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化难为易的着力点
2021-05-30严丽杨永彬
严丽 杨永彬
一、学习词语,扫清障碍——“入梦”
1.借助导读,认识鲁迅。
师:你们了解鲁迅吗?先读一读单元导读里鲁迅先生的介绍。(生读)你们读过鲁迅的文章吗?感觉怎么样?
生:不好懂。句子不好读,有点拗口。
师:是的,鲁迅文章难理解,大概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字词难理解,鲁迅的文章创作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文白交替使用,有的词語特别难理解,还夹带着很多方言;二是对现在的学生而言,有些句子读起来不太顺畅,甚至拗口;三是内容有象征意义,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不能直抒胸臆,就只有以文字特殊的象征含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2.借助要素,确定学法。
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就要像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所要求的那样,借助相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可以借助哪些资料呢?
生1:查阅时代背景资料。
生2:借助课文注释和阅读链接。
生3:借助文中图片帮助我们理解。
师:是的,借助图片、注释、他人的评价、写作背景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相关资料这一支架,来学习这篇《好的故事》。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你跳过了哪些词语?每人汇报一个。
生:伽蓝、乌桕、皱蹙……
师:这些词语仿佛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有年代感的。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
生:1925年2月24日。
师:根据你们的汇报以及老师在初读时的感受,想要读好这篇《好的故事》必须先读好、读准这些词语,让我们一起来挑战。(出示:膝髁、乌桕、伽蓝、镶着、瘦削、皱蹙、骤然、陡然、投掷)
3.认识事物,理解词语。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来猜猜看这些是书上的哪几种植物。(课件出示一组植物图片:乌桕、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在本文中,大红花、斑红花、一丈红指的是同一种花。
师:(课件出示伽蓝、虹霓、煤油灯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其与课文中所对应的词语名称。)借助图片,可以让陌生的词语更具体形象,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师:让我们借助工具书来理解一组词语。(出示词语奔迸、泼剌、膝髁、皱蹙,以及词语解释,指名猜词语。)“泼剌奔迸”描绘出了大红花影被拉长时的声音和动态。
二、走进梦境,体会美好——“知梦”
1.借助文本,感受梦境。
师: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本文讲了鲁迅先生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最后梦醒了,美好的事物都不见了。
师:文章的哪几段写的是作者的梦境呢?
生:第3~9自然段。
师:原来这好的故事就是一个梦境,这样的梦境,如果让你用书中的三个词语来形容,可以用哪三个词语?
生:美丽、 幽雅、 有趣。
2.借助关键词,理解梦境。
师:这样一篇好的故事,它的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先走进课文的第4、5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哪些语句凸显了梦境的美丽,哪些语句凸显了幽雅,哪些凸显了有趣。
(生圈画课文)
生:“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讲出了美丽。
师:梦境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你见过云锦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云锦图片加介绍)让我们边读边想象这如云锦般的画面。
生:“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这句话讲出了幽雅。
师:一连串名词的罗列,语言很简洁,但画面感极强。让我们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此情此景是多么幽雅啊!
生:“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这句讲出了有趣。
师:随着每一打桨,水里的倒影解散又扩大,融合又退缩,如夏云头般参差的边缘,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生动而有趣,谁能朗读出这般有趣的画面?
3.借助上下文,对比梦境。
师: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啊!但这份美好却只能出现在梦境之中,而现实是这样的——(课件出示: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梦境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昏沉。
三、走进梦境,揭示内涵——“解梦”
师:鲁迅先生此文只是记下自己的梦境吗?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么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和这昏沉的夜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生:梦境是作者的希望,他希望现实也能像梦境这般美好。
生:这个梦就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看当时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现实的黑暗、混乱、民不聊生,让作者向往美丽、幽雅、有趣的生活。
师:我们再看看著名文学家冯雪峰先生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课件出示课后“阅读链接”)冯雪峰和我们的理解不谋而合。是啊!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就是鲁迅先生那热切的希望。
师:现实的昏沉与梦境的美好交织在一起,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继续扩散,永远生动,永远展开……同学们,梦境还在继续着,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去读懂它,感受它的美好。
教学点评
一、在借力使力中“入梦”
鲁迅的文章大多语言文白相间,生僻词较多,夹带方言,有的词语与现在的用词方法差异很大。面对这些具有一定的年代感的词语,严老师要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师生共同梳理跳过的难懂词语,如“伽蓝、乌桕、皱蹙、膝髁”等。接着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猜认词语中描绘的相关事物,学生的思维在图片与陌生化的词语之间建立了联系,在猜读中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了“伽蓝、乌桕、虹霓”等词语。当然,针对有的词语,老师借助了工具书上的解释,让学生连线理解。
在此教学板块中,严老师采用了“借助导读,认识鲁迅;借助要素,确定学法;借助图片,认识事物;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借力使力。借助导读图片,把孤冷的鲁迅立体化;借助单元语文要素,让学习方法明朗化;借助图片和工具书学习生僻词语,让理解词语简单化。教学在借力中化难为易,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好的故事》中的美好梦境。
二、在借力发力中“知梦”
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9自然段,作者描绘自己看到的美丽“图画”,或者说是作者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形成了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畫面。课后的第二题是:“‘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很多人的解读停留在一个整体的画面上,是模糊的,没有精准地把“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体现在哪里说出来。严老师借助文本内容,抓住“美丽、幽雅、有趣”三个词,别具匠心,有效发力,带领学生领悟了“美丽、幽雅、有趣”分别侧重指向文中的哪些内容。
在此教学板块中,严老师借力文本,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到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是美丽的;山阴道及两岸的景致和河里的倒影是幽雅的;诸影诸物的解散、融和、退缩、复原等又是有趣的。学生随着对文本的感悟,发现这些画面逐渐清晰,会有“晓梦随疏钟,飘然跻云霞”的感觉,感知到了梦境的美好。
三、在借力打力中“解梦”
《好的故事》写于农历小年的第二天,那正是鲁迅人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苦闷、彷徨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年关岁末,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与敏感,也许是受《初学记》的启发,他暂搁心灵深处的苦闷与彷徨,追忆童年往事,以做好梦的方式,使注意力转移,让灵魂得到暂时的休憩与慰藉。但梦醒后“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他美好的梦被摧毁,只剩现实与梦境的巨大落差,对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亦真亦幻的梦境里。文章隐含的象征意义,如果教学时不借助相关资料,学生是难以读懂的。
在此教学板块中,严老师借助作者写作背景,说明写作目的;借助课后阅读链接,揭示了文章象征意义。“愚者用力,智者借力”,在学生猜测文章象征意义后,出示写作背景和课后冯雪峰对《好的故事》论述的片段,来验证学生的猜想,起到了借力打力的作用。“美丽、幽雅、有趣”的江南农村景色,表面是写景写物,实则是象征与寄托,达到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效果。
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但教师能借助相关资料,化难为易,让一篇具有年代感及象征意义的难课文深入浅出,整节课教学简朴而不失大气,简单而不失厚重,是一节将课文化繁为简的教学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