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取得理想 把理想化为现实
2021-05-31成尚荣
【摘 要】教学成果奖意味着教学改革的进步,是对教学改革经验与成就的认同与鼓励,也是对教学改革方向的引领以及路径的指引。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不仅会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会促进教师良好文化心理品质的塑造、实验精神的培育、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成果奖;心理品质;实验精神;理论品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1-0025-05
【作者简介】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
当下,有两类活动掀起了小小的波澜,都是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一是获奖成果的推广活动,比如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大成教育,比如重庆巴蜀小学的课程综合化实施,都有声有色,既在推广,更在拓展和深化。二是新一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准备活动,选题论证、已有成果的梳理、经验的提炼等,都很积极,又有序且扎实,他们有美好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心。总之,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审及辐射、推广,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这自然是件好事。其间,教师们又一次得到从未有过的锻炼。
我们究竟该怎么对待教学成果奖呢?涉及的问题很多,视角也多元,其中有两个方面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教学成果奖意味着什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二是教师在教学成果奖申报的前后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这两个方面问题紧密相连,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教师,关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关涉成果奖的價值意义和申报者对成果的定位;那么,第二个问题关涉的则是教师心理品质、实验精神的锻造和理论品格的提升。总之,我们应该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申报及推广视作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平台和新路径。当然,这都是在新挑战中进行与实现的,而挑战恰是教师发展瓶颈突破的新动力。
一、教学成果奖的价值意蕴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联
教学成果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意味着教学改革的进步。教学改革一直没有停步,改革没有终点。改革一旦停止,教学的生命就会萎缩以至终止。因此,改革是教学进步的第一动力。反过来看,教学改革成果奖是对教学改革经验的检验与明证,也是对教学改革的再次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学改革中进行的,改革一直伴随着教师的专业进步。教师应当是终身学习者,也应该是改革者和创造者。教学改革成果凝聚着改革者的心血,孕育着改革和创造的活力,也生发着改革的智慧。不难理解,这必然会激发教师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增强他们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教学成果奖意味着对教学改革经验与成就的认同与鼓励。国家设立并启动教学成果奖的评选,目的就是鼓励并引导教学改革,就是通过评比从成果中遴选出更优秀的项目以供大家学习、借鉴。其实,获不获奖、获什么样等次的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关注着、关心着教师们的改革实践,鼓励教师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而去改革、去实验、去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得到认同,受到鼓舞,改革定会走向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走向更高处。
再次,教学成果的推广,促进成果的示范与辐射,意味着教学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让更多地区、更多学校、更多教师与学生受益。成果的推广、运用,是成果评审的应有之义,是成果生命力的具体体现。一个不能推广、不能转化的成果,算不上真正的成果,因而评选也就缺失了应有的价值意义。教师还是在转化、示范、辐射、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反思,检验并改进已有的经验。于是,他们又获得了一次特殊的经历,从实验者转化为推广者,获得独特的体验,并取得新的进步。这样的经历让教师专业得以跃升。
最后,教学成果奖意味着对教学改革方向的引领以及路径的指引。教学改革成果奖折射的是改革的方向与终点,犹如航标灯照耀了前行的方向,为教学改革树立典型、提供经验。教师会从中寻找到改革的方向,明晰改革的理念,把握改革的重点,理清改革的思路,学习必要的理论,运用合理的方法与技术,无疑这是对教师学会研究、潜心实验提供了可贵的样本,也必将会让教师产生专业顿悟,获得又一次专业研究的觉醒与行动。
认识有多深刻,信心就会有多强,行动也就会有多自觉。以上对教学成果奖价值意义的解读,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关联性的阐释,都会或大或小地撞击教师敏感的心灵,或多或少地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触发教师改革的专业愿景并为之而努力追求,开启新的专业发展进程。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学成果奖的意义已发生超越。参与教学成果奖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鼓励教师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尤其是成为积极的改革者、实验者、研究者。这是一次重要的“卷入”,这一“卷入”让教师冲破专业发展的瓶颈,走进“最近发展区”。
二、教学改革成果奖的评选与教师文化心理品质的塑造
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不仅会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也会促进教师良好文化心理品质的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品质往往是在问题的冲突中经受锻炼,进行价值澄清与文化选择,逐步塑造并完善起来的。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申报、评审及推广过程中,会发生不少价值冲突甚至是价值对立的问题,教师容易产生价值困惑,影响文化心理结构及品质的完善。这样的影响不可低估,只有引导教师正确对待、明晰关系、科学选择,才会让教师文化心理更加积极,这样的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才会让教师追求更美好的专业生活。
一是教学成果奖究竟是“打造”出来的,还是积极生长起来的?正确对待这一问题首先要讨论何为“打造”。无疑,“打造”是有积极意义的,有的必须“打造”,比如工程、项目等。但是,对于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成果奖,则不能“打造”。“打造”具有外力性,而往往忽略内部动力的激发;“打造”具有刻意性,而往往忽略自然的生长性;“打造”具有功利性,而往往忽略价值目的的超越性;“打造”具有短视性,而往往忽略长期的战略思考。当然,如果集中优势力量来攻克某一难题,或者重点帮助一些改革项目来提炼,使之得以深化、提升,这样的“打造”无可非议。但即使如此,还是尽量避免“打造”这样的词语。由此想到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小主人教育研究,以后又将小主人教育与愉快教育相整合、相融通,形成“快乐做主人”的教育主张,坚持了30多年,获得首届教学成果奖评比一等奖。他们的成果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地、积极地生长起来的。与其说是“打造”出来的,不如说是自己“培育”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塑造了琅小人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评审,应当引导教师从“心”出发,激发内在动力,自觉追求,刻苦钻研,祛除浮躁,警惕浮华,塑造积极意义引导下的“平常心”。
二是教学成果奖究竟是“做出来”的还是“写出来”的?毋庸置疑,对成果奖的梳理、总结、概括、提炼,把它写出来,写得准确、写得深刻、写得生动很重要。不可否认“写”的重要性,不在“写”上下功夫,就很可能功亏一篑。“写出来”就是概括出来、提炼出来、表达出来。“写”得怎么样,应当是成果奖申报的重要一环、关键一步,具有“最后一公里”的意义。同时,教师在“写”的方面总是比较薄弱,是教师发展中的“软肋”,必须加强。从这些角度看,成果奖是“写出来”的。但是,“写出来”有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做出来”。“做”就是研究、实践,就是一项项研究,一步一个脚印,有真实的过程、扎实的行动、切实的举措、令人信服的实效。我们应该在“写出来”上下功夫,更应该首先在“做出来”上下功夫。没有“做出来”,就“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有明显的编造的痕迹,显得虚,显得假。由此想到教师专业发展,没有自觉的行动、刻苦的付出,就不可能有进步,更不可能获得成功、成就。让“做”走在前面,让“写”为“做”服务,也让“写”促进“做”得更好。重庆巴蜀小学将之称为“做的哲学”,他们的阐释是:“一切探究从追问开始,所有的追问以实践回应”“真心做,做至臻”。地处西部地区的巴蜀小学荣获教学成果特等奖,不是因为地区的平衡,也不是“写出来”的,而首先是一心一意、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做的哲学”塑造的是巴小人“真做”的文化心理品质。
三是教学成果奖推广究竟是“示范、辐射”还是“迁移、复制”?教学成果应当推广,应当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有的地方和学校,提出教学成果应该可迁移,甚至提出可复制,否则成果就没有价值意义。这不是一般问题的讨论,而是涉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文化心理。教育具有普遍的共同规定性,也必须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否则教育就会失范。但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人,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同时,教育也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差异性;也正因差异性,教育才是鲜活的、多姿多彩的。从实际出发,教育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也才会有适宜性。同质化是当下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努力克服和改变。因此,教育规律具有通适性,教学改革也应映射出教育规律来。但是,教育是个十分复杂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也正是差异性带来了教育的活力。因此,尊重差异,坚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制宜,应是教育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的原则和特点。教学成果是改革的一个具体的产品,更具有差异性。成果的推广,重在对规律的探寻,重在转化,重在示范和辐射,重在各地和学校从中获得启发,得到借鉴,给他们留下空间,鼓励他们去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教育是不能复制的,复制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培育、申报教学成果奖的过程中,应当塑造这样的文化心理品质:积极追求、潜心研究、注重实践、勇于探索、深入提炼;既注重目标的设定,又防止功利性而产生目的性颤抖;既关注成果本身的结果,更关注行动的过程;既探索成果的形态和创新,更要探索教育规律,让自己踩着时代的节拍,走在规律之中。
三、教学成果的培育、申报与教师实验精神的锻造
教学改革面对着许多基本问题,而基本问题源于教学中的多重复杂关系;基本问题、基本关系的厘清,可以形成教学基本规定性,并透射出教学的基本规律。这几个“基本”,决定着教学改革是个研究的过程。无研究便无成果,研究有多深,成果便有多好。用研究来推动改革,用研究来探寻教学的基本规律。这一结论是在两届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中形成的共识。
实验是研究的一种方式,实验比一般性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也会更有信度,教育研究应当重视实验。教育实验与自然科学研究有着不同的特点与要求。改革开放后不久,曾在南通召开过一次教学改革实验研讨会,对何为教育实验有过激烈的争论。后来会议邀请李吉林做大会发言,李吉林从自己的改革实践出发,谈了自己研究的方向、重点、途径和方法,大家认为,这应视作实验。这次会议形成的共同的观点是:教育实验是实验,但有别于自然科学实验,可称作“准实验”。教育实验的独特性同样体现在教学改革成果上,教学改革成果是一个培育实验精神的过程。
教育实验充溢着人文关怀。教学成果有多重意义,但所有的意义最终都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发展上。教师开展教改实验,首先要培育人文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中指出:“人文主义观念再次提出了一套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应以此为基础,采取综合方法落实全民教育的目的和组织。这种方法会影响到学习过程的设计,以促进相关知识的习得和服务全人类的能力培养。”这样的观念当然会影响到教育实验,影响到教育改革成果奖的培育。报告还提出:“可以这样认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当然也是教学改革实验和教学成果奖所要遵从的根本宗旨。所以,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我们一定要弘扬人文精神。
教改实验精神应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验为了求真,為了探寻规律,为了寻找真理。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关键的一条是真实,即来自真实问题的发现与分析,来自研究目标的客观而准确的表达,来自研究方法的切实可行,来自研究结论的真实与可信,来自对成果的真实反思与改进措施的真正落实。教师的实验精神是求真,来不得半点的虚空,更来不得丝毫的虚假,任何的编造都会露出马脚。一个求真的教师,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教改实验精神应该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时代精神,创新会在继承传统中走向世界和未来。首先,要有改革的勇气,努力改变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康德关于道德的想象就是为道德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同样的,教学改革其实是对教学理想状态的想象与描绘。想象导致创造、创新,想象本身就蕴含着创造的因素,闪烁着创新的光芒。再次,要有探究的精神,深入改革的内核,锲而不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明未发现的规律、特点,以至发现真理。教学成果奖正是对教师提升自己创新精神的极大挑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两次都获得国家一等奖,是因为“成志教育”让他们登上了创新的高地。新时代的“成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四、教学成果的培育、申报与教师理论品格的培育
教学成果奖注重实践,注重实效,但是也明确提出,应当有理论的创新,对理论的运用有新的策略和方法。其实,任何教学改革都应当有理论的支撑和引领。教学成果奖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品格相互映照,让实践与理论互相趋近,理论要主动联系实践,实践也要主动向理论靠拢,两者的趋近、互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成果奖的格调,也会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需要理论品格的培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但教学实践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须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否则实践会丢失方向,好比走在教学的“黑洞”之中,而理论恰是照亮“黑洞”的一支火把,让“黑洞”澄明起来。一个有理论素养的教师,他会有更清醒的头脑、更自觉的行动,理性让他把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让他的感性有了方向感和力量感,从而表现出教学的特殊之美。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真正的科学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以感性为基础,二则要像数学一样严密论证。美国诗人华兹华斯说:“澎湃的想象力,又系上船锚,稳住创作者风雨飘摇的心灵。”我们不妨把理论比作稳住风雨飘摇的心灵的船锚,是把握航向的轮舵。
不可回避的是,当下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理论素养还比较薄弱,亟须加强。实践品格与理论品格的同时提升,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的天空里自由翱翔。教学成果的培育、申报为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平台。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综合课程实验项目,之所以获得国家一等奖,和他们的理论引领分不开。从分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培养完整的儿童,充满着理性的思辨,彰显着理论的进步,也表现出理论的张力。是课程综合理论让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在课程改革中走在了前头。
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申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教学需要的理论是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是深植于实践土壤的扎根性理论,是由此及彼的理论借鉴、迁移与创新。哲学家冯契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从现实取得理想,把理想化为现实。”他还认为,自觉是理想的品质,自愿是意志的品质。假若,在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申报过程中能紧紧把握理想与现实、自觉与自愿的关系,教师的理论品格将会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