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规律、特征及启示
2021-05-31刘树春
刘树春
摘 要: 规矩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必将要求和推动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强化。规矩意识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是规矩的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过程,是认同、接纳并接纳的结果,通过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规范显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规矩意识表现出层次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准确把握和遵循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规律,树立明确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确立恰当的方法,增强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规矩意识 高等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开启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与社会责任,如何培育和强化大学生规矩意识(规矩意识与法治观念、规则意识等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有重叠并不完全相同,但规矩意识的内涵和范围更广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遵循。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培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探讨把握、充分遵循其形成发展规律,确定适当的目标和任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规律
规矩意识是讲规矩、守规矩“恪守规矩”的意识,是思想根基和行为根本,是大学生应该自觉遵循规矩,发自内心地以规矩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思想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里的“规矩”包括法律法规、道德准则、政策原则、规章制度、公序良俗及现象的内在属性和逻辑关系。
1.规矩意识受到重视和认同,必将推动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强化。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32)。规矩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始终与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规矩”,反复强调“恪守规矩”的规矩意识,高度重视规矩意识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如今讲规矩、守规矩已超越党内,成为一种全局性的思想认识和要求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实践。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体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和现代文明的社会生活中对法律法规、行为准则、办事规程等规矩的共同遵守作出相应的改变,“讲规矩、守规矩”必然成为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未来社会的主体力量,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养成,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大学生受社会发展影响的必然结果。
2.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是将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过程。
大学生规矩意识是大学生群体或个体对规矩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是一种自觉的纪律观念、底线思维。无论是群体的还是个人的意识,大学生规矩意识终究是一种心理意识,它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2](45),是规矩是否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进而被接纳、内化的结果,并成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和实践追求,通过其行为是否符合规矩的标准规范显现出来。这个过程是连续的、统一的,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3](122),是大学生对自我及他人与所处时代和社会对讲规矩、守规矩的要求不断自我对照、评价、选择和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大学生没有将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没有完成自律,讲规矩、守规矩“恪守规矩”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被强迫被命令,那么规矩意识并没有形成。
二、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特征
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与当前时代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受其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和该群体身份的影响,也受个体思想观念等综合素质的限定,规矩意识的形成具有特定的、鲜明的特征。
1.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层次性。
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层次性,是其作为一个意识体系必然具有的特征。从宏观上看,是大学生对规矩从认知(对规矩知识、技能的掌握,是规矩意识形成的基础)、认同(对规矩是否接受,为规矩意识形成和发展指引方向、形成思维和倾向)到习惯(是自觉以规矩指引言说行事,是对规矩的价值追求及终极实现),处在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从不系统到系统化,从表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多层次性。从微观上看,突出地表现为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大學生作为特定群体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学习环境基本相同,但每个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学习生活的环境却不可能相同,必然在思维方式、心理承受能力、个体价值取向(这直接影响规矩意识和过程)等方面存有差异。受其影响,在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过程中,在一定的环境下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与实践,必然使规矩意识的形成存在强弱、优良等差异。
2.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复杂性。
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复杂性,在于其形成受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及个体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从社会、学校、家庭接受到的规矩内容及实践是纷繁复杂的,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规矩意识的形成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表现为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复杂性。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个体、所属群体和所处社会在多重因素不同作用下交互交融的产物,受到自身的、其他个体的(大学生个体相互作用的对象)、群体的(供参考的群体,可以使除个体外、其他大学生群体)、社会的(如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现实状态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虽然特定时空下,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但其他群体的、社会的影响、作用不是可大可小的、可有可无的。当学校教育与其他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基本一致时,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效果就好,但当其不一致,现实脱节,甚至相互矛盾时,则有可能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将削弱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效果。
3.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反复性。
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反复性也称为曲折性,主要在于规矩意识形成是长期的过程,容易反复,呈现出曲折的特点。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过程作为心理过程,必然经历由“知”到“情”再到“行”的转化,这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也是循环反复、持续强化的。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以理解和掌握规矩及关系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但大学生对规矩的认同、接纳和内化不是直接同意或简单接受,而在于自身需要和利益动机驱使,在对规矩观念形态等的认知基础上对规矩作价值判断和选择,对与其利益追求和行为期待趋于一致,符合自身意识体系的内容,则会同化、吸收予以认同,相反则会存疑、拒绝予以排斥。规矩意识的形成首先必须解决在情感上是否愿意接受的问题,大学生情感上不情愿、“忽视”(可能表面是服从和接受的),甚至“对立”,在实践中就难以自觉自愿,或者拒绝接受不愿意付诸实践,这是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就会造成规矩意识形成的反复与曲折发展。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正处于具有多元化利益诉求和多样化个性特征的特殊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上不成熟、阅历和经验不足,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全面。特别是当前之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有待规范和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各种阴暗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有差别甚至冲突的现象,容易产生困惑、迷惑,甚至排斥、对抗,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脱节,这是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必须特别预防和避免的情况。
三、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启示
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是一项动态的、系统性工程,尽管高校教育不能提供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但高校无疑是帮助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最重要力量和主要阵地。
1.开展规矩认知教育是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前提。
大学生的规矩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任何人都不可能怀有对无知之物的向往。这里的规矩认知是对现实中的规矩活动和规矩关系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属性认识,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中规矩是什么的认知和理解,这是规矩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规矩认知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对规矩及其现象进行认知教育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思考的倾向,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规矩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导致规矩意识培育效果不佳。开展规矩认知教育,要按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分阶段地教给大学生规矩所應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与规矩意识形成息息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当前,必须提高规矩认知教育的有效性,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教育学生知规矩、守规矩与培养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教学,强化教学互动,在教学和互动过程中,遵守规矩,发现规矩和评价规矩的价值;要融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开展教学,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进入现实社会生活体验规矩的方式、途径和机制。开展规矩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这里的教师不仅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两课”专业教师,还包括学校里的党政管理干部、教学辅助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还包括特邀进入学校的社会力量,如遵规守纪的模范和典型等,以拓展课堂教学。
2.强化规矩价值认同是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基础。
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仅仅有规矩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当代大学生规矩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规矩知识和技能不够,而在于大学生常常用自我利益的尺度裁量、制定规矩多重标准的现实,源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规矩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整体利益的本真意义。规矩本身就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规矩所倡导、允许、约束或为规矩所指向、保障着的是规矩存在必要性的价值,就是对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公平、正义、平等价值实现的保障。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必须关注和重视规矩价值认同,这是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基础。强化规矩价值认同,通过让大学生意识到规矩与切身利益相关,调动大学生主动了解学习规矩内容的积极性,认识规矩的必要性,认同规矩的必要性。强化规矩价值认同,要突出规矩背后的价值,在传授规矩知识的同时,更要讲授和展示法理,将规矩的价值、规矩的要义、规矩的原则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得失经验和内在机理贯穿于其中,唤醒大学生对规矩价值的认可和认同,引导他们意识到服从与遵守规矩符合自身利益,才会自觉认同和接受规矩的价值理念,从心底尊重规矩、敬畏规矩,促使服从与遵守规矩成为社会成员的必然选择。强化规矩价值认同,要在实践中深化对规矩价值的认知、认同,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经历遵规守纪的实务过程,寻找、发现甚至制定的规矩内容,在实践中感受、接受规矩,体会认同和遵守规矩带来的益处,以此加强大学生对规矩意识的认同。
3.加大规矩执行的力度是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保障。
规矩意识是坚持规矩至上的理念,规矩本身具有方向指引、问题导向和检验标准的作用,就是讲求规矩、恪守规矩的自觉,把他律要求转化为自律,成为内在追求。这有内在的对规矩的价值认同接纳的原因,更有外在的对规矩必须得到尊重和遵守才能实现的,强化规矩执行的力度是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保障。一方面,必须建立和明确对规矩遵守的肯定和对违反规矩的否定的机制和态度,对恪守规矩的大学生给予认可,对违反规矩的大学生给予否定,强化规矩的刚性约束力,坚决打击任何忽视、轻视、漠视规矩的言行,“任何人不得从其错误的行为中获得利益”,任何人都不能对不讲规矩、不守规矩而心存侥幸。另一方面,要强化规矩执行力的指导和训练,加强学习,准确把握规矩的法理价值和执行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规矩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程序办事等。实行与违反规矩的消极后果相对应力度、强度的惩戒,形成有效的制度支持、政策促进和机制保障,积极引导大学生面临规矩的动机,调动恪守规矩的积极主动性,这样规矩意识才能形成并持续有效。
4.重视和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规矩和规矩意识是一种校园文化。高校必须是一个有纪律、有秩序的组织,校园内必须建立整体秩序感和协同意识,校园文化本身蕴含高校传统及倡导的价值、行为准则等各种精神因素,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规矩所倡导和加以保障的,通过有形的载体,校园环境、服务管理、人际交往等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营造讲规矩、守规矩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靠课堂内外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在校园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孕育和成长。开展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要在学校所有领域、层级和环节展开,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方位、全过程中坚持和体现规矩要求和标准,全民参与,群策群力。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基础设施、文化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营造讲规矩、守规矩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形成是所处时代和社会对讲规矩、守规矩“恪守规矩”的要求,开展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将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放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开展。开展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必须从当前的客观现实中探求大学生规矩意识形成规律,分析其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规矩意识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K].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本文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大学生规矩意识培育研究”,2018SJSZ092),南京工程学院社科联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矩意识养成研究”,SKLB20182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