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整的现实逻辑

2021-05-31廖江波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双一流

廖江波

摘   要: 本文基于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高校艺术本科专业调整结果,结合麦可思2012年—2019年高频率本科红牌专业数据的统计,分析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整的现实逻辑。

关键词: 艺术学   专业调整   “双一流”   本科院校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优化专业设置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提道:“一级学科的调整每10年进行一次,二级学科目录编制每5年进行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艺术学学科门类设立,由5个专业类一级学科33种专业组成。自艺术学成为我国门类学科以来,艺术学的发展备受社会关注,专业设置更是关系到百万艺术高考生的切身利益。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审视新时期我国艺术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学界不乏好的建议[1](18-21,110)[2](16-23)。本文基于学科的最小单位专业,分析我国高校新增与撤销艺术类本科专业的现状,并预测艺术类本科专业未来发展路径为我国艺术类本科的专业建设提供一些价值参考。

一、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整的现实逻辑

我国高校有数量庞大的艺术生,艺术类专业设置却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新增与撤销本科专业时有主观的随意性,也有客观的现实逻辑。

(一)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整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势头迅猛,参加艺术类专业考试的高考生人数庞大。2012年9月教育部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高校艺术学门类学科正式招生。当年全国有1000余所高校开设艺术类本科专业,所涉高校除专业艺术类院校外,涵盖综合类、师范类、工科类及农医类。2013年全国参加艺术类高考的人数超过100万,2014年社会呼吁提高艺术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文化分数线,2015年我国参加艺术类高考的人数下降为71万,2016年反弹再次超过100万。近年来,全国每年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接近1000万,艺术生占高考总人数10%左右。

现阶段我国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规模与其作为门类学科的地位相呼应。根据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统计2015年—2019这五年间排名前列的新增备案艺术类本科专业。2015年度我国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260个,其中包括数字媒体37个,播音与主持艺术19个,广播电视编导18个,视觉传达设计14个;2016年度我国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180个,其中包括數字媒体28个,播音与主持艺术21个,广播电视编导11个;2017年度我国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287个,数字媒体艺术24个,播音与主持艺术18个,广播电视编导11个;2018年度我国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212个,其中包括数字媒体26个,艺术管理13个,书法11个,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产品设计专业各10个。2019年度我国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184个,其中数字媒体19个,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各9个,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各2个。

2015年—2019年这五年间,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前三名分别为数字媒体艺术134个、播音与主持艺术70个、广播电视编导52个。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多元的跨学科专业,涉及造型艺术、交互设计、计算机图形语言及信息与传媒等方面,展现信息技术向文化艺术领域的拓展。当下众多热门行业如影视广告、文化传媒、电信移动、产品展示等都可以同数字媒体艺术结合,广阔的就业前景、实用的知识领域,专业前景一片大好;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同属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类。随文化产业活力的突显,这两个专业最受音乐类考生的关注。另外,一些考生抱着“曲线救国”心理,“文化分不够,艺术来凑”,选择艺考之路。高校为迎合这种心理,纷纷开设这两大专业。

民办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表现抢眼。在2015年—2019这五年间,艺术类本科专业新增1123个,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集中在二本普通高校与民办院校。2018年度高校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中,175所高校新增2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办高校88所新增97个专业,民办高校87所115个专业。另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本科高校共1243所,其中公办高校817所、民办417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2所。由于艺术类专业办学成本低、生源充足、收费高、分数低,因此一些新升本科的民办高校大肆开设艺术类本科专业。某民办高校在2016年报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通过以后,2017年招生火爆,一年开设5个班共200余人,该院领导不得不将原来视觉艺术传达的师资转向数字媒体艺术。在尝到甜头以后,该校2017年报备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2018年以新报备的上述两个专业加上数字媒体艺术组建传媒艺术学院,发展速度令人咋舌,但办学质量却让人怀疑。

(二)高校撤销艺术类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2012年—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对2012年—2019年高校撤销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统计,见表1:

分析以上数据,2012年—2019年这八年来高校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56个,为近年来所有撤销专业之最。专业的撤销与该专业的就业率及报考率有很大关系。从属艺术学门类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将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约定俗成为第一目标。高校无差别性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使得大量毕业生会“画”服装,不会“做”服装,一方面导致服装行业招不到真正需要的产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导致服装专业毕业生过剩。虽然可以把这种现象归结于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但更需要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艺术院校内开设的产品设计实质是原来的工业设计,只是改了名称而已,该专业的撤销与学科的属性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形成工业设计姓“工”,产品设计姓“艺”,“艺”与“工”的融合与分离,导致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在专业目录设定上摇摆不定。另外,产品设计范畴大,专业课程宽泛,容易造成专业浅尝辄止,学生无一精通的尴尬。撤销服装设计与工程同产品设计有同样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显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计类含8个二级学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其中一个。服装设计与工程属于工学纺织类专业,可授予工学与艺术学学位。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次本科专业评估前后,一些艺术院校在调整专业布局时,主动撤销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或将其更名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二十一世纪初动漫产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本科高校几年之内超过350所,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动画制作技术粗糙,与市场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不匹配,导致人才过剩。传统舞蹈表演、美术学的撤销是历史遗留问题,2015年以后变动不大。

艺术类高考人数居高不下,高校不断加码开设艺术类相关专业,专业同质化设置严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堪忧。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对2012年—2019年高频率红牌专业统计(表2),在列出的10大高频率红牌专业中,包括美术学、音乐表演、动画三个专业。红牌专业意指工作岗位薪资、满意度低、失业量大的专业。

美术学、动画被亮红牌,目前这两大专业在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停招或撤销。音乐表演属于传统艺术学专业,被亮红牌与市场的饱和有莫大关系。传统艺术专业的就业不够理想,学生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的人数也不容乐观。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和投入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3](66-68)。应对艺术教育的过度规模化、专业设置的同质化,优化教育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一流专业时不我待。

二、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整的路径探析

“艺考热”持续不退,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足以引起社会对艺术类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关注。急速扩张的艺术类本科教育规模,指令性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评价目标的一刀切,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多规格化人才的差异性需求。探索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调整的实践路径,对于我国艺术学门类学科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一)适应专业评估的常态化,建立动态化的专业调整机制。

高校新增与撤销艺术类本科专业能够体现社会变革的需要,高校专业设置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机制理应与时俱进。随着世界进入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快车道,人才更新迭代加快。敏锐捕捉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缺口,社会职业分工应与专业设置相辅相成,专业调整应关切社会分工对不同知识结构、行业、地域的人才需求。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是否跟风设置、紧贴市场,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一批专业能否得到充分发展,一些脱离社会需求、“因人而设”的专业是否得到遏制。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人为的引导有其必要性,如果不按发展规律办事会贻害无穷。

专业评估是专业调整的依据,结果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起鞭策作用。构建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是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课题[4](99-106)。2019年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暂停了服装表演专业的招生,考虑到该专业教师多年来无科研成果,拖累了学院设计学学科的总体排名。2020年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停止动画专业招生,该院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专业整合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专业评估迫使高校重新审视“大而全”“综合化”的发展之路。建设有特色、高品质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撤销重复设置、注水的艺术类专业,必将是未来艺术学健康发展的趋势。

(二)抓住“双一流”“一流专业”建设契机,合理定位,打造特色专业。

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高校应积极应对,抢占制高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旨在优化社会各级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调动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热情,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过去支持“985工程”与“211工程”大学,转向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双一流”建设重在质量和特色,引导学科专业建设的卓越发展[5](65-73)。对标“双一流”,指引我国高校未来艺术学学科的发展。

除了竞争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外,各省高校还可筹备建设地方层面的“一流专业”。专业设置在理论上应符合学科和学理逻辑,同时结合自身实力合理定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与民辦本科院校发展迅速,但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上,仍沿用“211”“985”研究型高校模式,势必形成“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课一本”的局面。一些指令性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难免不制约我国学科专业的发展,必然是一种遗憾[6](108-118)。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将原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专业改为高校自主设置,报教育部备案。高校专业设置逐步放权,管理机制逐步探索与完善。但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时,在专业论证上不可以任性,需结合所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对于没有条件入围“双一流”的高校,可以打造“一流专业”。2019年教育部发文《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在计划中列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艺术学理论4个,音乐与舞蹈学类198个,戏剧与影视学类216个,美术学类157个,设计学类474个。各省教育厅出台实施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方案,旨在打破高校的身份固化,将更多的高校纳入其中,甚至包括普通高校的某个专业,自然会激发高校专业建设热情。注重艺术类本科建设的内涵发展,完善艺术类本科专业新增与淘汰机制,促使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发展与布局朝着更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拓展新兴交叉专业。

新专业的设置需考虑与时俱进,应同国家经济需求、区域发展,以及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相适应。高校专业调整机制本质上是专业调整主体与社会需求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办学资源配置、适应性评估形成的相互关系[7](33-39,47)。专业艺术教育不仅为培养艺术家的精英教育,还应与产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专业设置的布局,应做到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专业认证与考核退出体系。如果对教育资源配置缺乏约束机制,专业设置不合理、注水专业长期存在的顽疾就会难以治愈。艺术学门类下的传统专业美术学、书法、舞蹈表演等专业需求量不大,而这些专业却构成了艺术学的主流专业。传统艺术教育将思维局限在绘画、音乐、舞蹈等技能的培养上。在绘画、表演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一些偏重实践、轻视理论的纯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时尚传媒、报社、艺术市场等行业时存在一定壁垒。专业适应面窄,不存在普遍的刚性需求,就业自然很成问题。艺术教育应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艺术专业的设置应服务于文化生活、文博工作、文创设计。高校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部门高级专门人才的结构。

艺术学办学规模的扩大,迫使艺术学教育者加强跨学科院系的交流,打造相互交融的模块化专业,拓展艺术学学科的内涵。当前科学文化知识的边界呈现模糊化态势,导致各门类学科在完善学科体系的同时,还需积极向其他方向拓展。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建议,新增交叉学科为我国高等教育第14个门类学科。环顾世界交叉、带有融合优势的新兴前沿艺术专业,如时尚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及信息设计都展现出极强的活力。在美国艺术学属于“应用型与专业学位教育”门类,有技术和学术双重属性。在日本艺术工学的提法颇流行,既可授予艺术学又可授予工学学位。打破行政指令目录框架内学科专业的体系,顺应知识交叉融合的时代,本着艺术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提前布局艺术交叉学科,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新兴交叉艺术学本科专业的设置,必将是未来艺术学新增专业的一种趋势。

三、结语

优化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协力合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化的调整机制。作为专业设置主体的高校,应领会“双一流”“一流专业”视角下对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立足于自身教育资源,做到培养目标定位合理,搞好学科专业建设。在专业审批上,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新增专业应具有前瞻性,引导专业设置向经济、社会、文化需求靠拢,同时为高校特设新兴交叉专业开辟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王晨.新时期我国艺术学科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J].艺术百家,2018,34(01).

[2]王一川.改革开放40年中国艺术学学科变迁及当前学科构型[J].当代文坛,2018(05).

[3]白鹤龙.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01).

[4]张德祥,王晓玲.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的三重逻辑[J].教育研究,2019(03).

[5]杨频萍,汪霞.“双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国学科专业评价创新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6).

[6]李丕宇. 中外艺术类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的比较研究[J]. 艺术百家, 2013(02).

[7]王晓玲, 张德祥. 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机制的演变——高校专业调整7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06).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 年度课题(19YB138)。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双一流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