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言在细读文本中生发

2021-05-30袁艳侠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菊仙人掌炊烟

袁艳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文课,归根结底是语言课。文字是有生命的,对学生而言,感知、描述、品赏、生发都是文字的复活,特别是生发言语,更能散放出文字生命的光辉。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细读文本,由浅入深学习表达,让学生的语言在细读文本中生发开去。

一、于想象中描述文本情境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一道桥梁。就读者来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驱遣我們的想象。因为任何一个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都离不开他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因素。学生要领悟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写出的文章,领悟他的意图,必须借助想象深入文字,进入情境,然后才能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引起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在教学汪曾祺《昆明的雨》时,怎样引领学生真正进入作者内心世界。这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借助想象,由表及里,在情境中由语言表达引发想象,深入文字,进而描述出来。

师:“我想念昆明的雨”,既然昆明的雨让作者如此想念,我们就去文中找一找围绕“昆明的雨”,汪曾祺先生想念了哪些景、物、人、事。

生:他想念昆明雨中的仙人掌。

师:假若你就是汪曾祺先生,和老友共同回忆起往昔岁月,难道说完“我想念昆明雨中的仙人掌”就和老友相对无言了吗?你还会怎么描述雨中的仙人掌呢?

生:“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师:你提取信息的能力很强。你能结合关键词句来描述雨中仙人掌的特点吗?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师:描述很精准,抓住了仙人掌的特点。你还能结合文中语句添加自己的想象来描述雨中的仙人掌吗?(师示范)

生:雨又下起来了,四周薄烟弥漫,我与德熙共同赏雨,渐入佳境。瞧!那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淋得湿透了。花间滴水,香也随之而来,多么美的画境!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师:浊酒过午,花香沉沉,细雨霏霏,情味深深!老师为你的精彩描述喝彩!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一开始,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都很直白,直接点出景、物、人、事,或者直接引用文中的文字。教师顺势一步步引导,学生立刻发现在“仙人掌”前面加一两个在文中提取的词语修饰一下,情味就出来了。添加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这一问题设计稍有难度,教师可先做示范。既然有例可循,学生们就有了方向,纷纷选取文段,试着描摹画面,发言精彩纷呈。学生在此环节中细读《昆明的雨》,想象自己步入那微雨春城的情境中,也就步入了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与内心,即用想象丰富了文本内容,生发了言语。

教师引领学生在文字中与作者跨越时空进行对话,鞭辟入里地领悟作者情感,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通过读书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进而解除困惑,得到新的成长。

借助想象,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描述情境,引领学生对言语表达产生情境性的想象。岂止汪曾祺先生的言语令人回味无穷,学生的言语也一样在课堂上摇曳生姿,蓬勃生发!

二、于替换词语中披文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入情”之前的“披文”,即学生可以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必须坚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深入理解和具体学习这些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再回到语言文字,从而把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和能力真正学到手。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是一篇抒情散文,对于作者刘世河来说,炊烟是一种怀念、一份情结,是那段岁月生活状态的象征,它缘于母亲辛勤的劳动和母亲浓浓的爱。

怎样品析句中的精妙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笔者认为,通过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意境之奇妙的方法是可行的。例如:

【原句】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改句】原来炊烟是和思念连接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词“缠绕”换成同义词“连接”来比较诵读:首先,引导学生“解词”,理解“缠绕”一词;接着,提醒学生“入句”,炊烟是和思念密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用“缠绕”才能表达这种“交织”状态;再请学生“抒情”,要联系全文来看,炊烟是少年时的一碗饭,是母亲的一个家,是乡村的晨钟暮鼓,是诗词里摇曳的倩影,也是作者午夜梦回的一枕清泪。所以,炊烟还是思乡念亲的载体,是作者精神栖息的家园 。

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解读文本,学生慢慢懂得:在作者的渐次成长中,原来,有母亲的故乡,是他安放心灵的地方;原来,有母亲的炊烟,才是他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阅读文学作品的关键是披文入情,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感悟作者的个性化情思。披文入情,引领学生往文本精妙的言语细腻处走,学生就会发现,文中点点滴滴无不反映了作者对炊烟的怀念与爱恋。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情感,通过文本精准的言语得以表达,也在学生生成的精彩言语中焕发生机。

三、于语言形式中生发精彩言语

学生在品味语言时,习惯于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抓不住言语表达的关键处,即便找到关键性语句,也不能发掘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味。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品味和欣赏语言时,要在因言求意的基础上自然归纳,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心领神会,不能只拿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白描之类的写作技法做贴标签式的告知。学生看不出好的地方,教师要指给他们看;学生感受不深的地方,教师要引导他们逐步感受文本的深度,于语言形式中生发精彩言语。

以赏析李佩红的《菊花开》一文中的语段为例:

另一次是在爬武夷山途中,无数台阶向上蜿蜒曲折永无止境的样子,人在疲惫中眼前一亮,只见峭壁的缝隙里,独独绽着一朵黄菊,颈细长,花微斜,前面是深不可测的激流,后方是铜墙铁壁似的断崖危岩,而它就这么孤零零地,傲然站在那里,“人比黄花瘦”,却有一种“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概。

教师以整体感知文中形象来设计第一个问题:“这一朵黄菊美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关键词,感知黄菊具有傲然的气概。

接下来,请学生品赏语言:“说说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朵黄菊之美的。”语言形式有着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语句。这朵菊花美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独独绽着一朵黄菊,颈细长,花微斜”,就像宋词一样,有音韵和谐、参差错落之美;美在语言描写上,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菊花的柔弱姿态,从“独独”和“一朵”上看出它的孤傲。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深入追问:“这一朵黄菊给人的感觉明明是如此柔弱,楚楚动人,可大家为什么都读出了它的傲然气概呢?再细读文本,变换角度去赏析,看看还有什么细节描写,能衬托出这朵黄菊傲然的气概来。”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一朵黄菊生长的恶劣环境。这朵黄菊之美,还在于作者把它放在了特定的环境下来写,用险恶的环境衬托它虽柔却韧、笑傲江湖的气概。

经过细细品读,同学们终于发现被忽略的语句,原来这一段描写之美,美在句式,美在语言,还美在特定环境下,在激流危岩、斜颈对江、高处独寒、断崖自香的意境中演绎的悲壮而清冽、寂寥而傲然的精神,这一朵黄菊使疲惫中的作者大受鼓舞。

于语言形式中生发精彩言语,在教师的不断追问引领中,学生因言求意,由浅入深,从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多角度品赏语言,感知形象,领略了语言文字之美、思想情趣之美。在理解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生发了自己的美的言语。※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三期重点自筹课题“语篇学视域下文本解读方法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JK13-ZB22]

猜你喜欢

黄菊仙人掌炊烟
仙人掌
梦里炊烟
坚韧挺拔的仙人掌
夏夜喜脱贫
远离『鼻炎闹』 静享黄菊之秋
睡在炊烟里的等待
出走的炊烟
心静听炊烟
仙人掌
基于贪心启发式算法的多目标二维切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