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范画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2021-05-31陈梦怡
陈梦怡
【关键词】美术教学;图像识读;特色范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6-0074-02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是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筆者积极尝试以范画来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1.游戏重组范画,为图像识读提供视觉感受。
局部范画。如在苏少版《美术》六下《美丽的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局部入手,准备中式园林的亭子、假山、桥、回廊等各种建筑的图卡,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自由拼摆。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构图问题,且每次进行局部范画,摆放位置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画面效果。这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给课堂带来活力。
对比范画。对比范画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感受到范画中的差异,了解自己应该如何画,且这对于同一主题不同表现方式的范画尤其有效,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式范画来展示绘画的画面细节、色彩搭配、画面层次等。值得指出的是,通过游戏“找不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找出几张范画的不同之处。
2.多种材质范画,为图像识读创造新的可能。
“变废为宝”范画。传统美术课堂中的范画是将所学内容画在纸上,用水彩笔、油画棒上色或用粉笔绘制。而笔者则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闲置的物品再次利用起来,如家里的头饰、纽扣、小挂件、水杯等,通过“变废为宝”,笔者创作了人物装饰画以及风景装饰画,这给学生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启发,学生纷纷模仿,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创作。
新材料组合范画。将各种特殊材料融入画作,会使作品有新意、有意思。如笔者在学校开设了美术特色课程——马赛克艺术,在这门课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容易掌控的丙烯颜料和马赛克来制作范画。笔者利用形状大小不同的珠子、贝壳、云母、玻璃、小马赛克与丙烯颜料创作范画(见下页图1),这些由特殊材质创作的范画打开了学生美术创作的思维,并为他们的美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
3.名画改编、故事创编范画,为图像识读挖掘内涵。
名画改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改编后的名家作品作为范画,从而让学生对名画的内容和情感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在“重绘《星空》”这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梵高的心境、画家为什么这样表达以及这种色彩的画面美在哪里,并出示范画(见图2),然后让学生找出教师作了改动的地方,同时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再比如给学生看夏加尔的画作《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如果让学生一味地临摹,学生会有疑惑:在屋顶上拉小提琴不危险吗?于是,笔者在绘制范画的时候运用了特殊材质,用儿童画的方式改编了原作的色调和局部细节,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画面。改编名画,能让学生快速走进画中世界,融入自己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大师的想法以及创作手法,从而自然地开始自己的创作。
故事创编。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六下《成长的变化》一课时,笔者把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作为范图给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不同年龄段人的面部特征,并进行故事创编。教师用四格漫画形式的范画,呈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并启发学生以多格漫画的方式进行绘画创编,呈现自己的成长之路。
4.利用现代技术呈现范画,为图像识读拓展更多途径。
利用多媒体,增加范画方式的多样性。当下,美术教学中很多范画都是用多媒体来呈现的,随着平板电脑的普及,还有各种App的助力,人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电脑绘画课上,教师只需在一台机器上做示范,无论学生坐在教室的哪个角落都可以看清教师绘画的过程。课堂中,学生不需要带水墨工具和各种美术材料,只需要在电脑端下载一些App,就可以在电脑上轻松实现与纸上绘画相同的效果。
利用微课,循环学习范画步骤。将范画过程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让学生反复学习,从而解决学生美术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肖形印》一课时,在课堂上演示印章篆刻是非常耗时间的,而且示范作品面积小,坐在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见。于是,笔者提前用手机录制视频,做成微课,让学生在家也能反复播放、学习。
实践表明,以范画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做法是可行的。当然,提升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方式和策略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在利用范画发展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同时,还会探索其他路径和策略。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