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世界的共生共荣
——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的启示

2021-05-31朱悦珉

科学咨询 2021年20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师生关系辅导员

朱悦珉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8)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是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从具有固定世界观的古老社会跨越到理性化的新时期,再到经济和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响人们私人生活的当代,探讨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旨在重构生活世界并通过语用学的作用来实现社会的交往合理化。

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与专业教师不同的是,辅导员与青年大学生的师生关系更多地来源于“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种特殊性[1];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更多的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其与学生的关系更接近一种以精神体验共存的生命历程的特殊关系形态。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交往行为的概念

1981年,哈贝马斯的代表性著作《交往行为理论》,对社会行为做了全面且系统的划分。哈贝马斯根据行为者与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不同关联,把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表1 交往行为理论中四种不同的行为类型

(二)生活世界及其内涵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存在场所,是交往者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成共识的前提。这里的生活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简单组合,而是对三个世界中行为语境的整合,并与生活世界中的实际行为结合起来。[2]生活世界中储存着历史文化资源、前人经验总结、知识技能归纳等。是交往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的必要的背景知识。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行为以相互理解为目的,以价值理性为准则。哈贝马斯把这里人与人的互动称为“交往行为”[3]。

(三)交往行为的有效性

语言是交往行为的媒介,言语者为了运用命题达成沟通,而与世界建立起联系。有效的交往行为必须在语言上满足真诚性、真实性和正确性三个要求[4]。即交往者必须是真诚地进行表达,不欺骗,使对方可以信任;陈述时所说的话必须是交往者自身真实意愿的表达;另外,在表达时,交往者要适当地选择合理性(即正确性)的话语,使对方可以接受和理解,即处在同一语境之下。哈贝马斯认为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和规矩行为三者要么压制人的主体性,要么加剧了人的异化,都不是合理的行为,只有交往行为是科学、平等和和谐的,体现了主体间真诚相待、和平共处、相互理解的关系[5]。

(四)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来的,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哈贝马斯认为,之前的研究都把行为之间的研究对象固定为主体和客体的系统,然而交往行为是关于主体与主体的,[6]主体间性强调的是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平等共处、和谐相待。主体间性尊重每一个交往主题的差异性,能够通过理性的语言交流,产生相互理解,正是因为主体间性,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共情”才成为可能。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现实困境

(一)生活世界的远离

生活世界是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现实场域。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学入学率逐年上升,目前高等教育师生比偏低是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在许多高校,存在一位辅导员管理三四百甚至四五百名学生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要求辅导员对所带的每一位学生都了如指掌,也很难要求辅导员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更多的时候,高校辅导员采取的是一种“抓两头,放中间”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在完成对所带学生的整体教育管理效果。同时,辅导员既要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还有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等其他繁琐工作,失去了和学生深度交流的机会。面对面的交流少了,更多时候是通过通信软件传输文字符图像信息等,学生看到的不是辅导员亲切的面庞而是手机屏幕,交往主体虽然在场却隐而不现,这种人机对话缺乏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师生交往远离生活世界的真实、形象、直观的情感知觉体验,只有单一的命令和枯燥的数字,也就缺乏交往行动必须的“生活世界”和“情境”。

(二)目的行为,而非交往行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中产生的相关发展问题和突出矛盾,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像过去那样的纯粹,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出于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往往掺杂了很多利益,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期盼的师生之“从游关系”亦难见到了[7],相反,在现实中看到更多的是在师生之间产生了很多工具理性的行为,急功近利的种种作为充斥着原本单纯的师生关系。如,一些学生是为了一些实质性的利益才去找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奖学金的名额、升学保研、干部竞选、入党,等等。辅导员也会让有相应目的的学生协助完成一些工作。以上工具理性的行为冲淡了原本简单、纯粹的师生情,使师生关系在这些利益之外则变得淡漠。

另外,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或者生活阅历更为丰富,不知不觉在师生关系中形成强势,不自觉地站到学生的对立面,成为粗暴的管理者、权威者、统治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单向地进行观念灌输,扮演独白角色,这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亦是一种目的行为,而非交往行为。

(三)交往有效性缺失

在针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该尽可能精良地遴选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情境、阻抗不良干扰,以使大学生接受比较规范和纯净的文化熏陶,树立正确的三观。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爆炸、目不暇接。大学校园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这些都使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征得到放大。各种以社会事实为表征的负面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汇集,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所感知到的社会信息之间的反差,可能使大学生对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思想脱离社会实际”的经验性判断,对社会生活中现实价值冲突感到困惑和迷茫[8]。

在现实情况下,如果辅导员罔顾现实情况和学生所长期接受的网络信息,在与学生缺乏足够沟通的情况下,自顾自地继续进行“独白式”讲授,那么此时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造成交往有效性的缺失。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的陈腐说教本身就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方式过时(即使内容不过时)的思想教育传递给学生的只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之间巨大的裂缝,无法对学生产生足够的说服力和合理性,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异化为一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洞说教。

(四)非主体间性

如今,很多老师都意识到教育行为不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行为,老师和学生是双主体。老师负责引导、点燃、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发展、进步,师生彼此在知识和生活经验建构的基础上共同发展。面对已经超过是18岁的成年人的大学生,大学教育更应该具有主体间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的形成大都依赖传统的讲授模式。各种年级会议、理论学习会议、党团活动、主题教育、宣传报告等载体进行单向度的信息传播,辅导员充当了“立法者”角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人物”,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麻木、听从。这种把“教育”和“被教育”进行分离开来、缺乏应有结合点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者成了“填鸭式”的主体,师生无法建立起共同对话的平台[9],没有能够走近学生,更无法“走进”学生。这样的讲授模式下,学生不但没有自主性、积极性,很难从辅导员的教诲中悟出道理,甚至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抵触情绪。

三、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回归生活世界,师生共生共荣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生活的教育无异于在岸上教学生学习游泳。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生活世界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源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往理念要凸显人文精神与时代特征,交往方式要注重相互尊重,交往内容要体现责任关怀,在与学生的沟通和对话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家庭背景,尊重多元价值文化取向,尽可能的经常围绕不同的观念展开对话[10],在基于生活世界的交往行为的师生关系中,“教育者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受教育者情景转向情景共存。教育者是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平等对话、相互理解而达成一致的精神交往,师生围绕着共同的“话题”,相互走进“你”“我”的世界,辅导员如果能够做到注重学生主体的个体需要、情感体验、人文情怀、理解与理性以及自我反思,那么就能够与学生互相包容,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生共荣。在课堂之外,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增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适当进行家访活动。真正与学生一起在系统之外回归生活世界,做到教学相长,在生活情境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师生和谐共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坚持以人为本”,显示出师生双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辅导员作为主体,不仅要承担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传道解惑的责任,还要不断提高自我要求、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判断力的大学生。特别是“00后”的大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更为显著,对专业能力不足或者不真诚的辅导员,学生即使表面上尊敬,心里也会抵触和反感。对专业素质过硬、人格品德高尚、亲切热情的辅导员,学生自然会由衷敬佩,并以辅导员为楷模去学习、去仿效。

大学生作为主体,大学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综合素质、技术技能与自身潜能等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与辅导员的交往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双向互动的。大学生需要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调整自身的交往方式、态度,如逐渐习得社会交往的一些习惯或者技巧,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学会感恩、提高情商,更加全面地、健康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辅导员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建立良好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中促进彼此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尊重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多重需要。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受人尊重的需求也是非常强烈的。因此,辅导员要善于观察大学生作为主体的多样性和其需求的层次性。在帮助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忽视自身的提高,与学生作为双主体共同进步、和谐相处。

(三)增强交往有效性,构建理想话语情境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精神交往。师生之间通过语言传递知识、沟通情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契合。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另一主体本身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对话言语的有效性,为达成理解奠定基础。

哈贝马斯认为,有效性言语应该满足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三个要求。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语言有效性的要求运用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是:辅导员要了解所带学生的特质特点,尽可能地去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更新自己的语言表达,力使所表达的可以被学生理解。辅导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加强学习、扩充自身的知识库和资源库,广泛涉猎,博闻强识,成为学生敬佩的学者型辅导员,让学生感觉到在每次与辅导员的交流中都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将学术性语言进行转化,结合大学生普遍生活经验和实际,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让学生在建构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让自己的角色被学生接受,并在学生逐步接受自己的过程中与学生达成默契,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大学生,在交往中首先要真实,以求真为根本,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脱离实际空谈道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重对相关政策和文件的理解。在读透、吃透的基础上,再向学生进行传达,并用生活化的语言,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和遵从。另外,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诚信教育,也能减少工作的繁复性,提升教育管理的效能。再则要真诚,只有让对方感受到自身进行对话的善意和诚意,才有可能让交往进行下去,达到双方之间的理解,共同塑造理想的沟通情境。辅导员向学生展示的一举一动都应出于对学生真诚关注、关心的初衷。师者,是学生们效仿和追随的对象,辅导员要在平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也可以适当的关注青年一代的语言特色和网络用语,用学生们喜闻乐见和耳熟能详的语言和语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理解。

(四)乐于分享,平等对话,互相理解

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具体的交往行为方式有三种:分享、对话和理解。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也不外乎这三种方式。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辅导员和学生产生沟通不畅的部分原因就在于——疏于分享、不平等对话和缺乏理解,沟通不畅看似事小,很多时候都不了了之,实则影响辅导员工作效率、影响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以及对所在学校的满意度,并影响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应当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不断增进相互理解,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进步。

(1)分享。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应当能够平等地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认识、理解,分享是建立情感联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彼此分享生活经验和思维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感情纽带,达成共识,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旁征博引、分享丰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则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完善学生的人格,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仅辅导员的经验能够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努力学习、少走弯路、开阔眼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同样也可以分享给辅导员,有助于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深对新一代青年的理解,不断更新辅导员知识的资源库,并从中不断体悟教育的内涵,促进自身职业进步和发展,增强职业幸福感。

(2)对话。并不是说有语言的交流就是对话,决定一场交流是否是“对话”的关键因素,是交流双方是否是平等的主体。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不是对话,只有师生双方用一种理解与合作的态度进行平等交流才是真正的“对话”,才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双方的真实的、真诚的、正确的语言进行碰撞,才会摩擦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思路和观点。在大学的辅导员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对话,并不是要具体地去教授某一方面知识。在现实工作中,大多数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区别也正在于此。专任教师着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辅导员则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辅导员要在与学生进行精神沟通之后帮助学生在认识层面提高。通过平等对话,知情意行合一。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对自己生活的把握度。在大学阶段能够自觉延迟享乐,增强责任感,更加健康和完整地自我发展。

(3)理解。师生之间要想获得对彼此的理解,最关键就是要建立信任。辅导员作为教师一方,要树立好自身的职业形象,主动关心、关怀学生。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讲述,说出心里话,及时给学生以积极的回应。肯定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包容学生的缺点,真心沟通,友好相处,是建立信任、获得理解的良好途径。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理解能力也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辅导员要能够通过信任滋养信任,用灵魂摇动另一个灵魂。只有辅导员和大学生能够彼此理解、彼此信任,辅导员的工作才会大幅提升效率,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会在辅导员的指导下逐步提高,教育的能力也将会在这种彼此理解的有效沟通中发挥到最大化。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师生关系辅导员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