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监测在临床伏立康唑个体化用药中的作用探讨

2021-06-01廖彩凤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真菌病伏立康血药浓度

廖彩凤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引起了临床医学的关注[1]。真菌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2]。伏立康唑是第二代广谱抗真菌药物,目前对于多种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但是由于伏立康唑临床治疗期间可能受到病理生理、遗传因素、联合用药等方面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疾病的患者,个体之间的疗效存在较大的差异[4]。多数学者认为伏立康唑临床治疗中需要加强药物监测,从而指导个体化用药[5]。为了进一步评价药物监测在临床伏立康唑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84 例医院收治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 例,女39 例;年龄18~78 岁,平均年龄为(46.8±10.5)岁。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侵袭性真菌病修订定义》中关于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伏立康唑使用时间<3 d、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基础疾病较多患者。根据有无采用药物监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 例。

1.2 方法 对照组未采用药物监测,静脉滴注患者初始用药剂量为6 mg/kg,间隔12 h 给药1 次,之后维持剂量为4 mg/kg,间隔12 h 给药1 次。口服用药患者根据体质量给药,体质量≥40 kg 的患者用药剂量为400 mg,间隔12 h 给药1 次,之后维持剂量为200 mg,2 次/d;体质量<40 kg 的患者首次用药剂量为200 mg,间隔12 h 给药1 次,之后维持剂量为100 mg,2 次/d。

观察组采用药物监测,主要采用二维液相色谱仪以及岛津工作站,治疗期间采集患者5 ml 血样行药物血浓度检测,吸取血浆样本200 μl 加入2 ml 离心管,离心处理后采集上清液进行测定,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计算。伏立康唑质量浓度在0.36~11.27 μg/ml,线性关系良好,Y=80762.6X+4246.21(R=0.9997,P<0.05,n=10),定位下限为为1.0 μg/ml,上线为5.5 μg/ml。初始用药方法同对照组,之后根据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若血药浓度<1.0 μg/ml,则增加20%用药计量;若血药浓度>5.5 μg/ml,则减少20%用药剂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次修订版)》中的相关标准[6],主要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且实验室培养为阴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实验室培养为阴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1%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的2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侵袭性真菌病是指发生于内脏的深部真菌感染,且感染器官≥1 个。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亚健康人群不断增长,加上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例如侵袭性曲霉病若未尽早诊断与干预,死亡率可达到90%~100%[7,8]。随着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的升高、病原菌结构改变,使得临床对于该病诊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目前临床对于侵袭性真菌病主要是采取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以多烯类药物、三唑类药物以及棘白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9]。

伏立康唑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常用类型,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羟化反应以及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结构与功能[10]。该药物是在2002 年经FDA 批准上市,对于曲霉菌属、念珠菌属、足放线病菌属、隐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但是随着该药物在临床中的推广使用,发现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科学的应用伏立康唑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了解伏立康唑的应用现状并规范用药,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监测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测试技术对患者的血液样本或其他体液样本中的药物以及代谢物的浓度进行测量,从而探讨血药浓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确定药物的有效性以及浓度。同时通过药物动力学模型以及计算来确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包括用药剂量、用药途径以及用药间隔时间,从而实现个体化用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是由于药物监测需要一定的技 术,部分基层医院由于资金与技术不足,无法开展药物监测,因此导致很多医生一直采取经验化的治疗方法,无法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耐药菌的增加。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采用药物监测来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尽可能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由于伏立康唑在体内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因此即使是采取相同剂量的患者,需要浓度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研究认为儿童药动学的特殊性,固定剂量可能导致年长儿童的用药剂量过低,影响治疗效果[11]。同时由于伏立康唑是CYP450 酶底物,目前有很多药物存在相同的代谢机制,这就会导致伏立康唑的代谢可能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干细胞移植后通常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这可能会影响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此外,基因多态性也可能对伏立康唑的生物利用率造成影响,有研究指出快代谢型CYP2C19 患者的生物利用率仅为75%,而慢代谢型的生物利用率为95%。总体来说伏立康唑的体内代谢可能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差异。

伏立康唑在侵袭性真菌病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相关研究中对于有效血药浓度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认为血药浓度>2 μg/ml 时伏立康唑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而当血药浓度<1 μg/ml 时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其认为当伏立康唑血药浓度>6 μg/ml 时容易发生肝肾毒性反应,因此血药浓度最好<5.5 μg/ml[12]。但是由于目前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本次研究中将上限标准设定为5.5 μg/ml,下限标准设置为1.0 μg/ml。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1%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9.5%低于对照组的2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药物监测指导临床用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伏立康唑的临床治疗效果,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药物监测的应用能够提高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指导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制定,提高伏立康唑临床治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猜你喜欢

真菌病伏立康血药浓度
成人患者体内伏立康唑代谢的影响因素分析 Δ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2012—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住院患者伏立康唑应用分析Δ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功率激光治疗外耳道真菌病106例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真菌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