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1-06-01李永清胡田李永昌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特色小镇景观设计

李永清 胡田 李永昌

摘要:本文以南京仙林樺墅旅游度假村为例,分析其基于场所精神层面的具体规划、改造和保护措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特色小镇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期引起我国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场所精神层面的重视,将场所精神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民众产生更高的认可度与归属感。

关键词:场所精神;特色小镇;建筑改造;景观设计;人本关怀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本文立足于仙林桦墅村发展现状,分析桦墅村发展规划设计中需要改善的内容[1],以期让桦墅村的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贯彻场所精神理念,将人本关怀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使得桦墅村的发展更具有地域特色。本文能够为建立健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综合价值评价体系,以及建设具有文化遗产底蕴的传统民俗村落文化景观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2],此外,场所精神理论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3]。

1 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内涵

1.1 场所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意义。1972年7月15日,一个充满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实现了柯布西耶式的“空中街道”理想的帕鲁艾特—伊戈住宅区被炸毁,宣布了现代建筑的死亡。“场所”对挽回人类聚落本色、恢复城市特有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

场所是由自然物和人工活动产物穿插结合的环境,它以满足人的功能和精神需求为主要目标[4]。场所不是一个抽象化、可确定的地点,它区别于纯物质,是隐藏在物质背后的内容,场所的产生同样具有不可确定性,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同一场所的印象不尽相同。将过去一段时间的物质运动融合到当下的空间中,能够激发人对当下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 场所精神的内涵

“场所精神”这一概念源于古罗马的“凡是存在均有其精神”,一般指人与特定空间范围产生互动,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场所精神,它与固有的空间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人们对固有生存环境的感知与互动产生了场所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一种推动力,能够促进人们改造环境以还原场地的历史感,重塑出来的富有场所感的场地反作用于人的精神升华。场所精神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既可以在原地进行展示和营造,也可以在异地进行营造和再现,甚至可以把一种消失的场所精神复原和再现出来[5-6]。

1.3 桦墅村的“场所精神”

中国古城镇旅游的兴起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古城镇就成为人们追忆过往、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7]。

桦墅村曾是一个典型的传统聚居村落,集工业、农业生产为一体,主要展现的是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六朝古都南京的历史风貌。桦墅村背后的场所精神是徽派古村落历史的沉淀,是长江以南居民的儿时记忆,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处。随着时代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千百年间积累的文化随着人口的流失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打造特色小镇成为寻找村落往日生机的一种有效方法[8]。

村落整体的空间格局在不影响使用及观感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样子,以提升当地居民对场所的认可度及熟悉感。不能只是简单地对村落景观进行打造和提升,还应该整合串联桦墅村周边旅游资源,增强村落的集聚影响力,成为南京周边村落的产业转型的典范[9]。

2 桦墅村的保护内容

2.1 建筑方面的改造

2.1.1 建筑色调营造空间气韵

“江南”是诗意化的场所空间,与现代化城市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形成鲜明对比。色彩之于江南,被简单地意象化为白墙黑瓦,桦墅村在其规划改造中,将村内的徽派建筑重新刷白,力图营造出一种“白墙青瓦马头墙”的诗化气韵。色彩之于桦墅村,是以一种“师法自然”的手段,再现昔日村落的慢生活格调以及江南风韵。

2.1.2 建筑结构重塑

村口铺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景观节点,在我国的传统村落中,村口充当着村落与自然分隔者的角色[10]。桦墅村营造村口景观节点时试图恢复传统村口的公共使用价值,扩张村口使用面积,增加其活动空间。关于村口建筑的形式,巧用木质结构,将建筑与乡村集市融为一体,搭建成茶厅与廊架,凸显村口形象,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人群聚集的需要,而且在心理上也形成了入口场所的庄严感。

2.1.3 工业遗存改造

工业遗产保护是在后工业背景下出现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出现较晚的一个种类[11]。被时代淘汰的废旧工业遗址的再利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如何将工业遗址变废为宝,桦墅村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做出了一定贡献,将原本废弃的石膏厂改造成“三鸟仓艺术园”[12],“三鸟仓艺术园”坐落原旧厂房中,并对原旧厂房中遗留的工业废弃品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将其改造成了现如今独具工业风、展现重金属特点的雕塑小品,以此吸引游客,从而实现了互利共赢。桦墅村因为三鸟仓艺术院而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与艺术内涵,三鸟仓艺术院则因为桦墅村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

2.2 景观方面的改造

2.2.1 地面铺装整改

普通的水泥路面美观性不强,在雨水的收集方面存在一定弊端,雨水下渗能力弱,导致整个村庄的排水能力不强,不仅地面易积水,具有会让行人容易滑倒。完整有效的排水系统可以串联整个村庄的水体,让整个水体变成“活水”。通过植物净化雨水,再将雨水汇入沟渠,能够实现将大自然的馈赠多、快、好、省地回馈自然。

在铺装村内的主道路地面时,选用与建筑墙面交相辉映的仿古砖材,最大限度地保留村落的历史感,将整个桦墅村塑造成具有江南水乡意境的空间格局。

2.2.2 村落古树保留

作为典型的传统居住型近郊小村庄,原本桦墅村村内种植的象征村落文化的古树得到了有效保护,古树一棵位于村口,一棵位于村内中心广场。桦墅村的村口广场这一区域,对内需要满足村民集会等大规模公共活动,对外需要具有承接游客的集散功能。入口的古树不仅可以在游客进入村庄时成为视觉聚焦点,如今,它们还成为桦墅村居民精神的寄托,保护古树可以说是一种将村落场所精神外化的有效手段[13]。

2.2.3 自然水景营造

水在景观表现中能够强调场所结构的地表起伏,灵活地分割原本一体化的空间,呈现出岛屿、山谷、盆地等景象[14]。

仙林桦墅村在规划设计中,利用附近周冲水库的地理优势,将周冲水库资源与本村落的资源整合为一体,整体打造出山、水、村落和谐共处的氛围,突出人工水系的概念,以“水光”为主题,使得粉墙黛瓦、山林树木纷纷得以倒映在水面,营造出一种倒影重重、湖光山色的山水画意境景观空间。

3 桦墅村保护原则及方法

3.1 空间格局的整体性营造

不同的空间格局可以给体验者截然不同的感受,空间的尺度、开合以及明暗等特征都能在体验者的空间记忆中留下痕迹[15]。保护桦墅村的基本格局,不可忽略的是对原有建筑结构的保护与再利用[16]。桦墅村的改造大多将村落建筑墙面刷白,统一处理成徽派马头墙的结构,这一类型的徽派建筑比比皆是,并未体现出桦墅村村落的场所精神。

《南都繁会图卷》在老门东的“城南保卫战”中发挥了贯穿始终的作用,无论是中华门外、秦淮河边防洪墙上的城市雕塑,还是入口牌楼大门上的雕刻,都抽象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标志符号,这幅描绘南京世俗化生活情景的图卷成为老门东场所精神回归的推动者[17]。

我们同样可以为桦墅村落寻找景观介质,将景观介质贯穿村落场所的建设。桦墅村在接下来的改造过程中,可以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没有拆改的古建筑进行处理,保留原有的虎皮石墙和青砖,结合周边景观重点营造,使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房屋摈弃单一的居住模式,植入新的业态,如成为茶室、书屋、民宿等。

3.2 景观地域性改造

乡村景观应包含生产功能、生態功能和美学功能[18]。对于村落的改造与发展,我们应当给空间居住主体充分的自主性[19]。在场所景观营造中,应保留尚存的历史景观,对历史景观进行大拆大改、建设有现代设计感而没有人文情怀的景观是不值得提倡的。无论是建筑构架还是地面铺装、公共设施的材料选取,都尽量选取本土材料,原因在于这些材料和历史文脉一样,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关于植物物种的选择与配置,应在充分分析当地的水文、土壤、气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选择,在满足植物生存条件的前提下,选择能够体现地域性特色的植物进行栽培,深化游客对村落地域性的特色感知[20]。例如,关于桦墅村附近的废旧铁轨两旁植物的选择,可用春季开花类灌木或开花类乔木,在赏花期配合铁轨打造独特的景观节点,使开花植物的柔和鲜美感与铁轨的金属破旧感产生碰撞,以凸显场地的时光穿梭氛围感[21]。

3.3 “以人为本”的认知体验

人与环境都是场所缺一不可的重要构成因素。正是由于人的参与,场所精神才得以物化体现。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带给人不同的体验感,从而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记忆和感受。好的设计能够让人在体验后做出满意的评价,一个村落其场所感的体现,在于旅客能够在短暂的度假时光中充分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当地的历史文脉,在归去后也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村落视觉图像。通过在游客中打造好口碑,让他们扩大宣传,能够实现提高村落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4 结语

乡镇在缺乏发展特色的情况下,需要关注在地域场所精神层面的重塑,注重场所空间建筑、景观氛围的营造,注重将视觉印象展现在游客眼前,唤醒人们对过去的追忆,激发他们对乡镇未来发展的期待。人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乡镇的开发与改造,在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与所处的场所空间互动。

参考文献:

[1]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2] 任启力,叶洁楠.整体观视角下新徽派建筑设计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2-103.

[3] 张彦锋,王小柠.民艺符号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以贝聿铭的作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8-99.

[4] 章娜,张耀.徽派建筑的设计美学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80-81.

[5] 张亦真,叶洁楠.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究[J].艺术科技,2020(22):178-179.

[6] 张位中.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J].城市发展研究,2014(10):I0013-I0016.

[7] 吴馨宇,田晓冬.传统聚落中诗意美学的表达——以皖南徽州古村落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8] 赵坤,李永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民居模块化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20(11):107-110.

[9] 赵月溦,李永昌.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与新时代新农村的关联性[J].艺术科技,2020(13):113-116.

[10]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以惠山古镇为例[J].艺海,2020(5):138-139.

[11]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12] 张颖璐,黄学明,陈照宇,等.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探讨——以南京市浦口区若干乡村旅游景区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33-34.

[13] 孔祥炎,王玮.乡村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以秦山村民宿改造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9(5):74-78.

[14] 王璁.城乡结合部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9-190.

[15]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16] 李丰旭,陈周翔,钱丽红.美丽乡村视角下南京传统村落建设研究——以南京江宁佘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13):101-104.

[17] 陈芳怡,李永昌.乡村风貌提升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江苏省六合区横梁大营钟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49-150.

[18] 谭晓艳.徽派建筑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20(20):165-166.

[19]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21):179-180.

[20] 李逸心,王春.大数据对乡村空间设计改造的意义初探[J].艺术科技,2020(20):155-156.

[21]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作者简介:李永清(1996—),女,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胡田(1996—),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李永昌(1978—),男,山东青州人,博士,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特色小镇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