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渡每一个生命
2021-05-31任祥春
任祥春
溧阳市南渡镇是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传说此地多水而取“难以渡过”之意,故称“难渡”,后美称“向南渡过”之“南渡”。我从“渡”字入手,提出“乐渡教育”这一理念。乐渡教育植根于南渡地方文化,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精神出发,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旨在成全人的快乐生长,从而回答教育的本质问题。由此形成的办学特色,接南渡之地气,传教育之神韵。
一、乐渡教育:完成人的摆渡
乐渡教育首先强调一个“渡”字。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摆渡”,“摆渡”不仅“把人从此岸带到彼岸”,更有“成全人”的意思。教育即“渡人”。教育的过程就是“共渡致远”“竞渡争流”“觅渡求是”的过程。以“乐渡”为校训,以“共渡致远”为校风,以“竞渡争流”为学风,以“觅渡求是”为教风,这就是“乐渡教育”的“一训三风”。
“共渡致远”旨在让学生、教师相互成全、共同成长。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期待,这就要求学校致力成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提升。“竞渡争流”旨在引导和鼓舞学生迎难踏浪、竞先搏击。学海无涯,唯有艰苦卓绝、勇敢泅渡,才能顺利抵达知识的彼岸。“觅渡求是”强调教育的求真精神,“真”比一切都重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应当学海引航,探寻规律。
二、乐渡教育:实现儿童的快乐成长
乐渡教育还突出一个“乐”字。這就要求教育者始终从儿童立场出发,让儿童始终站在学校的中央,还儿童真实的童年,为儿童营造心灵向往的精神乐园、流连忘返的成长学园、没齿难忘的生命家园。杜威说,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因此,实现儿童的快乐成长,应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应聚焦儿童成长的身心需求,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教育行为,为其营造一个可以“乐渡今天、乐渡童年、乐渡人生”的生态圈、学习场。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时期,对诸多事物怀有好奇之心,因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的教育,有助于实现身心俱在的在场教育,触发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提升儿童的创新能力,发扬求真精神,从而实现快乐成长。
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活跃的智慧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教育如何助力儿童成长,让其成其所是,是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乐渡教育就是要启发儿童智慧,一要为其提供适合本土的、原味的、有机的、利于生命体吸收的养料,二是要因材施加养料,提供定制的、个性化的养料。针对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生命的灵性发展。乐渡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生命焕发异彩,让每个儿童在快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乐渡教育:实现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提升学校气质与品质的第一力量。学校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学校办学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地文化,更要立足学校本身,不断充实和丰盈其文化意蕴。“乐渡教育”的名称从当地地名提炼而来,正是为了实现传统文化、当地文化、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打造校园文化,应当先“寻根”。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注重对学校的独特背景及其源流的观照与把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遵循普遍规律、把握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分析适合学校自身生长的“具体生态”。提升校园文化,应当会“铸魂”。凝聚、形成和凸显独特的学校精神,让生生不息的地域精神与博大的民族精神、鲜明的时代精神相得益彰。发扬校园文化,应当会“亮色”。着染学校的个性色彩,使之变得浓郁、闪耀;让学校文化的意蕴、气质、风格烙上鲜明印记;让学校拥有自己的“方言”,有系统而个性化的表达。寻求属于自己的“这一个”,形成校本化的教育样式。
文化重在发挥场效应,我们要让生命置身于文化的场中,以学校文化熏陶、浸润、濡染、滋养、提升人,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学园,更应该是个文化之园,让师生诗意栖息,实现文化从此岸“渡”至彼岸的教育目标。校园文化从物型设计出发,做到一场域一主题,将“理念文化”“地域文化”“书香文化”“成长文化”“心育文化”“教师文化”“管理文化”等植入校园景观,炼造富有个性的校魂石、校赋,设置富有地域特色的人物雕塑,以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乐渡”场域的方式,实现从校园文化“点”出发,“渡”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
乐渡教育,就是要让教育者承担起“摆渡人”的角色,从儿童立场出发,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着力实现“渡”的目标,最终达到人的快乐成长的目的。生命是一次旅程,不只为抵达,更应享受过程。乐渡教育将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彼岸,引领每一个渡者趋近理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