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背景下西安生鲜电商 企业末端配送现状与对策

2021-05-31杜丹封兴春

新西部 2021年4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物流

杜丹 封兴春

近几年,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带动了物流配送订单的高增长,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各生鲜电商平台迎来了销售额的井喷,然而疫情防控使得末端配送持续受限。配送过程中出现冷链断链、配送时效难以控制,配送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配送安全质量控制发生变化等问题。建议大力发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配送”、前置仓、物流自提柜等,有效提升末端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保证生鲜产品质量、提升用户配送体验。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让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规避聚集性接触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之前到线下门店购买水果蔬菜、肉蛋奶等生鲜产品,转化为手机端线上下单、物流配送到家的模式。这一消费习惯的转变,直接带来生鲜电商的订单暴涨,物流配送压力陡增。如今,持续了一年的疫情远未结束,疫情防控已成为常态化模式,生鲜电商企业末端配送需求量不断加大,社区“最后100米”配送难度大,防止在配送中人与人,物与人等交叉感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生鲜电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1、国内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历程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人们对于生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同时对其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鲜电商被誉为电商行业的最后一片蓝海,从2005年易果网上线,生鲜品类首次触网,到2019年12月钱大妈完成D轮融资估值近100亿元。十五年来生鲜电商从地域性垂直生鲜平台到前置仓和社区拼团模式,共获千亿资金支持,各种创新商业模式加速更迭。2019年,國内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200多亿元,但占居民食品支出的比例仍然低于5%,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宅经济”“吃货经济”等的刺激和带动,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需求还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2、疫情对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影响

2020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各生鲜电商平台迎来了销售额的井喷。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540%。其中,粮油副食、日配冷藏、水果蔬菜和肉类成为销售额最高的品类。[1]据盒马西安区域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本是商超的淡季,但受疫情影响,APP线上买生鲜产品的需求激增,订单达到平日的5-10倍。2020年上半年生鲜电商交易额已达到1821亿元,同比增长137.6%,预计全年交易总额会突破4000亿元。

生鲜电商行业末端配送现状

1、生鲜电商企业物流配送模式

根据商品定位、配送方式、消费场景的区别,目前生鲜电商主要划分为到店为主模式、到家模式和“到家+到店”一体化模式:

到店为主模式指的是以实体店消费为主,配送到家服务相对较小,主要包括生鲜社区超市和生鲜精品便利店,典型代表便是生鲜传奇、谊品生鲜、钱大妈。

到家模式指的是前置仓配送到家模式,前置仓不做门店生意、不开门营业,仅满足高频配送的前端仓储需求,典型代表便是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朴朴超市。

“到店+到家”一体化,门店既开门营业,又承担了线上仓储配送功能,门店线上线下的占比相对较为均衡,典型代表是盒马鲜生。

2、疫情对生鲜电商末端配送的影响

消费需求变化。据Fastdata极数的研究报告,生鲜电商新消费市场呈现出以下三点趋势:80/90后为主要消费群体,每周三消费需求明显旺盛,配送半径大于3公里的订单需求增加。

宅配订单增多。疫情期间消费者从农贸批发市场等购买生鲜商品的安全风险增大,因此线上购物,送货到家的模式将成为主流。据调查统计,生鲜电商订单中直接将商品配送到C端客户(即宅配)的比例将占到总市场规模的一半。然而,冷链宅配由于客户分散、订单密度低、路途时间长等特点,加之疫情常态化防控等使得末端配送的受限影响持续发酵。

冷链物流运作难度加大。伴随着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也对冷链物流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运作要求;物流配送需提高到分钟级时效水平。终端消费者对于“新鲜、安全”的核心诉求,进一步催促冷链物流全环节加快货品周转效率、增强全链监控追溯能力、提升物流活性。

西安生鲜电商企业末端配送存在的问题

1、物流配送设备不先进,冷链物流出现“断链”

当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距巨大。而目前生鲜电商企业在西安市末端配送环节都采用“冰袋+泡沫箱+电动车”的方式,还有小部分企业采用常温配送的基础方式,更有企业对不同类食品与生鲜食品混装,导致温度断层,低温环境无法得到保障,货损量增大。

2、物业防控升级,加大“最后100米”配送难度

生鲜食品末端配送的地址一般包括居民小区、单位、写字楼、学校等。而疫情防控背景下,西安很多社区、单位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要求,禁止配送人员进入,这就给生鲜食品的交付造成一定的困难。配送人员只能在小区门口通知收货人并等待消费者取货,等待时长不可控,影响了配送效率;另外,大部分收货人对于此配送服务体验满意度会降低,甚至是投诉。虽然目前部分小区物业或合作快递站点可以代收,但是对于货物的安全,尤其是温控等均无法保障,容易导致食品的腐坏,生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2]

3、末端配送环节人力成本较高

目前大部分生鲜企业末端配送主要依靠人力。广分布、高增长、低效率的业务订单特点,无疑又增加了配送员的工作负荷,近25%的配送员需要每天工作超十二小时,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约占到整个配送作业成本的30%以上。且配送人员流动性大,一年内离职率高达40%,员工工作不稳定,[3]春节期间“用工荒”问题更是突出,据西安盒马负责人介绍,盒马的共享员工计划在西安实施的并不理想,西安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同,员工都是本省及周边地市,春节期间他们都会回老家,留在本地工作的意愿性并不高。

4、分钟级时效需求难以满足,配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西安市生鲜电商目前的物流配送环节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O2O业态下,顾客移动端下单,选择附近的门店,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即时送达,但能覆盖的区域非常有限,一般是门店3公里范围内。第二种是顾客头一天网上下单,本地仓或合作门店发货,第二天配送到自提点或顾客家中。生鲜产品的消费为刚需、高频次、小批量,且客户分布较为分散,另外在配送过程中,交通环境复杂、受天气影响等都是导致配送成本高、效率低的原因。然而消費者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提升到分钟级的水平,谁能有快速响应的供应链,谁能将生鲜产品最快配送到客户的家中,谁就能更好地占领市场,未来物流也将成为生鲜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防控安全升级,冷链物流安全质量控制范围改变

后疫情时代冷链物流的安全质量控制也在发生改变,冷链物流的安全已不再仅仅是温控防腐。根据科学家和权威部门最新的研究结论,新冠病毒不仅可以人传人,而且还会物传人,因此冷链物流除了外包装以及仓储环境,分拣、配送环节的安全也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保障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以及食品的安全,杜绝通过货品或包装、以及人与人的接触等进行疫情的传播,也成为物流运营的又一新课题。

西安生鲜电商企业末端配送发展对策

1、应用新技术,提升冷链配送设施设备水平

企业应在疫情期间采购具有杀菌技术的配送车辆,冷链运输工况本就复杂,场景多样,加之冷链运输货物易腐、易坏的特殊性,需要选用定制化、先进的冷链运输装备,保证运输货物及时、高效和安全的送达。生鲜电商企业应在物流环节加大保温应用技术:如高科技分子保温铝箔袋、冷媒配置周转筐;提高包装应用技术:如绿色食品包装技术、无菌包装、气调包装、可食性包装、纳米包装等。

2、建立社区冷藏自提柜和智能货物暂存盒

加快推进在西安市社区内投放智能冷藏货物柜,或是将原有快递自提柜、生鲜零售柜等进行技术升级,实现生鲜产品可以在自提柜中的暂存,并保持一定的温度控制。此方式不仅保障了生鲜食品的质量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货损率,且将极大地提高配送效率。[4]在西安市部分中高端社区,推广家庭门口安装智能物流暂存盒,取消或改造原有的楼栋报箱配置,消费者可以实现不用下楼去指定自提柜取件,而且直接在家门口实现24小时随时取货,解决消费者快递、生鲜产品、外卖等取货不便等痛点,提供高品质、智能化的配送服务体验。

3、在西安市封闭的园区内,发展“无人配送”模式

西安生鲜电商企业可以在校园、办公园区、低密度高端社区内采用无人配送(无人机、无人车),即物品流通环节中没有或是少量人工参与,用机器替代人工或者人机协作的配送方式,达到提高效率、减少配送成本的目的。[5]

4、推进西安市生鲜电商前置仓建设,开展共同配送,提升末端配送集约化水平

随着超市、便利店、生鲜卖场以及B2C电商、O2O平台等模式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已经是生鲜电商企业的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未来的前置仓网络模式的单点物流量将会近一步提升,限制条件打开将释放城市生鲜配送的物流潜力,未来冷链城配和宅配体系将得到巨大的发展。西安市可以效仿北京市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综合体、商务楼宇等合作开展末端共同配送服务,支持共同配送网点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末端配送集约化水平。

5、大力发展“无接触配送”模式

所谓“无接触配送”指的是物流配送人员通过智能快递柜、驿站、代收点或用户指定地点,实现物品投放,并避免与收件人直接接触的一种配送行为。无接触服务打破了传统的基于面对面接触的服务方式,为服务消费新模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物流配送人员,本身由于工作特殊性,会接触大量人群,并出入超市卖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尤其是生鲜产品的冷链物流人员,接触进口冷链产品,更属于高风险群体,消费者在收货过程中,如果选用“无接触配送”,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疫情被传播的风险。

结 语

生鲜电商在西安地区发展潜力巨大,许多潜在市场需求还有待开发和满足。目前,生鲜产品供应链自身的特殊性,加之疫情影响,对其流通的全过程,尤其是城市配送、末端配送环节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多温区共存共运、操作时效控制、履约半径覆盖、包装方案、卫生要求等问题均需通过政府、生鲜电商企业、物流企业、消费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解决,加快技术化应用、创新化服务才能满足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的新消费需求。

注释

[1]施琦.新冠肺炎疫情下物流业发展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16):88-89.

[2]潘柳利,王傲霜,张世明.新冠疫情对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25(05):104-106.

[3]宋华.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弹性管理的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03):11-16.

[4]黄景鸿,黎文娟.基于特殊管控时期下社区生鲜电商营销模式的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10):46-47.

[5]江宏.疫情下末端物流的发展变化[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25(04):70-73.

作者简介

杜 丹 西安欧亚学院讲师

封兴春 西安欧亚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物流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生鲜灯的奥秘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超市集体推进生鲜合伙人制度
数据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