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高水平特色专业群项目化协同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1-05-31康玉忠曾文权
康玉忠 曾文权
[摘 要] 针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从建构主义、实践共同体、协同学等理论视角下开展以软件项目真实开发为载体的项目化协同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IT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项目教学;实践共同体;协同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102-02
一、项目化协同教学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一代 IT 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人才培养难以跟上软件技术更新的发展速度,学生学习的内容滞后于企业岗位技术发展需求,缺乏企业真实项目、协同育人环境,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软件项目的开发能力(如项目需求分析、团队协作与沟通等研发工作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项目化协同教学成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
二、项目化协同教学理论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杜威在1986年推出的“设计教学法”被视为项目教学的起源,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教学就是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合作中学习,在不断解决疑难问题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活动必须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单元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由学生负责计划和实行;教学活动有始有终,有总结评价。
(二)实践共同体学习理论
“实践共同体”来源于社会学家对学徒制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代表人物莱芙和温格在《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与身份》中提出“学习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观点,认为学习者对实践的参与是一个意义协商的过程。学习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三个特征:参与、身份和情境。
1.参与是学习的过程化的表现。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群体性实践活动,在与他人、与文化交融中建构,从而完成学习积累。
2.学习者的身份随着参与经验的积累而改变。学习者先以新成员參与,通过“边缘性参与”,逐渐模仿成员的思维和习惯,积累经验,获得一定经验后,得到实践共同体中的认可,逐步成为正式成员,获得“充分参与”的权利。
3.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实践共同体中,学习是一种相互建构的活动,情境为协商、对话提供环境。
(三)协同工作学习理论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协同学(Synergetics)即协同工作之学。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一个开放、复杂的协同内部,各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并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系统产生了协同效应。应用协同学的观点认为协同学习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协同小组、成员(学习者)、指导教师和协同学习环境。协同学的学习过程如下。
1.学习者学习是大脑思维的过程,学习也是获取认知对象的认知结构。协同学把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称为“有序”,认识不清就称为“无序”,学习就是由“无序”到“有序”,也就是学习者内部知识的建构过程。
2.因为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策略和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结果不同。在一个协同小组群体中,通过学习者间的协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争辩达成目标,大多数持有正确意见的学生会影响群体内部的建构,促使大家修正思维,促进整个群体提升有效知识建构的效率。
三、高职开展项目化协同教学的分析
(一)软件技术职业人才培养需要项目化协同教学
从软件技术职业人员从事工作来看,软件产品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品研发需要有产品市场需求、应用价值调研,针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如产品功能研发、产品策划、测试、推广、运维等特征环节。按照协作系统理论观点,软件产品的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产品质量这个共同的目标,产品开发与设计就是一个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协同优化过程,这就需要多岗位、多学科跨界协同研发与创新。在工作过程中,组内成员经过信息沟通、碰撞、优化,以最直接和简捷的方式了解技术的路线及实现目标。高职软件专业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与协同工作,更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协同操作规则和职业规范。培育人才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培养现代市场竞争意识、决策与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这样,培养的高职软件人才会更受企业的青睐。
(二)软件项目化协同教学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采用项目化协同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作与沟通、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具有高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只有在企业实践中才会经历真实项目研发的工作过程。尽管不同人的岗位不同,资历与经验不同,但通过协同教学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或项目。项目化协同教学在教学组织方面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参与,教师角色作为项目研发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角色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者与其他岗位人员合作参与,发挥学习者各自的特长,学习者成为项目研发活动的主动设计者、改进者,更是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建构者。项目化协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软件项目化协同教学的教学设计
目前项目化协同教学仍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群的教学实践,项目化协同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的基础,要针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认知、知识和技能、学习兴趣等学情,按项目任务模块需要,分岗位组建能完成共同目标的团队;(2)发挥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主导作用,选择项目,制订评价标准;(3)打造项目研发与学习环境,主要包括项目研发岗位的场所、设施及相关项目研发与学习资源、项目典型案例、职业岗位技术规范等。
项目化协同教学的主要步骤:
1.根据真实项目需求和学员岗位能力及兴趣,确定分解协作任务和小组研究问题;
2.针对岗位任务,实施职业岗前及思维发展训练,由工程师进行示范—指导(训练)—针对研发问题积累工作基础;
3.基于岗位任务或解决问题活动,在工程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或工作;
4.协作完成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在工程师指导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化合作方案,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并实施项目效果评价。
四、软件技术专业群真实项目协同教学改革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及实践标准
按照软件技术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人才培养规律,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根本,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学分制人才分类培养改革;基于“平台+岗位模块”的学分制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教学标准,实现“大一专业基础课程情景式、大二岗位核心课程模块化、大三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1+X”的“基础通用能力—岗位专门能力—个性化发展能力”分阶段纵向贯通培养和“平台+岗位模块”横向融通的学分制课程体系;校企共建1+X/岗位课程标准/项目化教学标准,共建模块化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实施“三教”改革、分类培养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项目化教学实习标准。
(二)建设“双师”结构教师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
建设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改革,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校企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组建以课程为核心的“三教”改革教学团队,引入行业标准及“1+X”认证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导向、模块化、协作式”的教法改革。在项目化协同教学过程中探索“课模块协作、理论实践协作、项目工作任务协作、专兼协作、师生协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协作式教法改革。通过项目导向的教法改革,精准对接企业工作项目,通过校企项目协作式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专长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教学质量和教学团队“双师”素质。
五、总结
软件技术專业群实施项目化协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实现学生“优质高薪”就业。对深度合作的企业,企业工程师主导项目研发和项目教学,为企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项目教学产生的成果为企业获利,提高效率,激发企业的合作热情,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锋.谈协同学习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7).
[2]康玉忠,曾文权,余爱民.高职“异步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9).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