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来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1-06-01黄亚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

黄亚琪

(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指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州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崖壁上的涂绘类岩画,其中以宁明花山岩画的画幅最大,图像最多,因此人们也通称之为“花山岩画”。花山岩画内容丰富,典型图像除了“蹲踞式人形”外,还有圆、船、动物等图形。它们与左江周边环境共同构成了神圣的岩画文化景观。2016年7月,左江花山岩画景观经申报成为中国第一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从而被更多人所认识。作为世界最大的岩画分布群之一,左江花山岩画有着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虽然至今,其研究历史已有70年,但是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文章回顾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历程,梳理其研究成果,归纳主要学术观点,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一、左江花山岩画研究成果概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左江花山研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至2019年底,以“左江” “花山”“岩画”等作为篇名关键词,在国内外主要搜索网站和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共有19本研究左江花山岩画的书籍出版,发表论文共计378篇,包括报纸、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硕博论文。

(一)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出版书籍统计

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书籍,全部为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大体分为专著、研究报告、论文集和画册。(表1)

(二)左江花山岩画研究论文类成果统计

在检索到的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378篇论文中,有2篇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期刊上发表。(表2)

表1 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出版书籍统计(以出版时序排序)

表2 左江花山岩画研究论文类成果统计表

二、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的史籍中早有关于左江花山岩画记录。南宋人李石编著的《续博物志》记载:左江花山岩画上描写的是祖先形象,人们非常敬畏,经常祭奠而不敢怠慢。”[1]这是关于左江花山岩画最早的记录。明人张穆所编《异闻录》中对花山岩画的具体图形做了简单的描述[2]。清代编修的《宁明州志》对花山岩画的描述比较具体,并将岩画色泽的明亮变化和国家治安相联系,使其变得神秘莫测[3]。

以上古籍中关于左江花山岩画描述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只是简单的影像记载和传说。实际上,左江花山岩画真正的调查和研究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2019年底,根据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我们将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奠基(1954-1963年)、渐进发展(1978-1999年)和纵深发展(2000-2019年)。

(一)起步奠基

由于左江流域交通不便,左江花山岩画一直不为外界所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为工农兵服务,古为今用等基本方针,兴起了文化建设高潮。左江花山岩画从此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4年1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首次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调查并做简单记录。1956-1962年又相继进行了两次考察,共发现岩画43处。1963年出版的《花山岩壁画资料集》记录了新发现的43处岩画,制作了花山岩画的分布图,临摹了主要图像28幅,整理了当地民间流传的关于花山岩画来源的17个故事,发表并收录了50、60年代发表一些文章[4]。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岩画调查工作被迫中止,岩画研究陷入低潮。

1954-1963年底,尽管只有一本资料集出版,12篇论文发表,其中10篇刊登在广西当地的报纸上,但却奠定了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基础。该阶段研究特点如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正待恢复,左江花山岩画的调查仅限于对岩画的初步发现,部分图像的临摹与描述,以及相关文字资料的简单整理。关于花山岩画的文章也多发表在当地报纸上,以宣传介绍为主,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在内容解读上,由于当时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文化工作重心以强调阶级斗争为主题,因此,左江岩画常被认为与农民战争、阶级压迫有关。此外,中国丰富的史籍,大量的神话与传说,以及左江岩画清晰的图像,也给研究者的岩画断代提供了比照基础,但这种研究缺乏直接证据,主观猜测的成份较多。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些学者开始从考古学、语言学的角度对左江岩画进行研究,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二)渐进发展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左江花山岩画调查得到恢复。“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推动了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也使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文革”前,岩画研究进入繁荣与渐进发展期。1978-1999年底共有3本专著,1本画册出版,87篇文章发表,左江花山岩画研究进入全面研究的繁荣发展期,其研究特征如下。

1.调查与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框架基本建立

1980-1985年,广西政府对左江花山岩画,组织了一次专题调查和一次综合性考察,相比第一阶段调查范围更广、规模更大。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是1985年的调查成果。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左江流域的地理地貌、文化遗迹。在记录左江79个岩画点时,配有彩图32副,临摹图像357副。讨论了左江花山岩画的年代、族属、图像的内容、性质,以及左江花山岩画与其他文化关系,艺术风格及岩画保护等诸多问题[5]。1988年出版的《广西左江岩画》则集合了过去几次调查的结果,以河流为序,重点对70处左江花山岩画的位置及图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配有临摹图像354幅[6]。书中对岩画的年代族属、内容、特色等进行了讨论。1992年出版的《左江崖画艺术寻踪》是对《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的补充,它从美学的角度入手,对左江崖壁画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审美意识进行了分析。[7]《周氏兄弟岩画艺术——花山》一书,用现代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展示了左江花山岩画的魅力,并把这种岩画艺术语言推向国际。

特别要说明的是,《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左江岩画》这两本综合性研究著作,几乎已经确立了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框架。这时期发表的论文内容多数都在这个框架内,研究主题涉及到了岩画的诸多方面,但正是因为面面俱到,也造成一些研究比较薄弱,最明显的是关于岩画保护的文献很少。

2.研究理论多元化,研究方法科学化

在经历了思想解放后,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不再强调为政治服务,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得到尊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一些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也逐渐被中国学者接受。

在岩画断代上,考古综合图像比较,碳14断代法为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参考资料;在文化研究上,脱离了早期研究的政治化特征,开始从多角度,特别是“巫术说”进行阐释,为研究做出合理解释奠定基础;同时,人类学方法的引入,也让研究者更加关注本土文化和岩画的关系,以及不同区域间相似岩画的关系。总之,这个阶段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处在一个由基础研究逐渐完善到开始深入研究的渐进式发展阶段。

(三)纵深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掀起了申报世界遗产的高潮。围绕着岩画申遗与保护进行的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开始从综合研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该阶段特点如下。

1.研究成果数量激增

2000-2019年底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共有著作14本,论文279篇,仅2010到2019年的论文就有227篇,研究成果大大超过前2个阶段的总和。

2.岩画保护是研究重点

左江花山岩画保护是这个阶段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岩画的维护管理、开发利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相关论文几乎占了这个时期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书籍有10本。《花山文化研究》[8]《花山申遗论谭》[9],是围绕如何申遗出版的两本论文集。《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保护研究》[10]《左江花山岩画研究报告集(上下册)》[11],三本书总结了左江花山岩画保护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中英文对照的系列丛书,共5本(其中一本为内部资料)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左江流域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扶绥县岩画点的情况[12]。它们是左江花山岩画申遗的重要文本资料。2017年出版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一本介绍左江花山岩画文化遗产的通俗读物,2019年出版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图典》[13]整理了大量花山岩画申遗的资料[13]。它们对左江花山岩画的宣传起到了很好作用。

3.研究体系逐渐完善

这个阶段除了前期研究内容外,还涉及到用U—系法测定左江岩画的创作年代,岩画分布空间文化意义的讨论,深入挖掘左江花山岩画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岩画与相邻区域,乃至世界更多相似文化的关系,探寻其在广泛时空中的文化内涵与独特价值等新研究方向,以及一些研究岩画美学、图像、艺术实践的硕博论文。另外一些中国的学者开始把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介绍到国外,一些国外学者也开始加入到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中。这些都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领域不断丰富,体系逐渐完善。

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主题分析

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主要聚焦在:年代、创作者、文化内涵、艺术审美、文化比较、保护与利用等,以下几个主题上。

(一)年代与创作者

年代与创作者终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重点,从早期对历史文献、考古综合材料的运用与比较,到后来直接断代法的釆用,研究者对判断年代方法的探索几乎没有停止过。

1.历史文献与图像比较法

有些研究者依据当地文献资料、民俗流行物以及花山岩画中的楷书“魁”字,判定岩画产生的年代在唐宋时期,并认为岩画创作者为西原蛮[14]。也有研究者根据当地传说,认为岩画产生于太平天国的[15];或从花山岩画中的人物以及动物形象的绘制形式,判定岩画年代属于中古、上古时期[16]。

2.考古综合比较法

考古综合比较方法是研究者选取左江花山岩画中比较典型的图像对应已经出土的文物,然后再以人们对这些事物已有的年代知识,决定岩画年代与族属的方法。

表3①(1)①参考自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138左江花山岩画中主要图像对应出土文物年代

根据表3左江花山岩画中不同图像对应的出土文物年代,有的学者认为岩画的年代上限应该在战国早期,下限在西汉[17],而有的学者认为下限或在东汉时期[18]。

3.直接断代法

岩画直接断代一般是利用可靠的科技手段对岩画进行直接测定。左江花山岩画主要用的是碳14与U系断代法。

1983年,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对疑为绘制岩画而裁的木桩进行碳14测定,年代为2680±80年,大致相当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19]1985年,他们又在宁明花山采集了12个样品,测定年代为距今2370到2135年,推断作画时间范围在战国到西汉之间。考虑到误差等因素,因而不排除年代为春秋晚期到东汉的可能性。

2013年,国际著名岩画专家本杰明及研究团队,在宁明花山采样12个,进行了U系断代(Uranium-Series Dating),测定时间在1920至940年之间。①(2)①参考自西澳大学本杰明(Aubert,B.S.A.M)教授2013年的《中国广西花山岩画U系年代研究报告》。2014年,邵庆峰采集了左江流域7个岩画地点的钟乳石样品,用U-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1793±41年到1921±16年之间,但不排除早期创作时间扩展到2668±22年。其他岩画点由于测年样品数量太少,测年结果系统偏老,还待进一步测定[20]邵庆峰发表在美国的文章,用14 C 和Th/U法测定时间为1856 - 1728年间,相当于东汉中后期,并认为研究结果不排除左江流域其他遗址中存在的古代岩画的可能性[21]。

虽然考古综合比较法与直接断代法的结果,并未达到完全一致,但是随着对历史文献记载和画上器物理解的加深,面对岩画与记载逐步取得的契合一致,以及科学方法的断代的应用,对于岩画的时代,学者们还是取得了比较相近的看法,即岩画年代的上限应在战国,下限大致在东汉。这一时期,左江花山岩画所在地主要是骆越人的活动地区,因而岩画通常被看作是壮族先民骆越人所绘制的[6]。

(二)文化内涵

左江花山岩画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是专家们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归纳主要学术观点如下。

1.古代战争的产物

1956广西日报刊登的《宁明县发现珍贵的僮族古代崖壁画》,首次介绍了明江沿岸岩画的分布与图像,并分析岩画与战时集体会师或举行庆祝大会有关[22]。刘介[23]、黄增庆[14]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战时壮族为了反抗统治压迫,集体会师时的画像。梁任葆从花山岩画中的人物以及动物形象的绘制形式,推测岩画是壮族为了纪念某次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所作的[24]。

2.古代的语言符号

陈汉流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壮族在历史曾经使用过的,一种从绘画向形象文字发展过渡时期的一种语言符号[25]。李远宁认为左江花山岩画与甲骨文有着相承关系,是甲骨文的前身[26]。左江花山岩画是中华史前时期的文字,对研究中华史前史有着重要意义[27]。

3.巫文化的遗存

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岭南越人好信巫鬼[28]。花山岩画大都绘于靠江临水或人迹罕至及肉眼看不清的悬崖绝壁上,缺乏观赏的条件,而作画者攀登悬崖绝壁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单纯的欣赏,而应当是受到了某种意识观念的强烈驱使,这种意识观念就是花山岩画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图画或符号,是神圣的巫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18]。左江花山岩画表现的是先民祭拜水神[29]、雷神[30]、日神[18]、祖先[31]、蛙图腾[32]、犬神[31]、生殖崇拜[33],以及祈求战争胜利、人祭等活动[6]。

4.社会文化的展现

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左岩画与先民生活的关系,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壮族早期社会文化的展现。

左江花山岩画一般位于河边的峭壁上,附近多有裂缝或是山洞,这些分布特征不是巧合而是与先民的信仰有关[34]。从壮族的神话中所显示的先民的宇宙观看,花山岩画及其分布环境所表现出的是“天、地、水”的宇宙观[35]。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高谦,他从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出发,探讨了左江岩画的分布特点与骆越民族宇宙观之间的联系[36]吕文杰根据左江流域至今还在流传的花山岩画的传说,认为左江花山岩画应该反映的是先民对洞穴、竹的信仰,以及风水、禁忌的观念[37]。

另外,广西古代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岩洞葬习俗,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黄汝训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产生与岩洞葬文化习俗有一定的关联[38]。在考察了左江流域龙舟竞渡的习俗后,童永生、惠富平认为花山岩画中“船”形,反映了赛龙舟这一活动从民间祭祀到民间娱乐的嬗变过程[39]。作为亚洲栽培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广西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黄亚琪论述了左江花山岩画与壮族稻作文化的关系[40]。另有一些研究者还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产生与壮族的气功[41]、民族体育[42]、舞蹈[43]、铜鼓文化[44]等,都有内在联系。

(三)艺术审美

尽管我们知道左江花山岩画的产生并不是单纯为了欣赏,相关美学研究论文也不多,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一些研究者对岩画独特艺术审美特征的论述。

覃圣敏等学者认为,左江花山岩画采用平涂剪影法绘制,画面以人为主体、气势宏伟壮观、图像程式化、节奏感强。岩画图像经历了从具象写实逐渐向抽象符号演变[5]。黄亚琪从表现主义、自然主义两方面分析了岩画的风格,通过跨文化、跨区域比较,分析左江花山岩画图像的演变是从抽象向具象发展的。於梅的博士论文《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图像的造型》,从花山岩画的造型艺术方面,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花山岩画进行了详细分析[45]。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左江花山岩画反映了一种壮美的美学特征[46]。它是古代壮族先民艺术和美学原则的缩影,全面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47]。

(四)文化比较

石钟健早在70年代就关注到,左江花山与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的相似性[48]。盖山林认为两地岩画风格相近,仙字潭岩画年代早于花山岩画,两地岩画作者都属于古代越族[49]。陈明芳通过对西南地区悬棺葬遗存的分析,认为左江花山岩画与四川珙县僰人岩画,在分布特征及表现手法上大体相同,但僰人岩画题材内容更丰富,说明两地岩画作者在民族来源上具有密切关系[50]。李洪波比较了左江花山与将军崖岩画的内容,指出两地岩画在农耕文化、图腾崇拜上的共同性[51]。黄亚琪把广西左江岩画中最有特色的“蹲踞式人形”作为研究主题,通过与国内外相似岩画的比较,探讨了岩画的文化内涵,稻作文化的东传,以及南岛语族的起源等问题。

(五)保护利用

21世纪之前,人们对岩画知之甚微,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左江花山岩画的价值时,却发现它正在快速消失,由此左江花山岩画保护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1.维护与宣传

左江花山岩画属于涂绘岩画,受现代工业及环境影响比较严重。大气污染,日光常年照射,造成了左江花山岩画颜料的褪色和脱落现象。研究在光照和高湿环境下,耐老化性强的颜料修复材料是岩画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52]。此外,承载岩画的岩面还有着加速开裂和剥落的趋势,这与岩石的生物风化[53]、物理风化[54]、水的侵蚀[55]等问题有关,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都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另外,一些学者则对左江岩画遭受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从技术和人文两面进行保护的措施[56],当地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制定并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与《崇左市左江岩画保护管理办法》。

除了维护岩画本体外,学者们还建议要加大岩画的宣传与教育,可以利用博物馆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系统、深入阐释其文化内涵[57],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积极开发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从而加深广大受众对花山文化的认知,推动花山文化更好地“走出去”[58]。

2.开发与利用

在保护中合理开发与利用岩画资源,是岩画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左江花山岩画为代表的花山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59],蕴含着巨大的文化潜能。

发展旅游业是有效利用左江花山岩画资源的一种方法,它不但有助于挖掘岩画文化价值,增强民族文化意识,还可以为岩画保护提供资金[60]。但旅游开发一定要在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发展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61]。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发左江花山岩画旅游资源,有学者指出最好把当地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自然与人文、静态与动态融和一体[62]。在保护岩画本体的同时,深入挖掘左江花山岩画景观中的稻作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建立左江稻作文化景观廊道[63]。此外,对于如何处理旅游中的资源信息管理[64],旅游交通不便、民众参与不积极、旅游产品没特色等问题[65],研究者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讨论开发利用左江花山岩画论文不止发展旅游业,还包括:花山岩画图像元素在景观设计[66]、平面设计[67]、文创产品[68],等设计中的运用,花山岩画与动漫艺术的结合[69],花山岩画在现代绘画[70]、装饰画[71]中的表达,花山岩画对现代壁画创作的启示[72];把花山岩画作为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重要内容等[73]。

3.岩画的申遗与发展

虽然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仅有3年,但是申遗的历程却有13年。对于为何申遗,研究者们认为:岩画申遗是实现岩画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74],同时可以推动广西文化发展[75],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与东盟国家联系,填补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空白[76]。

在如何申遗这个问题上,谢永新认为,一是要加强社会影响,二是要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文化价值,三是做好开发与保护[77]。还有些学者认为把左江岩画置于国际性文化视野中,挖掘它的独特文化价值;建立真实、齐全,完整的档案;挖掘岩画遗址的独特性[78],也是岩画申遗成功的关键。

2016年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后,促进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和“一带一路”上东盟国家的世界遗产形成跨国、跨区域的合作格局,从而达到创新发展、共享共赢目的研究成为研究主题[79]。

四、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在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岩画断代还不够准确。至今左江流域发现的岩画点已经有90多个,但对左江花山岩画的断代,大家似乎关注的只有宁明县的花山岩画、珠山岩画等少数几个岩画点。我们都知道,左江花山岩画是由不同时代的人创作的,在绘画风格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至今还有研究者对左江花山岩画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有着不同的意见。仅仅凭借少数几个岩画点的测年,很难让我们对左江花山岩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跨文化研究还不够深入。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已经65年,但从我们搜索到的文献看,国外学者发表的相关论文很少,著作没有。国内学者在国外发表的论文,也仅有零星几篇。其实,左江花山岩画中的一些图像不仅与国内、东南亚、乃至更大区域中的岩画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现阶段,由于缺少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直接影响了岩画的深入研究。

第三,岩画破坏依然严重。左江花山岩画承载体的风化与脱落,给岩画保护带来了极大威胁,但是,我们现有的岩画修复方法造价高、速度慢,无法大面积修复破损岩画;另外,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提高了岩画的知名度,也使得岩画面临更多人为的破坏。

(二)研究展望

目前,左江花山岩画存在的问题,大大限制了岩画的深入研究与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扩大左江流域岩画点的测年范围,重点研究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特征的岩画年代,为左江花山岩画风格的发展演变,提供可靠的证据,为岩画整体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强岩画区域文化交流与比较。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翻译论著、交流学习,把国外先进的岩画研究方法引入国内;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左江花山岩画中的典型图像进行跨区域比较,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外,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到中国进行调研,促进岩画深入研究。最后,要注重跨学科合作与研究,让更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到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中,在拓展岩画研究宽度的同时,提高岩画断代、保护技术的发展;另外,为了减少左江花山岩画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人为破坏,还需要政府机构逐渐完善左江花山岩画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性监督机制。

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至今已经有70年了,对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既有助于对过去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整体认识,也有利于对未来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的一个宏观把握。随着左江花山岩画申遗的成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践行,对左江花山岩画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终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需要更多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合作调研,以及政府机构良好的保障制度,才能不断推进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左江花山岩画
“五花山”的由来
观岩画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木棉花英雄花
题花山寺壁
悠悠左江情
魅力左江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广西左江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探析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