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3.2 原有村落格局未进行规划整合,景观视觉差

杨桥的空间格局比较传统,因为知名度小,所以人们对古镇的重视度低,没有及时对古镇进行规划整改。由于原住居民较多且大多为老弱妇孺,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也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杨桥古镇的传统村落格局虽保存良好,但未得到合理利用及开发,很多街道存在脏、乱、差的状态,景观植物也没有做好规划,四季植物脱节,绿色植物的观赏性不够,古镇目前发展旅游业存在一定困难。

3.3 基础设施滞后,文化生态建设不健全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也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11]。杨桥古镇目前可达性低,主要原因在于与周边高速路连接度低,无直达公交,导致社会关注度低、游客少,并且没有充分的条件展示古镇的特色及相应的产品[12]。同时,村内路面不平整(如下图),公厕、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较少,发展旅游业存在极大的阻碍。

4 杨桥古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措施

4.1 强化政府主导,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古镇旅游资源需要大力保护,保障古镇旅游健康发展,必须强化政府主导,健全管理制度。一要依法管理,常州市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规或管理条例保护古镇传统资源;二要合理开发,地方政府必须坚持古镇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避免开发对生态文化造成破坏;三是引导投资[13],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财税、金融手段,激励经营者在杨桥古镇投资创业,分批修缮,打造富有杨桥古镇特色的旅游品牌。把古镇的传统手艺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14]。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应控制生态资源使用量,降低生态成本,同时根据杨桥古镇的地域情况和人文内涵,对具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4.2 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对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应在尊重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致的修缮;对具有当地民居特色且破损程度较小的房屋,应投入资金进行修缮;对破损度过高甚至可能坍塌的房屋,可推翻重建[15]。要深入挖掘建筑文化特色,增强古村落的旅游吸引力,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同时,为游客规划当地与常州其他景区相串联的公交线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景区推动道路、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16]。依照古镇传统文化,打造富有古镇特色的住宿、餐飲业;进行河道整治以及景区生态规划,营造良好的旅游空间。

4.3 紧密结合规划,构建新生态旅游格局

杨桥古镇需要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及深度发掘,这样才能增强旅游元素的生动性[17],可以在古镇内构建集水乡风貌体验、古村文化探寻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古镇的东西南北中面貌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同项目。例如,中部以杨桥传统村落为主,可发展水乡生态文化旅游,组织游船观光、民俗体验等活动;古镇南北两面可设置旅客服务中心[18]。在发展古镇旅游的同时,应保护杨桥古镇传统村落格局和整体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强调游客的生理、心理需求,以文化生态为主,创造优美的环境。

4.4 基于资源现状,制定新颖化生态旅游计划。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外出旅游已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应在维护村镇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杨桥古镇进行小幅度开发[19]。可根据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例如,提供传统建筑、水乡风貌参观活动,开展非遗展览、民俗文化表演,推动特色餐饮、住宿等的发展[20]。还可提高公众参与度,在观赏价值的基础上提升附属价值,从而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杨桥古镇的文化。设计内容要突出杨桥古镇的地域特色、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社会和自然的深度融合,实现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使杨桥成为标志性的旅游基地。

5 结语

杨桥古镇的旅游开发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既要关注古镇本身的特点,又要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开阔眼界,不仅要看到当前人的需求,也要着眼于未来的变化。古村落是传统文明的载体,保留着整个地域的发展痕迹,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只有集思广益,与时俱进,才能把杨桥古镇打造成一个文化和生态并重的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 汪静,杨杰.旅游目的地产品包装创新设计的“点” “线”“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74-76.

[2] 尤晶晶.扬州“乾隆下江南”主题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与衍生设计初探[J].大众文艺,2019(21):97-98.

[3] 李丰旭,陈周翔,钱丽江.美丽乡村视角下南京传统村落建设研究——以南京江宁佘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13):101-104.

[4] 吴馨宇,田晓东,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5] 廖海橦,徐昊,王夕倩.废弃火车站复兴计划——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公园创新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8-79,82.

[6] 龙雨亭,曹磊.旅游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延续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17):111-114.

[7]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8):89-90.

[8]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9] 孙艺轩,庄佳.乡村振兴策略下的传统村落布局传承与发展——以西藏珞巴族传统村落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39-40.

[10] 陈思妤,杨杰.乡村旅游品牌传播策略探析[J].艺术科技,2020(15):95-98.

[11] 洪嘉乐,孙琦.生态文化变迁下的水乡价值重塑研究——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158-159.

[12]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13] 赵晓晴,熊瑶,吴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街巷改造中的传承——以黄石盛洪卿路商业街改造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84-85.

[14] 刘嘉欣,施爱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70-71.

[15] 韦庭晖,杨杰.文化性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以无锡灵山+台湾佛光山为例[J].艺海,2020(11):152-153.

[16] 陈芊慧,孙云鸿.浅析江南地区传统居民装饰纹样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77-78.

[17]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18]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以惠山古镇为例[J].艺海,2020(5):138-139.

[19]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20] 路丹丹,黄滢.传统村落人居生态景观改善策略研究——以苏州吴中山东山、西山风景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5-106,112.

作者简介:符潘婷(1996—),女,河南信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黄滢(1980—),女,山东济宁人,博士在读,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