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政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
——基于湖南省衡阳市田野调查的研究

2021-06-01刘保平刘向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面源主观意愿

刘保平,刘向玲,龙 云

(南华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1)

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它威胁着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湖南省也相继颁布了《湖南省农药经营许可实施细则》《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湖南省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点监测实施方案》等政策。政策实施的主体是农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否达到长期可持续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农户对政策认知以及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实施的程度。因此,探究农户政策认知对其耕地质量保护的影响作用以及探究政策的执行效果情况对于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农户面源污染治理中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包括农药施用、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利用等[1]。

当前理论界关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5个方面:一是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农户心理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如Menozzi等(2015)认为农户的态度对农户的意愿行为有正向的影响,而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其意愿行为没有影响[2]。但之前Herath等(2013)认为农户的态度并不能完全预测其行为意愿[3]。肖新成等(2015)在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调控中则认为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调控意愿有显著作用[4]。二是农户的自身环境观念对行为的影响。如邬兰娅等(2017)提出农户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5]、孔喆等(2016)提出农户土地意识[6]、郭清卉等(2020)提出农户的环境认知[7]等对农户的行为都有正向的影响作用。三是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方面。龙云等(2020)认为受教育程度、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等因素是其参与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8]。储成兵和李平(2014)认为年龄、人口数量、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等对农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纳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9]。四是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方面。如郭利京和赵瑾(2014)认为非正式制度对农户的行为有正向的影响[10]。李芬妮等(2019)也认为非正式制度对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有正向的影响[11]。郭利京等(2020)进一步提出村规民约等非官方方式也对农户的行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12]。五是外部政策环境的影响方面。如魏欣等(2012)认为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有利于统一环境行为的实施[13],龙云等(2017)也认为农地流转制度对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14]。陈美球等(2014)则认为农业补贴政策等政府颁布的激励性政策对农户行为有正向影响[15]。

综合上述文献,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相关因素对农户意愿行为的影响作用,但农业面源污染政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及其农户行为视角的政策试点实施效果的研究不多,本文尝试基于湖南省衡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农户行为的调研数据,梳理上述问题,以期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丰富政策认知对农户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以及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借鉴。

一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从理论研究上看,对于农户意愿行为的研究主要基于Ajzen和Fishbein共同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受到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内在因素的影响[16]。Hussein Al Jardali等(2015)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计划的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主要变量,个人主观态度越积极,外部条件越有利,选择行为意向可能性越大[17]。此外,政策认知可以理解为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政策执行的效果的评价。谭永忠等(2018)认为农牧户对政策的认知指其对政策的了解及政策制定、执行及实施效果的评价[18]。认知是行为的前提,通过对政策的了解以及对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形成的认知,进而根据认知结果指导行为,形成相应的认知与行为响应。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关于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机理

该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假设:

H1: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其行为态度。

段文婷和江光荣(2008)认为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19]。史恒通等(2019)研究认为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态度可以理解为农户在响应退耕还林行为时对该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20]。赵瑾和郭利京(2017)在新技术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提出亲环境态度是农户对亲环境行为接受或支持的程度[21]。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户是经济人,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去衡量其行为,当其意识到某一行为对其自身利益有利,就会对这一行为持赞成态度,当其认为某一行为对其自身利益不利时就会持相反的态度。本文中农户行为态度可以理解为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赞成或不赞成程度的评估。根据前文中所介绍的,政策认知是农户对政策的了解以及对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价形成的认知。当农户对面源污染治理行为相关政策的关注度、了解度高时,即其政策认知度高时,对政府的政策更易接受,这将会直接影响农户在面源污染治理中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态度。

H2: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其主观规范。

在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其行为不仅由自身的因素来决定,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王静等(2011)在研究计划行为理论时提出主观规范是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的压力[22]。在本文中农户的主观规范可以理解为农户是否会受到来自政府、周围农户以及其亲朋好友甚至是其所在的农业合作社的压力。农户对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了解度越高,即其政策认知越高时,农户就更容易接受政府的影响,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户的主观规范。同样的,周围的农户甚至家人邻居对政策越了解,也会使得农户更认可相关政策。所以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其主观规范。

H3: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其知觉行为控制。

闫岩(2014)在研究计划行为理论的产生发展中指出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并执行某种行为的容易困难程度[23]。在本文中,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理解为农户对采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自身所感受到的可以控制掌握的程度,即农户对采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难易程度的认知。当农户认为自己拥有实施面源污染相关行为的能力,又能够方便地获得实施行为所必须的条件资源,并可以解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农户实施行为的信心会得到增强。当农户对政策越了解,农户主观上将会意识到其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大,那么农户实际上感受到的行为实施困难度会下降。因此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正向影响其知觉行为控制。

H4:农户行为态度正向影响其行为意愿。

行为意愿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人的行为都是人的行为意向的具体行动表现。本文中农户的行为意愿可以理解为农户对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采行意愿,即农户愿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Dinev T等(2016)提出经济主体对某种行为的态度会影响其行为意向[24]。根据计划行为(TPB)理论,当农户意识到实行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对其自身利益有益时,其就会对耕地保护质量行为持赞成态度,进而更愿意去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H5:农户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其行为意愿。

Khan F等(2019)提出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实施某项特定行为时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例如家人、邻居等[25]。本文将主观规范理解为农户是否会受到来自政府、周围农户以及其亲朋好友甚至是其所在的农业合作社的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政府颁布有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的政策后,政府会通过宣传等正向积极手段让农户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官员的宣传、合作社的宣传、家人的支持和邻里的示范会使得农户倾向于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这是一种理性行为的表现,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农户感受的社会压力越大,其实施行为的意向就越强。因此,农户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其行为意愿。

H6: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行为意愿。

Nguyen T T P等(2015)提出知觉行为控制指个体实施某项特定行为时,对时间、精力和先前经验等相关限制条件以及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此项行为的感知判断[26]。本文将知觉行为控制理解为农户对采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难易程度的认知。这是个人行为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重要体现,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不仅是一种理性行为,也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一种行为,当农户认为自身实施面源污染治理亲环境行为的能力越强,且更容易更方便地获得实施这一行为所必需的的条件资源时,他们就更愿意实施这一行为,所以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其行为意愿。

H7:农户的行为意愿正向影响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行为意向是任何行为表现的必须过程,可用来直接预测实际行为的产生。农户的行为意愿正向影响其行为,当农户愿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时,即其行为意愿强烈时,他就更易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可以说农户的行为是农户行为意愿的表现方式,即农户的行为意愿正向影响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二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1.调研地简介

衡阳市是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衡山之南,是典型的盆地地貌,境内有湘江再加上衡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足,因此衡阳市是主要的粮食产区,截至2019年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54.59万亩,全市现有农民合作社6 513个,带动农户数57.52万户,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衡阳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战,积极鼓励各县市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为,也因此成为研究面源污染治理问题的典型样本区域。因此,本文将衡阳市作为主要的数据调研地点。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2020年4月至5月,课题组成员从衡阳市县市中选择了3个典型样本祁东县、衡南县和衡山县,并进行问卷调研。为保证问卷的合理性和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前期根据预调研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调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每个县选择2~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2~3个村,每个村随机选择10名农户发放问卷,最终发放300份问卷,实际收回254份问卷。剔除掉无效数据样本后,最后用于本研究的问卷样本是228份,样本有效率为89.7%。228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研的有效样本中,女性占被调查对象总样本量的52.2%,男性占47.8%。社会身份为普通村民的占94.3%,年龄在41~60岁之间的占比较大,平均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和小学及以下占46.5%,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变量设计

查阅国内外的文献以及预调研后,本文通过前文的理论基础及模型分别对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农户行为意愿以及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这6个潜变量进行量表设计,使用的测量题目主要借鉴了郭悦楠(2019)关于各指标的选择[27]。本文的量表主要的形式是Likert五级量表。对“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进行“1”到“5”的赋值。具体潜变量的测量题项以及描述性的统计如表2所示。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信效度分析

在上述理论模型与数据基础上,本文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作为数据分析模型,通过AMOS2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的假设。

为了进一步的证实问卷及量表的可靠性,本文通过SPSS22.0软件对18个观测变量进行信度检验,总体的克朗巴哈系数是0.921,对应的6个潜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是0.799、0.829、0.739、0.683、0.725、0.732(见表3),说明问卷及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文通过SPSS22.0软件以及AMOS22.0软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首先借鉴张董敏等(2015)[28]提出的一般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通过SPSS22.0检验得出问卷的总体KMO值是0.922,6个观测变量的KMO值以及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也均符合要求(见表3)。说明问卷及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此外,本文还通过AMOS22.0软件来检验数据的聚合效度(见表3)及区分效度(见表4)。结果得出各个因素的负荷量基本在0.5~0.9之间,其对应的组合信度(CR值)与平均方差抽取量(AVE)也基本在0.5以上且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于其相关系数的平方。问卷及量表的聚合效度以及区分效度基本良好。但农户行为意愿这一潜变量对应的值未完全达到要求,究其原因还是数据样本量较小,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差。以后会继续做这方面的后续跟进研究,修正现有研究的缺陷。

表2 测量项目及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3 数据信度与效度检验

表4 区分效度检验

(二)模型适配度检验

在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时,要对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是否拟合进行检验,本研究参考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运用》一书中的部分指标进行检验[29]。各项指标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是1.781,小于3,是理想适配。RMSEA值是0.059,RMR值是0.061,均小于0.08,是可以接受的,其他的GFI、TLI、CFI、IFI值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总体来说,模型与研究数据拟合效果好。

(三)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根据理论基础模型,本文通过AMOS22.0软件对数据处理,得到路径系数估计结果,见表6。

表5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指标表

表6 结构方程路径系数与假说检验

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各个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均在其对应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充分证明了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通过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其自身的意愿行为有间接正向影响。综合结果如下:

第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对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效应。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对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1、H2、H3得到验证。其中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影响农户行为态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5(见图2),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的三个观测变量PR1、PR2、PR3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65、0.77、0.62,说明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了解度较高。农户对政府实行政策的了解度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态度。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影响农户主观规范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91(见图2),农户对政府实行的面源污染政策的了解度直接影响到农户的主观规范。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影响农户知觉行为控制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94(见图2),农户对政府实行的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的了解度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

第二,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行为意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效应。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行为意愿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在1%、10%水平上显著,假设H4、H5、H6得到验证。这一验证结果也充分表明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正确性。在行为态度的影响中,它的三个观测变量A1、A2、A3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是0.77、0.75、0.84,且农户行为态度对行为意愿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34(见图2),说明农户行为态度对行为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在主观规范的影响中,它的三个观测变量S1、S2、S3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74、0.64、0.71,且主观规范对农户行为意愿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34(见图2),说明主观规范对农户行为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在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中,它的三个观测变量C1、C2、C3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是0.67、0.59、0.65,且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3,说明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第三,农户行为意愿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效应。农户行为意愿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001水平上显著,假设H7得到验证。这也证明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准确性。在行为意愿中,它的三个观测变量W1、W2、W3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36、0.33、0.25,且农户行为意愿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81(见图2),说明农户行为意愿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直接正向的影响。

图2 修正后SEM模型路径系数及因子载荷

(四)效应分析

本文借助Amos22.0软件通过Bootstrap检验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农户行为意愿、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这6个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见表7)。通过检验发现,农户面源治理政策认知对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有直接和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效应大小依次是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前文假设H1、H2、H3再次得到验证;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也有直接的显著的正向影响,前文假设H4、H5、H6再次得到验证。另外,通过间接效应分析,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对行为意愿、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都有间接的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行为意愿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直接和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就充分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构想: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通过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间接正向影响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表7 总效应、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表

(五)基于试点区与非试点区调研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前文的结论,本文结合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前文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与检验,以样本是否为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区对样本进行群组划分,因为祁东县本身是衡阳市的农业环境保护试点区域,所以将衡阳市祁东县作为试点区,其余地区为非试点区。这样的划分是为了比较政策效应。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群组分析。具体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如表8所示。

表8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

通过分析可得,多群组的RMSEA值为0.046,小于0.08,IFI、TLI、CFI值均大于0.9。根据任立(2018)、甘臣林(2018)等学者对于同一研究区域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30-31],在不影响模型结果所说明的现实问题前提下,采用适当宽松的标准值对该SEM的拟合优度予以检验,GFI值为0.854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说明多群组模型与数据适配。

另外,从表8可以看出,试点区与非试点区这两个群组中农户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认知对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前文的假设H1、H2、H3再次得到验证。试点区与非试点区这两个群组中态度对行为意愿以及行为意愿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均在其相应的水平上显著,前文的假设H4、H6、H7也得到验证。但是两组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中非试点组的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并不显著,而试点组的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在其相应水平则显著,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试点组的样本量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非试点区农户家人的支持与邻里的示范以及政府相关人员的支持对农户自身的行为意愿影响较小。其根本原因是非试点区的面源污染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四 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TPB理论与SEM模型,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背景下,农户对面源污染相关政策的认知度与了解度将通过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其意愿行为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的结论。另外,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衡阳市试点区与非试点区的农户数据分析看出非试点区的面源污染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样本误差的影响,此结论会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另外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农户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程度等个体因素也会影响到其行为意愿,由于受到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本文中并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也并没有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中,因此,如何才能够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之中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探索分析。

(二)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政策、措施及技术宣传,提高农户的政策认知程度尤其是学历较低的中老年农户的政策认知程度。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区域的相关政策和宣传比较多,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是农村原有农户,这些农户年龄大多偏大,对新政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定期多形式在农村组织中进行治理政策和技术宣传,尤其是非试点区域政策宣传强度和力度的加大,能进一步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致力于营造积极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氛围,鼓励农户与外界互动,通过外部环境带动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实施。实证数据证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显著,多组织治理政策普及和培训等活动,营造积极治理农业面源环境的氛围,加强农户间的交流,能够加深其治理政策认知,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实施。

3.在巩固现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区域,提升环境治理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试点区的政策影响农户行为的效应较强且非试点区域的面源污染相关政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可在加大现有试点政策力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区域,更进一步通过自身和周围环境综合引导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实施,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效果。

猜你喜欢

面源主观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到2025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