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与实践

2021-05-31杨伊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教少数民族融合

杨伊玲

[摘           要]  长久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都存在與企业实际应用脱离的难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层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探索,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路与举措。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地区;产教融合;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178-02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迅猛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队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关键词先后出现24次且并非单独出现在人才工作本身,而是嵌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项工作部署中,这些都可以证明发展战略与人才有紧密的相关性。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规定校企合作的机制为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和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这一制度的出台加强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推动了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是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行为或过程。美国是实践产教融合最早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较为完整的产教融合体系已经在美国逐渐形成而且构建了极具产教融合特色的教学模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推行的CBE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中。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了90%的建筑一线从业人员,因此在德国,“双元制”大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高中毕业生的欢迎,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在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就有所探索。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征程,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等制度的推行都意味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开始由外生性转向内生性,推动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之路的发展。

一、产教融合内涵及演化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在“产教融合”中,“融合”意味着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产教分离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过去产业主要靠劳动力和产量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打破了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转变为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科技的进步融入经济的增长环节,把职业教育融入经济增长,内化到产业的发展中去。“产教融合”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由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产教融合的演化

产教融合内涵的发展从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演变到一种合作关系再演变到一种教育与生产交叉的制度。

“产教融合”提出和兴起之初,是被当作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与工作中的工作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真正为企业或者雇主效力,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反之,亦将在工作中增长的见识和遇到的挑战带回课堂,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自己的知识构架体系和实操技能。

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广泛运用以后,出现了很多瓶颈,学校单方面的改革和努力并没有使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得到良好的改善,为了解决实际为题发挥产教融合的效用,人们又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即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角度探索“产教融合”的实施。由此,“产教融合”就由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与企业之间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广泛的、更多层面的合作关系。

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经验累积,“产教融合”仅仅从“合作模式”的角度去实践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近年来,“产教融合”已经从一种单纯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一种教育与生产的交叉制度,着重突出把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制度放入社会经济增长的过程,融入产业链的发展与升级。

二、少数民族地区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及教学规律,要融入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融入产业升级、服务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不仅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技能人才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为我们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存在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教育、经济的发展,这也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要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必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并培养一批高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成为职业教育新时代的使命。面对职业教育新的挑战和新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产教融合体制问题尚待解决

职业教育最初是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平等化的一种方式,经济发展、人口就业等问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策者无法精準预测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的政策以及体制始终无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虽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很多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办学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因为职业教育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很多时候都是借鉴普通高校教育的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二是政策实行起来不仅仅是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学校、某一个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还需要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协同合作联动。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没有更多的财政经济投入职业教育,也没有完善而具体的“产教融合”体制发展职业教育。

(二)学校自身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扩招,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出现教学资源配置不到位、师资短缺、教学质量跟不上,课程教学改革没有配套,教师技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大多数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均采用“双证制”,即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以及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但是,实践中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一方面具有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另一方面要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并具有丰富的技能操作以及职业发展眼光。

(三)企业参与、企业指导内驱力不够

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浮于表面,还停留在简单的校企合作。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跟职业教育进行产教融合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此外,在经济、文化、科技都在面临挑战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生存都非常艰难,企业在注重自身生存发展的情况下再参与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意识与精力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有一些政策的支撑支持,但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也仅停留在“倡导”层面,在财政税收方面微薄的补贴,大企业“不在乎”小企业“达不到”等导致企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内驱力不够,使得课程内容更新落后于生产实践,实际学习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生产实践,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深化产教融合的思路与举措

(一)深化产教融合需配合区域人才发展

学校应该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积极探索高效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产教融合从学生本位出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行业现状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趋势,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精准脱贫政策。

(二)深化产教融合要融入“双创”教育与实践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是相互联系的,随着产业发展升级,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有助于与符合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接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以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产业规模小,甚至有些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无产业。深化产教融合融入“双创”教育不仅是当代职业教育对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回应,也是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地区经济社会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深化产教融合要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能够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1.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来实现,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不但能满足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需要,而且满足个人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不但“能就业”还要“就好业”。

2.通过“三化”落实“三教”改革。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技能人才培养以及技能培养课程从学术型转换为应用型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导致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不断推进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应从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为教学的核心,教师作为课程的直接参与者与实施者,教学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直接内化给学生的方式,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与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的对接离不开“教材”“教法”“教师”三个要素。我们应该在原有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建设标准化”“课程教师专业化”“教学方法信息化”让“教材”能“因材施教”,让“教师”能“因技施教”,让“教法”能“因人施教”。

(四)深化产教融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并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其中着重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环境处于劣势,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思想理念还得不到有效的推广,这就需要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校之间的教育环境差异,促进公平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

[2]马城.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4(7).

[3]白丹.加强产教融合提升双创水平[J].当代旅游(下旬),2017(10).

[4]张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基于倡导联盟框架分析[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9.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产教少数民族融合
Jiao Ayi| 《娇阿依》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少数民族的服装
破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