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的艺术特征及作用
2021-05-30高波
高波
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的《西江月》词,是刻画贾宝玉的重要一笔,它似贬实褒,不但展示了他的身份,而且形象地刻画了他的叛逆性格。
用诗词助力人物描写是古典小说常用的手法。中国小说自“唐传奇”开始,至话本小说、章回体长篇小说,都有穿插诗词歌赋等其他文体的传统,这种传统到了《红楼梦》达到顶峰。无论是穿插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备众体”。据统计,《红楼梦》有诗81首(其中五绝4首,七绝26首,五律9首,七律37首,排律2首,乐府1首,歌行2首),词18首,曲18首,赋1篇,歌3首,谚1首,偈4篇,谣1首,赞文1篇,诔文1篇,灯谜诗13首,诗谜11首,曲谜1首,酒令16首,牙牌令7首,骈文1篇,还有大量的题额和对联。虽有极少部分是借用别人原句,但相较于曹雪芹的原创诗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红楼梦》为何穿插这么多诗词呢?
其一,曹雪芹本身有扎实的诗词理论基础和非凡的诗词创作天赋,穿插大量诗词,能够使小说内容更丰富,血肉更丰满。同时,完备的文体大大增强了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其更耐读。
其二,是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的需要。《红楼梦》之前的小说穿插诗词多为零星点缀,或渲染铺张,或感慨咏叹,以起佐料之效果,对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的作用不大。《红楼梦》中穿插的诗词量大质优,已成为展示时代生活风貌、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深化小说主旨的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
其三,是创作环境的需要。《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政治小说,有人就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颂明反清”。清朝的文字狱非常严厉,因此作者必须要做艺术性的掩盖。譬如从名字中也可窥斑见豹,如,甄士隐、贾雨村两人的名字就隐含着“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意思,甄英莲则隐含着“真应怜”的意思,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名字则隐含着“原应叹息”的意思。因此,凡是容易暴露的敏感内容或情感取向,作者都隐藏在诗词歌赋、酒令谜语、额联谶语、牙牌令等小说的“血肉”里面,故事情节只是骨架。因此《红楼梦》像一部谜语汇编,最难懂的就是对这些“血肉”的解读,而最有魅力最有味道的也恰恰在这里。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最大特点是量体裁衣,茅盾先生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按头制帽”。他在《关于曹雪芹》一文中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都是‘按头制帽,适合书中各色人物的身世、教养和性格。”他在《红学札记十:曹雪芹的诗及〈红楼梦〉的白话》中又说——
曹雪芹诗,除《红楼梦》中题诗及红楼梦曲十二支、好了歌、甄士隐之解好了歌,书中诸人之诗(宝玉及十二钗结诗社时所作),馀不多见。仅知其题敦诚所作《琵琶行传奇一折》题诗残句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然《红楼梦》中各诗,雪芹按头制帽(或求吻合书中人性格身份,或以暗示此书中人之身世结局),未足窥见雪芹之诗品与风格。但以敦氏兄弟以阮步兵拟雪芹,又谓曹诗“堪与刀颖交寒光”“诗胆如铁”,而又称道他的“抑塞欲拔”的才气,则可想见曹之诗之内容与风格。盖曹诗实比《红楼梦》中各诗欲激昂、豪放、峭拔得多。
从这段话来看,曹雪芹的诗除了因《红楼梦》的需要而创作的之外,其他独立的诗稿应该还有,只可惜遗失了,仅见一残句。他诗作的真正风格,只能从别人对他诗作的评价来猜测,即他的诗作比《红楼梦》中的诗作要“激昂、豪放、峭拔得多”。
曹雪芹《红楼梦》之外的诗词风格是什么样子不是本文谈论的话题,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按头制帽”的《红楼梦》诗词。“按头制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通过他人诗词的描写和评论,展示人物性格身份。如第三回“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西江月》二首说贾宝玉是“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等,对他极尽贬低,这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立场,按照封建的正统思想来评价的,但作者实则是褒扬他,是寓褒于贬,因为这反面的评价恰好刻画了贾宝玉作为封建叛逆者的形象。从“生得好皮囊”“富贵不知乐业”“寄言纨绔与膏粱”等词句中又可知贾宝玉的豪门望族身份。
二是作者用谶语式的表现手法,暗示人物结局。这点最明显的是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十四首“红楼梦曲”。这些判词和曲子暗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是《红楼梦》后面情节发展的总纲。“引子”和“收尾”总体对“金陵十二钗”的人生命运做预判,即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引子”中说《红楼梦》是“怀金悼玉”,由此可知《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王国维更是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指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是悲剧中之悲剧也。其余十二首曲子则通过对“金陵十二钗”量身定做的具体描写,暗示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不同命运和结局。譬如《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是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薛宝钗只是徒有“金玉良缘”的虚名,实则是误了终身,寂寞一生。《枉凝眉》中写:“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暗示了“宝黛”爱情只是虚幻的“水中月”“镜中花”,是有缘无分的悲剧结局。就连林黛玉哭吟的《葬花吟》其实也是暗示她命运结局的谶语。与曹雪芹同时的明义在读过《红楼梦》抄本后,写了一首《题红楼梦》七绝:“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就持《葬花吟》一诗成谶的观点。
三是通过自己的诗句直接展示自身个性、修养和身份。《葬花吟》是曹雪芹着力为林黛玉量身定做的重要作品,是《红楼梦》诗词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通过林黛玉的细腻心理展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和寄人篱下的自卑而又自傲的病态心理,读来朗朗上口而又催人泪下。
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诗社吟咏海棠和菊花也鲜明地体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和修养。如,林黛玉的风流别致,薛宝钗的雍容含蓄,史湘云的清新洒脱等,都从她们各自的诗中鲜明地展示出来。
第四十八、四十九回香菱学诗也是通过诗词展示自身个性和修养的精彩一笔。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根据香菱学诗的不同阶段,量身定做了三首七律,显示出香菱学诗由笨拙到灵巧的进步过程,把香菱刻苦不服输的韧性表现出来,又完全吻合香菱的性格。最受林黛玉称赞的是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她在咏月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和情感。首联明写月实写己,写自己质地如月,才华终难埋没;颔联、颈联写孤身一人两相分离的思念;尾联则感叹身世飘零,渴望家庭团圆。香菱的三首诗既完整体现了初学写诗者进步的过程,又完全吻合香菱的身世和性格。
再如第四十回刘姥姥的牙牌令的回答,“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三句不离本行,村妇身份尽显无遗。林黛玉的牙牌令回答是“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直接引用《牡丹亭》《西厢记》的句子,不但说明林黛玉对《牡丹亭》《西厢记》的熟悉,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向往,而且暗含了自己与杜丽娘和崔莺莺处境和性情的接近。第二十八回的“女儿”酒令五首,也鲜明体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修养,特别是呆霸王薛蟠在此场合口出污言秽语,流露出他心灵世界的污浊,刻画出一个流氓无赖小混混的形象,表现出曹雪芹对他的讽刺和鄙视。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这一点,木心先生有个很恰当的比喻:“《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这告诉我们,欣赏《红楼梦》的诗词必须以小说故事为背景。
《红楼梦》的诗词从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中诗词的巧妙运用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