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研究

2021-05-31逄巧巧张旭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青岛志愿

逄巧巧 张旭鹏

[摘           要]  近几年,在各种大型活动、抢险救灾中,志愿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总体情况、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针对青岛地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青岛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高,但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志愿服务的科学化、项目化、市场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066-02

因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宜人,城市文化开放包容,青岛成为越来越多大型赛会活动的举办地。啤酒节、奥帆赛、上合峰会的顺利举行使得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成为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随着城市治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志愿服务需求和志愿活动组织不断增加,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服务奉献精神的重要形式,是各高校服务当地经济、展现学校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本研究从总体情况、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针对青岛地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调研。本次调研共涉及7所青岛高职院校,19个志愿服务项目。

一、青岛市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整体情况

(一)高职院校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比较高

随着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以及奥帆赛、世园会、上合峰会等越来越多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开展,高职院校意识到志愿服务工作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青岛地区高职院校均已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有些甚至将志愿服务学分作为必修学分来要求,从政策层面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

(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高

据调查,96.15%的在读高职学生有意愿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有70.12%的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曾经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落后于整体的社会水平

在对青岛市7所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后,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依然以活动为主,缺乏一套完整的申报、组织、考核、认定的管理体系,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志愿服务团队建设不足,难以形成品牌化、项目化、持续化的志愿服务局面,一方面制约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

(一)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二级组织模式

在组织模式上,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与普通高校类似,采取二级管理办法。从组织形式和管理职能来看,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由二级学院负责,总体志愿服务工作的考核由校团委负责。从志愿服务内容分类来看,校团委负责大型赛会等重要服务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二级学院负责其他志愿服务项目、活动的组织工作。

(二)高职院校组织模式存在的优缺点

1.优点

由高校团委统一负责志愿服务的考核工作有利于把握党和政府的政策,并且能够落实相关政策,组织性强,就会使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及荣誉感。

這种组织体系一方面利于学校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争取政策支持,开展专业的志愿者培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二级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更具专业性、更细致深入的志愿服务。

2.缺点

首先,作为考核部门和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很少有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对学生的总体状态也缺乏了解,会存在管理制度不合理、考核办法不合适等问题,从而限制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

其次,二级学院很难有专人投入足够的精力开展志愿者培训、志愿服务项目设计等工作,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整体水平提升缓慢。二级学院间在志愿服务工作上的合作和沟通不足,导致整体上活动内容类似、活动深度和广度不够。

三、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整体水平不高

1.科学的项目化运作不够

志愿服务项目运营化数量层面,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较少,在对7所高职院校开展访谈中发现,仅有2所院校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注重志愿服务项目的培育和运营,其他5所院校没有项目培育的意识,也没有启动项目培育工作。

项目设计层面,该研究针对已经开展项目化运营工作的2所院校、19个项目的调研中发现:仅有6个项目在开展活动之前针对服务对象进行了需求调研,其他13个项目均根据对社会整体需求的了解和个人生活经验来选定服务项目。能够在项目设计时开展调研工作的团队仅占31.58%。

项目计划层面,普遍存在项目计划制定之初没有实际开展服务对象特征和需求分析,仅是根据专业特点、国家政策等来设计服务内容,存在“计划与实际脱节”“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等问题,大多数志愿服务项目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调查和思考,想当然地制定实施计划,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2.缺乏活动评价反馈机制

在对已经开展项目化运营工作的2所院校、19个项目的调研中发现,仅有4个项目设计了评价反馈机制,占21%。这4个项目的评价反馈机制均包括3个部分:志愿者自评、指导教师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三个部分,评估方式简单,自评占比较高,缺乏专业评估和第三方评估。

(二)志愿者培訓不足

调研发现,除大型赛会活动之外,高职院校的一般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均存在志愿者培训不足的情况。

一般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志愿者接受培训的时间人均不足1课时。

在志愿者服务项目中,接受培训的时间超过20课时的志愿者仅占13%,;受培训时间在10~20课时之间的占26%;接受培训时间在1~10课时之间的占43%;另有18%的志愿者从未接受过与项目相关的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以安全教育、礼仪教育、组织管理为主,沟通技巧、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对于志愿者服务水平的提高收效甚微。

(三)资金支持与保障不够

学校资金支持:在对7所高职院校的访谈中发现,高职院校没有针对志愿服务项目的专项资金,仅有1所院校针对品牌项目拨付一定的奖励性资金支持。绝大多数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依靠部门经费苦苦支持,甚至有些项目存在指导教师、学生自费开展活动的情况。

其他资金来源: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组织由于无法注册“民非”而没有经费使用和募集社会资金的资格,更无法争取政府采购。

其他保障:除大型赛会志愿者外,所有高职院校均没有给志愿者购买保险,导致很多老师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畏首畏尾,难以持续、有效地开展活动。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十分匮乏,在实现项目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四)志愿者注册制度不完善

青岛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注册普遍由学校团委负责,目前在用的注册系统有志愿中国App、青岛志愿服务网、山东志愿服务网、中国志愿服务网等。各院校均使用青岛志愿服务网注册,但网站活跃程度不高,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并不习惯使用网站申请活动,从而导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并没有在注册系统中体现,也无法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时的记录和认定。

个别院校倾向于使用志愿中国App进行志愿者注册和管理,但是由于高校管理的特殊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在申请开展活动时既需要在学校报备又需要在App上申请,增加了前期工作量,从而导致使用效率低。

总之,目前高职院校志愿者注册没有一个统一、合理、便利的管理系统,导致很多志愿者仅仅只是网上注册,后续活动的开展工时的认定都没有在系统中进行。

四、总结与建议

当前地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整体水平不高,存在政策引导不够、经费支持不足、志愿者培训缺位的现象。同时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项目缺少科学的运作机制,导致志愿服务质量较低,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给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有利于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实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营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缺少科学运作机制的问题,通过开展项目化运作,可以借助高校专业优势开展相应的专业志愿服务。由此带来两个优势: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升志愿服务长效化运营水平。

2.提升志愿服务经费支持

高职院校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组织存在很大的不同,公益组织可以通过申请政府购买、慈善募捐等形式筹集资金进行运营,但高职院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因为不具备独立的财政资格,除社会赞助外无法争取其他资金支持。学生志愿者在参加活动时经常出现既出力又搭钱的情况,限制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提高志愿者保障水平,让广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没有后顾之忧。

3.倡议广大教师参与志愿服务

高职学生的整体素养比起本科院校相对不足,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需要更多的指导。引导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给学生志愿者更多的专业指导,从而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有助于教师对学情的评估,从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贺建芹.青岛市志愿文化体系建设及历史渊源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5-19.

[2]颜睿.志愿精神的文化渊源与现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3(13):44-49.

[3]肖强.青岛市志愿服务协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路径探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81-84.

[4]时昕伟.关于青岛市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24):91-92.

[5]郑萍萍.试论高校志愿服务与青岛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34-38.

[6]姜真,蒋董洪.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3-59.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青岛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辽宁省养老地产发展研究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江苏省大丰市2014年前三季度CPI简析
浅析艺术高校图书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美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