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可调式冰袋在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
2021-06-01胡静文王上增
胡静文,王上增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骨关节科,河南 郑州 450002)
人工关节置换术指的是采用陶瓷、高分子聚乙烯和金属等材料,根据人体关节构造、形态与功能制成人工关节假体,再经外科技术植入人体内,取代患病关节功能,达到减轻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资料显示,髋与膝关节置换是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手术,其10 a成功率>90%,且>80%的患者能正常使用植入假体长达20 a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1]。临床研究发现,关节置换术会产生较大的创伤,患者术后易出现严重疼痛、关节肿胀等并发症,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十分不利于快速康复[2]。为促进术后康复,临床护理常采用冰敷改善术后症状,即通过低温的作用收缩微血管,使血管通透性降低,从而减缓神经传导速率,使组织温度保持在较低水平,减慢细胞代谢速度,最终达到镇痛和消肿的目的。以往临床常采用毛巾包裹冷冻的生理盐水瓶或化学冰袋,置于患处,并缠上绷带固定以进行冰敷,但患者开展活动或翻身时易造成冰袋滑落,导致冰敷效果不佳[3];另外,冰袋液化时会产生冷凝水,经毛巾直接与创口接触,易导致感染。故寻求一种更加安全且有效的冰敷方法具有必要性[4]。本研究选取90例行髋与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自制可调式冰袋对髋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冰敷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髋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常规组与试验组,各45例。常规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0~80岁,平均(66.17±6.88)岁;疾病类型:骨性关节炎2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和骨软骨瘤3例。试验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1~79岁,平均(66.25±6.63)岁;疾病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骨软骨瘤2例,骨性关节炎25例和创伤性关节炎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满足髋、膝关节置换术适应证;②病例资料完整且依从性高;③思维能力与意识正常;④患者自愿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心、脑、肺等器官功能障碍;②凝血功能异常;③对冷超敏;④栓塞性静脉炎、下肢静脉血栓。
1.3 护理方法
1.3.1常规组 接受常规冰敷,即护理人员术后采用纯棉毛巾包裹生理盐水瓶或化学冰袋,放置在患者髋与膝关节手术部位,同时使用胶带缠绕,以妥善固定,每次冰敷6 h,间隔1.5 h后更换冰袋继续冰敷,冰敷时间为术后3 d内。
1.3.2试验组 接受自制可调式冰袋进行冰敷。(1)制作冰袋:取防水中单,按照化学冰袋的尺寸进行布袋缝制,将棉布面作为外面,橡胶面作为内面,而放置冰袋的袋口缝制粘扣粘接,包括布袋的两端,均需缝制好粘扣。(2)使用冰袋:于患者患肢髋与膝下垫一软垫,保持膝部屈曲30°,对冰袋仔细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再将冰袋放置在自制的布袋内,待位置调整好之后,可对袋口进行粘接。放置冰袋的位置需和患者髋、膝关节手术部位贴合,最后缠绕粘接布袋两端,控制好松紧度,一般以血管无压迫且能开展轻微活动适宜。每次冰敷0.5 h,间隔1 h后更换内置冰袋继续冰敷,冰敷时间为术后3 d内。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术后72 h关节引流量;(2)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参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5]对患者术后72 h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为0~10分,无痛以0分表示;剧痛以10分表示,1~3分表示轻度;4~6分表示中度;7~10分表示重度。(3)比较两组术后肿胀程度:采用皮尺测量法[6]对两组术后72 h关节肿胀情况进行评价,较正常皮肤肿胀且有皮纹,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低于0.5 cm提示轻度;皮肤肿胀,皮纹消失,温度稍高,无水疱,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为0.5~1 cm提示中度;皮肤发亮、肿胀明显,温度升高明显且出现水疱,与健侧对比肿胀中心高度超过1 cm提示重度。(4)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参考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7]进行评估,评价内容包括跛行、支撑、交锁、不稳定、疼痛、肿胀、爬楼梯和下蹲,总分为0~100分,评分与膝关节功能成正比。
2 结果
2.1 术后关节引流量常规组术后72 h关节引流量为(413.08±25.50)mL,试验组为(359.12±35.95)mL。常规组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3,P<0.05)。
2.2 术后疼痛程度常规组术后72 h VAS为(5.12±1.54)分,试验组为(4.20±1.49)分,常规组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0,P=0.005)。
2.3 术后肿胀程度试验组术后72 h重度肿胀率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72 h肿胀程度比较[n(%)]
2.4 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常规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9.45±3.41)分,试验组为(90.41±3.38)分,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1,P=0.183)。
3 讨论
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受血管受损、骨创面渗血、毛细血管渗出和金属异物对组织刺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引起术后出血,并且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常规采用的抗凝药物将会造成出血进一步加重[8]。马娜等[9]研究指出,创伤后毛细血管破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递质渗出等,造成组织间渗透压升高,容易引起疼痛与肿胀。史凌云等[10]研究认为,关节置换手术大面积显露,会提高术后创面渗血概率,增加止血难度,因此,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操作,但若引流过多又会导致供血不足,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诱发失血性休克,使拔管时间延长,切口愈合受到影响。冷敷法是采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理因子刺激机体,从而达到止血、镇痛、降温、减少渗出及减轻炎症水肿等目的的一种干预方法[11]。佟冰渡等[12]研究发现,冷敷不仅能使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温度降低,细胞氧耗减少,细胞代谢减慢,炎性递质释放受到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还能通过刺激皮肤冷感受器,促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少出血,并使水肿减轻。彭建华等[13]研究表明,冷敷能使细胞活性受到抑制,有助于降低神经细胞传导和神经末梢敏感性,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传统冰敷法常存在冰袋移位、腹带松动等问题,冰敷期间患者无法开展活动与功能训练,生理舒适度较低,并且冰袋移位后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冻伤,外加冰敷范围有限,其与切口敷料间无防水帆布,容易造成切口敷料潮湿,从而污染切口,诱发切口感染[14]。
自制可调式冰袋能灵活调节松紧度,有助于降低患者翻身或者活动时冰袋脱落、移位发生率,保证冰敷效果[15];另外,冰袋使用时能充分覆盖关节表面,增加接触面积,提高冰敷效果,促进康复[16]。本研究中,试验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关节引流量均少于常规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术后肿胀严重程度低于常规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略高于常规组,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自制可调式冰袋护理运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可行性高,在减少关节引流量、减轻疼痛与肿胀、恢复膝关节功能中占优势。推测原因可能是:(1)自制可调式冰袋能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到组织间隙,从而使局部充血肿胀减轻[17];(2)自制可调式冰袋能对神经细胞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减缓神经传导速度,使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18];(3)自制可调式冰袋能减轻因局部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而产生的疼痛[19];(4)自制可调式冰袋能降低局部血流速度,提高血黏度,促使血液凝固,从而控制出血;(5)自制可调式冰袋能通过促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和活力,继而控制炎症扩散[20];(6)自制可调式冰袋能和皮肤直接接触,利用物理作用下调体温,提高患者生理舒适度。林云芳等[21]研究中对10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采用自制冰敷腹带冷敷,结果显示,术后48 h引流量为(85.73±4.71)mL,术后 72 h疼痛评分为(4.10±1.30)分,术后48 h疼痛评分为(0.50±0.19)分,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性好。本研究发现,尽管冰敷护理效果理想,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1)冰敷护理前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管功能障碍、局部感觉功能障碍和低温过敏等情况;(2)术后麻醉效果未完全消退前,需要间隔30 min检查一次,以保证冰袋未移位,并且需要对患者患肢肤温、血液流动、颜色等加强观察,一旦发现皮肤呈青紫色,需要立即停止冰敷,以免冻伤[22];(3)麻醉效果减轻后需要按照患者主诉对疼痛部位、程度进行定时评估,并对黏合松紧度重复进行检查,并实时进行调整;(4)保持患处敷料整洁干燥,并对液体渗漏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以免出现切口污染;(5)若患者主诉不适或麻木,需停止冰敷或对其进行适当调整,若未出现不适感,可继续冰敷72 h,在患者冰敷期间鼓励其开展适量的肌肉舒张、收缩运动和踝泵运动,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6)冰敷时要避开引流管,确保引流畅通;(7)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操作期间需严格执行交接班工作,将各项护理记录工作落实到位,防止患者出现冻伤、躁动不安等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运用自制可调式冰袋能取得显著效果,有利于减轻肿胀及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