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

2021-05-31石梦希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实现路径影响因素

石梦希

摘   要: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与责任。大学生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主导和主动相协同、抽象和具体相结合、显性和隐性相融合的原则为指导,通过激活红色基因库、丰富教学形式、利用网络平台等形成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路径,才能让红色基因传承落实到每一位大学生,发挥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应有的价值,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关键词: 大学生   红色基因   影响因素   实现路径

“红色基因”一词首次出现在2013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兰州军区视察时提出:“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1]2014年,他在新疆、福建、南京等地视察时再次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自此,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红色基因是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生存、奋斗和发展的光辉历程中所淬炼的执政党意识形态、思想路线、理想信念、精神境界、价值诉求、光荣传统和作风气派等[2](103-107)。正是在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的引领下,我们党领导带领全国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更应当传承革命时期的优秀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已经远离红色基因形成的战火年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对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优良传统等缺乏切身体会,对红色基因缺乏深刻认识,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还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促使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学生的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但它并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遍布在全国红色圣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离开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谈红色基因的传承赓续,那么只会让传承变得抽象,失去意义和成效。目前,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影响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了解和传承。

1.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待深开发。革命博物馆等作为红色基因的物质载体,在红色基因传承赓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示出来的文物、烈士遗物、书信、报刊等史料可以缩短历史时空距离,切身感受革命先辈所处的艰苦环境,感受他们如何克服艰难险阻,突破一切障碍,最终取得胜利,从而对红色基因有更多的认同和认可。当前,一些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由于研究力量薄弱和馆藏文物缺乏,在红色资源的挖掘上难以推陈出新。

2.一些红色景区开发不当,管理不规范。红色景区承载着革命历史和革命事迹,是我国进行革命精神宣传和教育的基地,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当前,一些红色景区由于开发不当,缺乏有效管理,导致景区商业气息过重,红色要素被淡化。

(二)一些学校存有不足。

作为红色基因宣传和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高校在红色教育工作上存在一些不足。

1.教育形式单一,传承过程缺乏互动。目前,高校在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红色教育时,主要阵地仍然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革命史,但由于课时、授课内容量大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只能粗略地讲授历史主线,难以深刻讲解其中蕴含的历史背景、革命意义,以及有关历史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当代意义。虽然有些高校会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红色电影,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并未收到太多實效。须知,“传承”是由“传”和“承”两个方面组合起来的。

2.人财物投入不足,红色教育未形成单独体系。由于红色教育还未形成单独的体系,高校红色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红色教育缺乏师资和硬件资源。红色基因的提炼、挖掘和激活,都需要人发挥作用,特别是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因此,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传承红色基因效果。当前,有些学校在红色教育方面缺乏具有专业红色知识和红色教育经验的人才指导和教育学生,一些学校从事红色教育的老师要么是学校领导,要么是辅导员,这种师资配置使红色教育实效打了折扣。此外,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红色教育物质载体,且红色基因传承缺乏长效机制。在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物质载体能让蕴含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诉求等具象化,让抽象的精神和价值诉求具体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和平年代,产生于革命时期的红色基因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大不一样,没有亲身经历过一些历史时期,难以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此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部分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传承红色基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3]。

二、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原则

(一)主导和主动相协同。

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个“传”和“承”相互协调的过程。在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既要注重“传”,又要注重“承”,既要发挥政府和学校的主导作用,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红色基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形成的时代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发挥政府和学校的主导作用,挖掘、激活红色基因,通过转换语境,缓解时间差带来的不适,让大学生认同并自觉传承这一优秀的精神品质。另外,要让大学生接过“红色基因”这根“接力棒”,还必须考虑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心理需求和承受能力。因此,在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既要重视政府和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红色基因传承取得良好效果。

(二)抽象和具体相结合。

红色基因内含的精神品质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很多时候以理论形态体现出来,但红色基因并非抽象的,具有具体的表现形态,遍布红色圣地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等红色旧址都是红色基因的物质载体,每一个红色旧址都蕴含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品质。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与特定的红色物质载体结合起来,可以让红色基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不只是文字记载,变成看得到、摸得着、更具感染力的实体,具体的知识远比抽象的知识容易让人接受。因此,在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三)显性和隐性相融合。

显性的说服教育是大学生接受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常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明确的教育目的、直白的方式向大学生群体宣传红色基因,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奠定理论基础。隐性教育以间接的、融入的方式将红色基因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让隐性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在高校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中,要将显性传承和隐性传承结合起来,既要注重红色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活动,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实现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

(一)激活红色基因库,形成传承合力。

红色基因库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重大革命事件、活动和重要革命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了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蕴藏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是实现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场所。要让大学生群体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应充分利用和激活这些红色基因库,在全社会形成红色基因传承的合力。

高校可以联合红色基因库,组建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红色基因的研学活动,通过构筑红色基因传承大课堂,让红色课堂活起来。在研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建筑、历史器物、阅览革命文化史料,回顾历史事件,缅怀革命先辈、感悟革命精神;通过聆听革命故事,再现历史场景,让心灵在实践活动中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加强对红色基因包含的精神内核的理解和认同,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达到“不仅震撼一瞬间、感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生、影响一生”的效果,最终对大学生群体产生长远影响。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基因库可以采用互联网新技术,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也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红色基因库可以通过技术升级的方式,运用互联网、VR技术(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将历史事件和重要场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炫酷的新技术不仅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还可以增强教育实效。如VR技术还可以让大学生如同搭上“时空穿梭机”,亲身体验革命历史事件,成为 “当事人”,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式体验,不仅让他们从 “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的转换,让他们产生共鸣,获得震撼,对红色基因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更主动的态度学习和传承红色基因。

(二)丰富教学形式,引领传承创新。

要引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就要发挥高校主阵地的作用,善用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改善课堂枯燥、不接地气的现象。

要实现红色基因传承的话语系统转换,让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话语系统。当今大学生都是“0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长大的一代,独特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话语系统,风趣生动、幽默诙谐的网络用语是大学生经常使用且钟爱的表达方式。传统的教学语言存在话语规范、用词固定、语境严肃等特点,与大学生风趣幽默的话语系统相去甚远,因此传统教学语言很难触动学生的“神经”,难免出现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要让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取得实效,必须转换话语体系,消除传统教学话语系统与大学生话语系统的隔阂。当下,一批思政“网红教师”的涌现,其实就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话语体系的转换,受到学生喜爱和热捧。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者通过采用符合时代语境和特点的“网络热词”和大学生“听得懂的话”,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传递革命精神和价值诉求等,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让红色基因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

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27-30)。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又一重要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广告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媒体等方式,快捷、直观地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有关红色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给大学生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的同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内打造红色文化墙、纪念园,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物质载体。将蕴含革命历史、革命精神浮雕壁画、革命人物塑像、诗词碑等实物设置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把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提升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利用网络平台,打造传承端口。

作为“网生一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活、消费等方式与网络高度融合, 各类网络平台为传承红色基因开辟了新的渠道。

创建红色网络平台,扩大红色基因传承阵地。网络特有的传播优势及占领大学生群体的优势,让它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特点,积极建立红色网络宣传平台,把互联网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阵地。高校可以和当地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共同开发红色基因学习App,通过图片、视频及短小精悍、贴近生活的语言传播红色短文、红色故事、红色历史,打造交流对话的平台,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建立院校官方的微博微信,向学生推送优质文章、公众号;对已有的大学生交流平台如易班、QQ群、微信群等注重在日常推送中添加红色基因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红色基因的优质资源,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浏览红色记忆,在对照中实现自我提升。通过传播方式、传播语言的创新,红色基因无疑将更具魅力。

加强红色网络平台的管理和维护。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对红色网络平台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清理垃圾信息,维护风朗气清的平台环境;及时更新平台内容,将红色基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动态实时传送,宣扬正能量,保持平台的生命力;对学生的留言及疑惑,及时给予回复和答疑,增强平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充满生机活力的红色网络平台必将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忠实的红色基因传承者。

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并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注入坚强动力。因此,社会、学校等各方应形成合力,营造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环境,让大学生成为忠实的红色基因传承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为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力量支撑[N].解放军报,2014-5-2(1).

[2]时玉柱.传承“红色基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28(3).

[3]聂丽君.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7.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2004.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实现路径影响因素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