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语言,讲方法,拓思维,传文化
——部编版小古文教学策略

2021-05-31

科学咨询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古文文本语言

俞 慧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打开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学好文言文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小古文,根据单元主题和语文素养的不同要求,共选编了14篇小古文。足以见得,小古文教学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古诗文教学取向及教学策略,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将对小语阅读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小古文?

“小古文”这个词,最初是2006年由《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的主编李振村先生提出来的。“小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内容简单,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

二、小古文教什么?

(一)积累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指出:“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构建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借助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因此,学习语言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慢慢地将外部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脑中有材料,口中有语感,才能在实际中做到运用自如。小古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语言材料,它承载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明,其凝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内涵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语言的重要素材。因此,在小古文的教学中,诵读小古文、背诵小古文是重要的一环。

(二)习得方法

课标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小古文。”换言之,小古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小古文的能力。古人亦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促进语感的培养,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常见的小古文学习方法: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章意思;②利用文白对照,疏通古文意思;③查阅资料,解决学习困难;④联系旧知,疏通新知;5.联系故事发生的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小古文的难度。

(三)拓展思维

部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用词锤炼考究,语言简洁凝练,从其文本内容、思想内涵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素材。因此,教学中要了解作者意图、态度、观点或寓意,由字面的理解水平,提高到结合内容的分析、概括与推理的理解水平,既要通过思维的分析、想象、联想、推理,把字里行间的含义理解具体,又要通过思维的抽象、概括、比较、判断,把具体内容概括地掌握,即“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达到深入理解水平。让学生的思维训练由记忆、理解、应用的初级思维训练,发展为有分析、综合、创造的高阶思维。

(四)传承文化

小古文是我国古代思想大家的思想传承,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14篇小古文分别选自《论语》《史记》《韩非子》《孟子》《列子》《吕氏春秋》等我国古代的名著典籍,书中反映了孔子、朱熹、司马迁、韩非子、孟子等我国古代名家先贤的思想意志。小古文不仅是一篇文章或者一篇教材,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三、小古文怎么教?

(一)吟诵古文,读通读好

学习语言的第一步就是读通读好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充分地诵读文章,读通句子,读懂意思,才能明白文字背后的内涵。

小古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小古文的语言简约、凝练;另一方面,其语言相较于白话文比较艰涩难懂。基于以上原因,小古文教学尤其要吟诵古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学生读通小古文的方法:首先,借助古汉语字典或者注释解决生字词,扫除朗读的障碍,做到字字准确落实,读通古文;其次,在读通古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意进行准确地断句,读出古文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读出古文的韵味来。为了营造学生诵读的情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配上音乐或者插图等,从而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感。

(二)理解文意,把握主旨

1.借助注释,读懂大意

由于学段的原因,在理解字句方面,教师不必太过要求严格,适度而为。《司马光》一文的课后习题中写道: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古诗;《囊萤夜读》一文的课后习题中也明确: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的每句话的意思;《古人谈读书》的课后习题中也要求: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那么如何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内容?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留”“换”“调”“增”“删”。“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换”:根据注释中的意思替换词语;“调”:调整语序;“增”:增补词语或者句子的成分;“删”:删除文中无须翻译的部分。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结合以上方法来了解文章大意。

2.抓住关键,理清文意

小古文教学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带领学生分析文本,在反复品读中品出文境。例如,《囊萤夜读》中,抓住“恭勤不倦”一词进行品读:车胤是怎样勤奋学习的?表现在什么地方?《杨氏之字》中,抓住“甚聪慧”一词品读:为什么说杨家小儿“甚聪慧”?表现在什么地方?《少年中国说》中,抓住“少年”和“中国”进行品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3.借助图片,梳理文章

根据学生和文本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进行教学。例如,三年级《守株待兔》《司马光》;四年级《精卫填海》《囊萤夜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等文章故事情节很清晰,一段话就是一幅画面。三四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小古文,对小古文不够熟悉,语感不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穿插图片,帮助学生去理解故事,这样图片和注释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梳理文本的能力。

(三)合纵连横,拓展思维

1.单元连横,聚焦思维

部编版教材较苏教版最大的不同是单元设置,小古文也不例外,小古文不是独立存在的,所有的小古文都处于单元环境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连横单元主题,在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思的同时,教师要用敏锐的视角发现小古文中符合学生思维之“点”,用高质的问题启开学生思维之“门”,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精美深邃的小古文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深处。

三年级《司马光》一文的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可以提问:司马光看到有孩子落水了,为什么不去找大人救援?他是怎么想的?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设想当下司马光的头脑风暴,最终达到“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目的;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因此,教师可以提问:王戎为什么不取道路旁边的李子?他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是根据哪些线索推测出来的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走进王戎视角进行分析和观察,从而达到“感受人物形象”的目的。

五年级《杨氏之子》一文的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因此,教师可以提问:杨家小儿面对孔君平的话,是如何类推和联想的?从而体会人物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六年级《两小儿辩日》一文的单元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提问:两个小儿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各是什么观点?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从而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如六年级《自相矛盾》一文学生推演路人的正向思维过程和逆向思维过程,通过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事情的观点。

(正向思维)

(逆向思维)

2.横向拓展,融通辨析

小古文教学教的是语言积累,教的是思维方式,更要教给学生我国古代的文化。教师教学时不仅要有纵向延伸的目标,更要有横向拓展的意识,寻找人文要素相同的文章,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教材文本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促进他们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渗透文化,继承发扬

小古文教学在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要关注文化的渗透。小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入选部编版教材中的小古文更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通过这样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古文的学习,一方面了解我们古代的历史,另一方面受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总之,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语言,讲方法,拓思维,传文化。正如李振村先生所说: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猜你喜欢

古文文本语言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语言是刀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