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分析
2021-05-31李良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形象可视化的学习工具,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同时激活人的左右脑,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本文从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出发,简要阐述了思维导图的特点及思维导图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并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分析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导图;应用
【作者简介】李良,庄浪县紫荆中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之外,更要提升学生良好的理解分析意识,提升学生对整篇文章的领悟能力,并通过识别不同文体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学思结合,专心投入阅读过程,同时教会学生有效理解阅读材料,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推进学生高效阅读,则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一项重点。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与特点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又被称为心智图,它是贴近大脑发散性思维方式而生成的一种视觉结构认知图。思维导图一般由主题、节点、连线、图像、色彩等综合元素结合而成。一般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一些相关的词语或图像以节点向外扩散,共同组成一个树状思维图。在学生运用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文字、符号、色彩等,形成清晰明了的可视图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潜能开发。
思维导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题集中性。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集中于一个主题,把它放置于整个图形的中央,由此向外发散。主题的集中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阅读重点,同时围绕主题信息向四周发射放射的过程,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思维顺序性。在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会发出发散出多个节点,而这些节点本身有一定的顺序性。如记叙类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一般以时间或者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主题来形成一些节点结构,而在说明文中以主题为中心,按照说明顺序来形成思维导图节点。通过节点可以快速推断文体,把握中心,所以,思维导图节点的层次性又进一步彰显了构图的逻辑性。
第三,图形的美观性。思维导图在阅读运用时一般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而自主绘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一般教师鼓励他们边读边梳理,形成手工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绘制时,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线条,不同的颜色、符号等加以标注,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思维导图的美感,也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彰显的阅读过程的开放性,能够更好地增添学生学习趣味性。
二、思维导图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分析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信息整理工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思维导图运用的过程中,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的有效运用,都需要与阅读过程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心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梳理,灵活记忆,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研读意识显著增强。
1.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高中阶段随着阅读篇幅的增多,学生面临的阅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指引学生学习掌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一些篇章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存在退缩心理。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梳理,循序梳理阅读重点。难点问题有效突破,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更好地突破词汇难点。思维导图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些清晰化的个性阅读思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强的主导意识,阅读兴趣得到稳定和增强。
2.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凸促进学生阅读和理解。导图作为一种生动的记忆方式,它不仅是文字与图像的整合,还可以把一些零散难记忆的知识有效关联。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学习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一些零散的知识也能够有效串联在一起。在高中英语阅读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关联核心词汇,凸显文章结构,使学生的整合归纳能力获得突破性发展。在拨冗繁余的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剔除次要信息,整合记忆文章内容,推动学生阅读理解水平获得有效发展。
3.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机结合。在阅读的初期让学生接受思维导图,他们会认为阅读过程比较麻烦,但是随着英语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会越来越灵活。这时候思维导图不仅成为学生阅读的一项有效帮手。文圖结合还可以推动学生左右脑均衡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提升的潜力,让学生可以灵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有效完善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程序
1.读前活动。读前活动是阅读开展的一个准备过程,对于学生高效阅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投入阅读过程,在读前活动落实时需要教师充分组织,有效引导。
首先,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关键词句,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语篇做出有效的初步判断,为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速读、默读、快速浏览等方式,初步判断文体,分析其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升学生阅读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独立阅读奠定基础。第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确定文体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规划思维导图模型,以记叙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when、where、who、what、how”等角度,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梳理。
课前活动的落实,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结合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头脑风暴,快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同时,调动头脑中与此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借助思维导图为整篇文本的理解奠定有效基础。
2.读中活动。读中活动是阅读课堂落实的核心一环。活动既要着眼于思维导图的绘制而展开,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入阅读过程。通过独立阅读、反复阅读、阅读讨论,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更好地对阅读材料的篇章结构、延伸意义的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线索,有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高效阅读课堂。读中活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预留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操练,反复阅读,并指导学生运用略读、细读、快读等多种方式,快速确定思维导图中心主题和一级分支。
读中活动的开展,重视理解,同时更要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流畅语感。在这个过程落实中,教师一般把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为学生高效理解文本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一些有阅读困难的小组,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为学生顺利开展阅读奠定良好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落实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能架空文本,单纯为学生解读文章结构,而是要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在学生独立默读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有效勾画文章的主旨,对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进行有效标记等,为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奠定良好基础。
在读中活动落实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抛出一些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在学生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并抽选几个同学,让他们上台进行讲解和展示。在学生们观点交流、阅读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读后活动。读后活动也是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推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对这一环节的设计都不够重视,单纯以教师的言语总结来结束这一部分,这样就带有较强的被动灌输性,学生对精彩片段也无法深刻理解,因此,读后活动的推进仍需要以学生为基础。而教师更多时候可以起到一个评价促进的作用,推动读后活动目标高校达成。读后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借助思维导图来复述文本,概述故事内容,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训练学生良好表达意识的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文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读写能力同步获得有效发展,避免学生机械记忆,枯燥阅读。在循序渐进中,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英语语感可以有效建立。
另外,针对一些特色语篇,如新闻、旅游日志、人物传记、书信等,教师还要让学生有效把握语篇中的一些亮点词句,与学生分角度解说和展示,推进学生对词句顺利理解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阅读借鉴。让学生自己尝试短篇创作,将在实践过程中学到写作手法有效应用。另外,对于文章传递的一些思想情感,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有效把握,以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独立思考预留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更要以思维导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反复讨论、表达展示,为学生深度理解及综合读寫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青.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路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11-112.
[2]汪芳.运用思维导图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9(36):90.
[3]陈梅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探究[J].读与写(教师),2020(2):232.
[4]陈晓丹.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阅读文本探究[J].读天下(综合),2019(23):25.
[5]杨生萍.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