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解读灵与钝

2021-05-31李妍

垂钓 2021年5期
关键词:隐蔽性浮标鱼饵

李妍

什么叫灵?就是鱼吃饵这个外力作用到钓饵上时,钓组能够精确地传导这个外力,于是浮标出现足够大的动作。这就是所谓的灵。解决掉如何使力的传送更准确及时的问题,钓组的灵敏度就上来了。根据力学原理,对力的传送距离越短,导体越硬,缓冲程度越低,那么这个力的传导就越理想。按照这个原理,我加粗、加硬、缩短子线就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像钢筋一样硬才更理想。

可是问题来了,这样的钓组能钓到鱼吗?肯定不能。可是大家在谈及所有钓鱼环节的优劣时,几乎都在用是否“灵”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有着很强的误导效果。我就这样被误导了很多年,在钓组上追求灵,在调钓上也追求灵,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达到近乎明察秋毫的那种灵。这种灵,可以捕捉到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信号,肯定不会丢口,甚至不会误判。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細子线的隐蔽性好,会出来更多的信号,但过分追求细子线也大可不必

使用细软鱼线的钓组中鱼率之所以高,是因为这种钓组隐蔽性更好,欺骗性更强,而非“灵敏”

有的人说,子线,甚至主线,都要越细、越软才更灵。我承认,这样的钓组中鱼率会提高,可是这绝不是因为所谓的“灵”。相反地,这和我刚刚所说的明察秋毫般的灵相比还属于钝的范畴。那么,为什么使用细软鱼线的钓组中鱼率高?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问题,它的答案是——这种钓组隐蔽性更好,欺骗性更强。

我把鱼吃饵的全程动作分解一下,大家就会发现钓组隐蔽性、欺骗性的重要程度。

第一个动作是鱼试图叼起鱼饵。硬而短的子线会使鱼有障碍感等异样感觉,鱼会瞬间警觉起来,第一时间吐掉鱼饵,放弃进食,逃之夭夭,这就是所谓的“涮饵”。此时,浮标若调钓得极为灵敏,会出现一个因涮饵而产生的小动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鱼叼起鱼饵时,若子线细软,隐蔽性强,则不会引起鱼足够的警惕,它们会继续下一个动作——吞咽。此时,浮标就会出现一个足够大的信号,提竿即中鱼。

钓鲤鱼时,我首先要确保子线的拉力能够应付目标鱼,而非一味地追求细

大力马子线集细软、欺骗性强、拉力大于一身

上述分析并非主观臆想,我曾专门做过对比试验:用等长的两把鱼竿、同一块饵料、同样的浮标、同样的调钓,甚至同样的鱼钩,只是子线的线径不同而已。试验不但证明细子线中鱼率高、标相更多、动作更大,我发现另一个现象——粗子线的那支鱼竿,丢食的现象都没有细子线的那支鱼竿明显。两支竿子互换位置后也是如此。这能说明同样的鱼饵,只因子线变粗,鱼就不吃了吗?不能。不是鱼不吃,而是不敢吃。隐蔽钓组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很多钓友为了解决细线拉力不足、粗线隐蔽性差的问题,用上了大力马子线,这种线足够细软,有足够的欺骗性,也有足够的拉力。

看过上述内容后,如果有人再称细线钓组的优点是灵敏,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这种一知半解的理论多听无益。

因为细子线的隐蔽性好,会出来更多的信号,于是一些钓友过分追求细子线,这样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有些人钓鲤鱼,1号线是极限,用到1.5号都万万不可,宁断线,勿线粗。可是,一味地断线跑鱼有什么意思?我们的目的是把鱼钓出来,而非为了增加几个信号。当然,关于怎么用子线,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一个朋友专爱用细线钓鲤鱼,起初几年看他跑鱼,恨不得把他踹到河里,后来习惯了就无所谓了,他能把每条鲤鱼都钓起来才叫人不习惯呢。他说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信号出不来,我钓什么啊?中鱼多了总有能被钓出来的。”言外之意是我们用线较粗,没有信号照样钓不到。貌似也有道理。不过,我的另一个钓友说的话也有道理:“十天半月才遇到一口,就轻飘飘地断线跑了?那可不行。”

猜你喜欢

隐蔽性浮标鱼饵
隐身空空导弹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
浅谈浮标的吃铅比数值
浮标吃铅量和“灵敏度”的关系
鱼饵
狡猾的白丝鱼
提问:夏天天热,钓鲢鳙应该钓深还是钓浅?
提问:冬钓轻口鱼如何选择浮标?
性命
秘制鱼饵
论电子证据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