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个体政治心理视角审视历史人物隋炀帝的艺术再现

2021-06-01田德新高佳佳

文化与传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隋炀帝大运河歌剧

田德新,高佳佳

一、引言

这是江苏歌剧创作中断近15年之后再次发力而成的作品。剧作家以江南富饶繁荣之地为背景,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运用歌剧的独特艺术形式,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角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加以叙述。全剧通过形象、逼真、细腻的手法,描绘出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沟通我国五大水系、贯通华夏南北的“运输之河”,还是一条承载家国荣辱兴衰的“命运之河”。同时,歌剧也揭示了隋炀帝杨广虽为一代暴君,但其伟大功绩将永世不可磨灭。

本文基于综合文献梳理,从国家形象理论中的个体政治心理视角出发,通过文本主题分析,对歌剧《运之河》中隋炀帝的角色进行探析,旨在进一步挖掘和重新审视历史人物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后世特别是对当今中国大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和歌剧《运之河》的研究

为了加强尚未坐稳江山的隋王朝对国内南方和北方政治、军事及商贸的掌控,隋炀帝力排众议,坚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称为永济渠,南至余杭,称为通济渠。同时,隋炀帝还下令疏通山阳渎(即古邗沟),开通江南河。四段运河总贯以“大运河”之名,全长2700公里,“沟通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使隋王朝境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强了政治、军事的巩固”[2]28。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人有说功的,也有说过的,还有人认为在论功之前必先言其过。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写诗肯定大运河的修建,他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3]唐人杜宝也认为开凿大运河与隋朝亡国并无直接联系。他写道:“于时天下丰乐,虽此差科,未足为苦。”[4]

实际上,隋炀帝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隋王朝的运河网已经形成,“隋炀帝统治下的每一个行省都可以从水路到达,而且到上一个世纪即19世纪,中国任何一个统治者都离不开利用运河所建立起来的漕运制度”[5]。因此,张同胜教授指出,历史上的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功在当时,利在千秋。明清文学叙事将隋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榨取民脂民膏的暴君或昏君形象,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历史人物的情绪化表达[2]24。正如邵金凯教授所言,“隋朝大运河大大加强了我国南北东西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隋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乃至今天的经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影响”[6]。毋庸置疑,基于隋朝大运河而逐步完善的中国大运河跨越时空,至今仍然浸润和滋养着国内8个省35个城市千千万万的人民,这是历史遗留给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一笔伟大财富。

歌剧《运之河》(见图1)是基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与萧后恋情以及隋、唐朝代更替的历史故事所编排。全剧由一首序曲和五幕歌剧组成,从内容到形式均实现中西合璧,在多个方面取得普遍认可和较高声誉。

图1 隋炀帝与萧后剧照

首先,作为一部歌剧,作曲家唐建平立足剧情,通过整体音乐构建,采用西方交响乐的立体思维和歌剧的艺术手法,西体中用,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故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展现于观众的眼前。因此,整部歌剧“让歌唱家唱得过瘾,指挥家指挥得过瘾,观众也听得过瘾”[7]。

其次,《运之河》是兼具国际歌剧风范和中国江南韵味的艺术佳作。江姝璇认为,《运之河》以西方歌剧的交响乐为主旋律,同时也巧妙地点缀诸如江南民歌演唱和宫廷歌舞的中国元素,让整部歌剧“呈现出了独特的音乐气质与本土化的思考”[8]119。剧中人物身着几乎复原的古代服饰,在交响乐主旋律与江南小调的交替与完美结合之中将大运河开凿、通航,隋炀帝与萧后的缠绵恋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改朝换代等历史叙事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可以说,大运河既是历史背景,也是该歌剧的文化载体。《运之河》基于对历史的深度思考,采用西方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使中国历史故事的传达具有了国际范。正如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柯军所言,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运用歌剧来刻画帝王形象,对国际观众来说也并不陌生。《运之河》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积极尝试,“用歌剧来讲述大运河是第一次‘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成功实践,希望将来全世界有运河国家的观众都能欣赏到东方的‘运之河’”[9]。

1)实验组和对照组总体情况比较。实验组实际参与测试的人数为33名;对照组实际参与测试的人数为29名(病假四名)。测试题目有问答题目、听力测试、认读卡片、背诵儿歌,共100分。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听说训练等方面的均分均高于测试组。

最后,《运之河》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个人情感双线交织,错落有致;剧情让人感心动耳,回肠荡气。整部歌剧极具历史的穿透力和独特艺术的感染力。江姝璇指出,《运之河》采用歌剧这一十足的西洋艺术形式,在浓墨重彩地叙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主题的同时,也将剧中主要人物“隋炀帝与萧后的个体情愫展现得淋漓尽致”[8]119。戏曲专家、国家级艺术监督刘荣芳认为,《运之河》堪称中西合璧之典范,歌剧以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纵轴,以隋唐两代的兴亡更迭为横轴,艺术化、戏剧化地再现了隋炀帝“船行天下,物畅诸国”的“梦之河”,影响国家兴亡和朝代更替的“命运河”,劳民伤财、家破人亡的“苦难河”以及纵横四海网络天下的“运输河”。总之,“辩证的历史观下,人物是复杂的,内涵是多元的,背后的思考是沉重的……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对国家命运的反思,让《运之河》的底蕴更为厚重”[10]。上述研究足以凸显《运之河》作为上乘的艺术佳作,在海内外广受认可和赞赏的主要缘由。

(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

国家形象理论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最初的国家形象理论研究是针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的。最早研究国家形象理论的是博尔丁(K. E. Boulding)。他认为,形象是对行为体,即国家总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估结构,包括地理空间、物理实力和心理态度,而文化心理往往是决策者抉择其国家行为的关键依据[11]。此后,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学者对国家形象这一概念或相关理论的研究。Scott指出,一个国家的形象是指人们对该国在认知上或想象中的总体属性,包括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方面,其中,认知属性是首要和基本的,情感属性体现为喜欢与否和支持与否,行为属性是对前面两种属性所进行的一系列回应[12]。基于维护美国利益和增强美国国际形象的目的,Nye于1990年和2009年相继推出“软实力”[13]和“巧实力”[14]的概念,前者通过吸引力获得理想结果,后者按实际需求对软、硬实力进行灵活运用。

国内学者陈金龙指出,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因此,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陈金龙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要重点展示我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的提议,可谓高屋建瓴,意义重大[15]。

张昆从我国40年来总体变化的系统总结中,发现中国的四个现实形象: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国变身强国;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积极进取。他认为,只有熟悉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现实形象,只有真正了解我国未来形象塑造的目标,我们探讨中国国家形象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心无旁骛地为之而奋斗,为之而奉献[16]。

从批评的角度,王海洲对国家形象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文献综述和分析后发现,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国际关系学和新闻传播学角度,在研究中重外轻内、重果轻因,既缺乏对西方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梳理,也难以为中国形象塑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评估。由于“国家形象”是在一系列政治背景下提出的问题,因此,他认为开拓国家形象政治学的研究方向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政治学转向将提供一个兼具整合性和拓展性的理论平台,而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政治学界的国家形象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7]。本文即对上述研究的积极回应。

三、理论框架

综合前人相关研究,季乃礼对国家形象理论研究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界定[18]。首先,可以将国家形象理解为人们对其他国家的总体印象,具体而言指一个国家的公众对自己国家地理、国民和文化综合实力的总体认定和评价。其次,国家形象理论涵盖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考察一个国家的精英和民众对其他国家形象的认知;第二,政治心理学的视角,主要考察国家实力、文化因素及地理环境等如何影响人们形成国家形象的心理或认知过程;第三,可操作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常是依据国家实力、发展机遇、文化因素等划分出不同的国家形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应对策略,因而可操作性极强。

最后,就本质而言,国家形象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心理的阐释。国家形象理论把国家实力、文化等因素看作影响心理的因素,是为人们的认知服务的。在影响国家形象的微观因素中,个人接触的环境以及个人内在的特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个人的特质包括个人的知识、价值、认知、情感等。国家形象理论强调人们的心理,尤其是决策者的特质对政府决策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为了分析歌剧《运之河》,本文采用文本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文本”一词既指传统的书面文学或历史资料,也指电影、音乐乃至群体行为等社会文化产物。本文的研究文本为《运之河》歌剧本身。Burnett指出,“文本分析的目的是分离一组离散的单元”,这些单元即为“视觉特征、句法、句子、措辞、意象、修辞、结构和观点”[19]。文本分析能够使研究者不仅理解文本的意义,而且能够理解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它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文本“隐藏”了什么。

主题分析是“在定性数据中识别、分析和报告主题的方法”[20]。主题是一个相关的概念、观点、理解、知识、经验或问题,具体指“从会话主题、词汇、重复活动、意义、情感或民间俗语和谚语等模式衍生的单位”[21]。要成为文本研究的主题,需要满足两个标准:第一,必须在文本中经常被提及;第二,必须经常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22]。

在进行主题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反复阅读所选择的文本,依据主题的标准,把反复重叠出现的主题信息依次归拢到相应的总类别或子类别之中。然后,一方面反复审阅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不断比照各自所获取的主题类别,并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最后,对出现的主题进行最终归类,在文本中标明支撑各类主题的相关佐证,以便作为研究发现主题构建的有效论据。

五、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历史类比的视角

歌剧《运之河》除了独立成篇的序曲,由五幕歌剧组成,分别题为:1.隋帝凯旋,诏告修河;2.江南工地,运河开凿;3.运河通航,隋帝巡游;4.江都行宫,烽烟四起;5.萧后归唐,海晏河清。全剧以大运河的开掘与通航为经,以隋唐国家兴亡与朝代更迭为纬。全剧五幕情节,均以开凿大运河的宏大历史叙事为主线,同时还有与主线双线交织、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发展的隋炀帝和萧后的爱情故事以及虽为烘托剧情,但又不可或缺的民女秀秀亲人和乡民们在开掘大运河过程中无限悲苦和生离死别的支撑细节。

个体政治心理研究者认为,新近发生的事情会对决策者产生较大的影响。《运之河》第一幕从第5分35秒开始用了4分多钟的时长,展现隋炀帝率领众将士大战告捷、凯旋的场面。在举国欢庆和百官赞颂的声浪里,隋炀帝春风得意,当众宣布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修建一条空前绝后的大运河。众朝臣劝阻无效,唐国公李渊再次规劝时,竟被隋炀帝下令逐出城去。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决策来自一种刚刚取得胜利的人想要获得更大胜利的心理驱使。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在位期间,政绩斐然。他继位伊始就兴建东都洛阳;设置进士科,开创科举选拔人才制度;西征吐谷浑,开发西域;三征高丽,维护疆土;主持开凿、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与江南河的大运河工程,开通了国内漕运,打通了南北经济,实现了粮草物资的全国性调配,从而凝聚了国力,加强了民族的团结,保障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又求功心切,导致原本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成为祸国殃民、葬送大隋王朝的导火索。在第二幕的江南工地,运河两岸死去劳工的坟茔与日增添,业已连点成片。史料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军五百馀万穿永济渠……丁男不供,始役妇人”[23]。另据考证,当年征用民夫时,“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丁男”均在征调之列,所征兵丁民夫占全国丁男的1/3,其中因苦役过重而死伤过半,使得“下寨之处,死尸遍野”[24]。作为开掘大运河百万民夫的某种象征,秀秀的家人在繁重的挖河苦役中悉数丧生。在失去亲人的悲苦之中,秀秀还要遭受监工的凌辱,被逼无奈之下,她只有投河自尽,从而激起周遭百姓们久积胸中势如烈火般的愤怒。星星之火相继点燃了中原大地民怨沸腾的反隋狼烟。于是,全国到处烽烟四起,群雄逐鹿,隋王朝随即覆灭,由李唐王朝取而代之。李渊由隋朝的灭亡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沉痛教训,并告诫李唐王朝的子孙要牢记这一史训。在最后一幕的结尾处,歌剧同样用5分多钟的时长展现了李唐王朝的昌盛辉煌,与第一幕开头5分钟隋炀帝当日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李唐的成功大统和繁荣昌盛离不开隋炀帝曾经的决策,这一剧情设计可谓是巧妙之至。

歌剧《运之河》是艺术作品,剧中所展现的隋炀帝是来源于历史现实的艺术升华。总而言之,歌剧展现的隋炀帝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让观众既看到了一个具备雄才大略、政绩斐然的帝王,也同时感受到了一个对恋人一往情深、难以自拔的性情郎君。这正是个体政治心理研究所注重的对“‘个体’与‘自我’人性的进一步发现、追求和探索”[25]。另外,就历史叙事而言,歌剧《运之河》运用恰当的言说方式和艺术形式凸显了隋炀帝非功利的“为己”追求,使得剧中的宏大历史叙事更加“逼真化”“人性化”“史诗化”[26]。

(二)情感和动机的影响

众所周知,无论情感还是动机,都会时常影响人们是否能够作出有效或正确的抉择。一方面,高度紧张或极度压力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形成;另一方面,不同的动机也会使决策者作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决策。《运之河》歌剧主线之一是隋炀帝和萧后的爱情。史料记载,隋炀帝所钟爱的萧后“性婉顺,有智识”[27]。因此,隋炀帝倾注萧后及其所热爱的江南水乡之迷情,到了无与伦比、难以附加的狂热程度。

在《运之河》第一幕,隋炀帝虽身穿盔甲,也不忘身边有心爱之人。从8分40秒开始,两人手牵手近1分钟,就连随后转身坐下时,隋炀帝也是牵着萧后的手坐下。仔细观察发现,在13分13秒时,当隋炀帝的目光转向萧后时,萧后随即抚摸了一下隋炀帝的手背。二人的炙热情感,自然流露,长时间的牵手,无意中的顾盼与抚摸,使得此处无声胜有声。在第二幕,从38分31秒至40分30秒大约两分钟的时间,隋炀帝和萧后二人,四目相望,引吭高歌,淋漓尽致地抒发各自倾注于对方的深情感情。

在第三幕,二人牵手出场,同游春江花月夜;第四幕,隋炀帝虽败局已定,但萧后仍然不离不弃,当听到隋炀帝连喊四声“快走!”“我们还有来生!”时,二人更是难舍难分。在剧尾的第五幕,萧后流落他乡,李渊将她请回时,她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不再污蔑隋炀帝之名;第二,隋炀帝未竟之业由李唐王朝完成;第三,自己死后要与隋炀帝合葬。三个条件竟得到已是大唐皇帝李渊的悉数答应。隋炀帝和萧后之间的至诚至爱,从以上一幕幕的场景中可见一斑。

从情感角度来看,歌剧《运之河》中的隋炀帝对萧后的爱恋是炙热、至诚、至纯、细腻而直白的。因此,他虽为帝王之身,却能赢得萧后的人和萧后的心,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观众。从动机角度出发,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坊间流传有“断人王气”“观赏琼花”“巡游享乐”。而学界的主流看法是“便于运粮运兵,巩固江南统治,加强南北交通,攻打高句丽”等,莫衷一是[28]。无论是坊间的传言,还是学界的主流看法,孰是孰非,已超出本文范围。此处,本文要强调的是,歌剧《运之河》中的隋炀帝对萧后情真意切,对萧后所热爱的江南也是一往情深。因此,在大运河的修建中,他所关注的是工期,是他的“梦之河”,而忽略了短期开通大运河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参与大运河修建民众的疾苦。可以说,歌剧《运之河》让我们从情感和动机两个方面,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对历史人物隋炀帝的认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更加透彻。

六、结语

作为历史人物的隋炀帝,人们对其褒贬不一,对其诏告修建大运河的功过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本文以个体政治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从历史类比的视角和情感与动机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歌剧《运之河》中隋炀帝的艺术再现,以期对历史人物隋炀帝的认知和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对《运之河》的文本主题分析,本文发现在历史类比之下和宏观叙事之中,歌剧中所展现的隋炀帝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让观众既看到了一个具备雄才大略、政绩斐然的帝王,也同时感受到了一个对恋人一往情深,对理想持之以恒,对是非、功过和成败淡然处之的富于“人性”之人。同时,歌剧《运之河》也让我们从情感和动机两个方面,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对历史人物隋炀帝的认知更加的全面、深刻与透彻。

个体政治心理学注重对“自我”“个体”“人性”的发现、追求和探索。希望本文在此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所获取的上述发现也能对推进理想中国形象的自塑、他塑及恒塑有所帮助,对参透中华文化中强调“物我两忘”和“道法自然”的老庄思想与主张“天下为公”和“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扬弃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隋炀帝大运河歌剧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李渊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