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李子柒短视频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启示

2021-06-01程少聪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李子柒短视频传播

摘要:短视频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代表传播形式,给传播领域带来了新变化。以李子柒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发现,视频内容包含非物质文化、孝文化、休闲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等丰富内容。通过深入挖掘多种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生活中,对视听符号的独特运用,打造一个凡事亲力亲为的个人形象是李子柒产生高质量视频作品的关键。

关键词:短视频;李子柒;传统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观察事物、记录生活、互相交流的方式不断变化,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自媒体是通过电子化、现代化等手段,向受众或特定的个人进行信息传递的平台,主要有微信、微博、B站等网络社区。”[1]这些网络平台社区的兴起,为短视频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短视频具有碎片、轻量、移动等特征,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媒介形态。”[2]李子柒是短视频创作者中的佼佼者,她抓住了自媒体发展的机遇,在国内外各大自媒体平台传播自己的创作内容,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基于文化的时代性,文化传播的形式逐渐多样化”[3],李子柒在自媒体平台上上传蕴含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可以说是文化传播的典范。

1 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

1.1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展示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国民族习性、审美习惯、地区特色的生动展现。李子柒第一个登上“美拍”APP首页的作品就是关于桃花酒的制作,此外,豆瓣酱、苏造酱等的制作也与传统酿造工艺有关;在名为《蓝染》的视频中,李子柒记录蓼蓝从播种到用于制衣的全过程,展现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植物染色技艺;弹棉花做床被、手工打造实木洗手台等则是对传统手艺的展现。“在许多东方插花作品中,花材往往根据季节特点进行选择”[4],李子柒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时节,用小院中盛开的鲜花进行插花,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之道。李子柒以个人为依托,以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内容,帮助观众形成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满足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象。

1.2 对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百善孝为先,传承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是民族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源泉。”[5]李子柒的视频中有一位出镜率颇高的人物,那就是她的奶奶,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拍摄视频的初衷就是为了回家照顾自己的奶奶,让奶奶过上安稳的生活。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可以看见她给奶奶做衣服、床被、美食,打水帮奶奶洗脚,细致地照顾奶奶的起居生活。《孟子》中有“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李子柒和奶奶的日常生活是人性相通的情感表现,是中华儿女共同人文价值取向的体现。

1.3 对休闲文化的充分体现

“中国人回归传统文化,找到一种启发感情的方式,将自己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从中汲取能量,这是人们回归精神家园的重要方法。”[6]李子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现了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李子柒的视频中展现出难以言喻的清新,山野田间、流水人家,到处是鲜花绿色,人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淳朴,生活的惬意。“人与自然环境唇齿相依,与自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7]“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使人消除各种不良情绪,摆脱生存的困境,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8]现代社会中,人们忙碌于生活琐事,肉体无法从中实现解脱,李子柒的短视频是这些人寻得精神休闲的媒介,是多数人心中所向往的休闲生活在现实中的写照。

1.4 对中华美食文化的生动呈现

“民以食为天”,李子柒短视频的许多拍摄内容都涉及美食的制作,尤其是契合时节的美食。“人作为主体具有自然属性,应符合自然客体的生态规律”[9],从春天采挖野菜到夏天制作冰镇黄桃罐头,秋天吊柿饼再到冬天腌制腊味,李子柒通过不同美食的制作过程,将四季呈现出来,每一步都在体会自然,跟随季节变换。“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二者相互交融才能达到生命的不竭源泉”[10]。“传统文化素来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11],李子柒短视频中的清明艾草青团、端午龙舟枕头粽、重阳糕等时令美食能够引起多数人对佳节的美好回忆,民俗节日和应季美食融为一体,是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里表达喜悦的方式。

2 自媒体传播的特点

2.1 信息传播主体的平民化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自媒体时代是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12],媒介技术的进步扩大了传播渠道,互联网发展拓宽了个人的发声路径,民众由原来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信息传播者。在这一背景下,个体的传播意识增强,民众接收和传播信息的积极性更高,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共享。“自媒体的平等性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构建了群体间的平等对话”[13],自媒体能够表达每个人的想法和利益诉求。

2.2 信息交流的双向性

在自媒体时代,个人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参与信息的交流活动,能够对自身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反馈,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实现传播者和受众的双向交流。“自媒体平台让具有相同兴趣、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受众聚集起来交流信息,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14],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参与其中。“当下社会是一个充分媒介化的社会,偌大的地球已成为了地球村”[15],随着移动终端的流行,拥有双向性这一传播特征的自媒体得到了市场和人们的青睐,从而加快了发展速度,使得信息交流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3 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便捷性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追求信息的时效性和接收的便捷性[16]。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人们能够快速收集信息,并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媒体平台将信息便捷地传播给大众,相比自媒体,传统媒体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事件始末,整理和分析后再發布,这就使得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和便捷性方面,远不如自媒体。自媒体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强了大众对各种事件的参与感,人们随时随地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的传播。此外,“短视频的便捷性填充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舒缓了生活中的焦虑和烦恼”[17]。

3 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启示

3.1 将文化融入生活

李子柒在国内外的走红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平常接触的部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否则人们无法真正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这使得普通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在心理和认识上有一定的距离。而李子柒就像一个邻家姑娘,诉说着自己的日常故事,在她的视频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各种乐趣,视频中涉及民俗节气、传统技艺的内容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那些家长里短、乡土乡音是人们能真实体会、感悟的,对大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视频创作就要接地气、以人为本,让文化走进大众、走进生活,突出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和田野乐趣,让平淡的生活意趣也能表现得“活色生香”。

3.2 通过意境创造美感

李子柒视频的一大特色就是对美的表现,“人类的大脑中的电脉冲和外部环境中的事物形式相同步,形成主客体相协调的境界,这时人就产生了审美的感官活动”[18]。无论是家乡的秀丽风景还是自己居住的乡间小院,又或是自己的一身衣着,李子柒都以优美的镜头语言进行展现,从物品的展示到连续的制作过程,镜头风格充满了人与物的协调,真实又贴切,将乡村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图像的鲜活性和发散性在自媒体时代得到了充分运用,视觉较容易激发人的审美活动,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优势”[19]。媒介依靠媒介符号影响人的感官,“新媒体对于视听的结合运用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20],“视觉听觉的相互配合,让画面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使内容信息更加丰富”[21],比如,李子柒在制作梅花酥的视频中,用真的梅花对食物进行点缀,同时配上优美的乐曲,让人在视听上充分获得了美感享受。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要通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借助视听效果,让人随着视频中画面的变换和音乐的流淌感受文化之美。

3.3 传播者个人的形象塑造

李子柒在视频中是一个勤快手巧、孝顺长辈、自由独立的女性,在她干活时,那干净利落的手法给人一种仿佛在看一件艺术品诞生的感觉,让人感到亲切,仿佛自己也在做同一件事。“互联网即时通讯,双向互动”[22],李子柒通过个人形象的成功塑造,增强了受众黏性,她发布视频的每条微博底下的评论、转发、点赞的数量都能有几万到几十万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可见成功的形象塑造能够带来极高的关注度。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塑造能够吸引观众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景物或产品的展示,要通过传播者自身生动地表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3.4 时间积淀,生产具有质感的内容

许多人可能感觉李子柒什么都会,各种技艺信手拈来,实际上,李子柒为拍摄视频花了许多时间学习各种技艺,她可以跑到甘肃去找老师傅学习怎样拉出标准的二细面条,可以花几个月的时间学习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甚至有的视频需要花上近一年的时间。作品的背后是大量汗水和心思的付出,即使出名,李子柒也在自己用心去做事,正是她的“慢”成就了她的“快”。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这种“慢”的精神,创作者需要完善、丰富内容,创作出有质感的視频,用各种细节体现传统文化的意蕴。

4 结语

李子柒借助自媒体成功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国内外许多人们的喜爱。李子柒的事例说明传播传统文化需要把握时代特点,善于利用新技术,借助新形式进行内容创新,发掘文化背后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个人在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巨大潜力。唯有个人与时代不断实现良好的结合,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

参考文献:

[1] 丁凯,宋林泽.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04):49-56.

[2] 朱杰,崔永鹏.短视频: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思[J].新闻界,2018(07):69-75.

[3] 王琛.文化“上墙”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探讨——以罗浮山澜石村为个案分析[J].安徽文学(下),2018(11):174-175.

[4] 张砚宸.传统东方插花文化的历史探索及现代性融入[J].汉字文化,2019(20):168-169.

[5] 张砚宸.中国春联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探微[J].汉字文化,2020(19):34-35.

[6] 黄闽倩.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春节文化探析[J].汉字文化,2020(10):171-172.

[7] 陈芳芳.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艺术科技,2019,32(06):293-294.

[8] 庄众显,潘承亚.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闲思想及现代意义[J].汉字文化,2018(11):94-95.

[9] 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7-21.

[10] 刘千萌.人林共生时代:国林区林俗文化建设探究[J].汉字文化,2020(04):174-176.

[11] 陈芳芳.重阳节的美学思想探微[J].大众文艺,2019(14):242-243.

[12] 陈相雨,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网民诉求方式新变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09):5-12,2.

[13] 刘云.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嬗变与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02):102-112.

[14] 谢梦婷.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路径探析——以综艺节目《遇见天坛》为例[J].汉字文化,2020(08):31-32.

[15]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16] 刘云.新媒体视域下生态文化图像艺术传播创新之维[J].汉字文化,2020(19):152-154.

[17] 郁子笛.网络短视频的拟态环境研究[J].戏剧之家,2019(34):224-225.

[18] 朱克迎.人物纪实类网络短视频和人物通讯的叙事学比较[J].大众文艺,2019(07):169.

[19]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20] 孔源.新媒体传播中国诗词文化之维——以《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86-87.

[21] 勾莞玥,吴承彦,常百钧.城市生态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新媒体之维——以南京生态环境官方微博为例[J].汉字文化,2020(18):154-155,168.

[22] 吴成晨,黄慧敏.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8(15):132-133.

作者简介:程少聪(1998—),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李子柒短视频传播
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慢生活Vlog传播内容分析
长尾理论视域下内容型网红价值变现研究
消费文化语境下美食类短视频的符号意义建构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