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发展 寓教于学

2021-05-30王红梅胡明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夜泊纳兰性枫桥

王红梅 胡明艳

第一课时:《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解读诗题,创设情境

1.理解“秋暝”。学生借助文中注释,初步理解“暝”的意思。教师解读“秋暝”。

2.理解“居”字。

(1)借助不同场景,用“居”字组词。

在山中居住是(山居)。

在异国他乡居住是(客居)。

居住时不想让别人发现是(隐居)。

(2)王维在终南山有一间非常著名的别墅,叫“辋川别业”,这首古诗写的就是王维在这间别墅里看到的情景。

二、诵读感知,赏音韵美

1. 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觉。

2. 多种形式读,读出音韵美。读书不能只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你们读一下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引导学生发现“秋、流、留、舟”都押同样的韵。)

三、以读悟情,赏诗中画

1.同学们,通过朗读这首诗,你们看到了哪些事物?

2.通过对诗中景物的分析,感受作者的高洁品格。

(1)正如苏东坡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这些事物,同学们能看到哪些景致呢?

(2)请同学们选择课文里的一幅插图,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谁来说一说你想象的画面?

(3)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一静一动、一景一人)

(4)王维住在自己的辋川别业中,在这样山清水秀的环境中,看到的肯定不仅仅只是这些景物。那他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色呢?明月、松树、清泉、石这些事物在古人的描述中都代表了什么,寄托着古人的哪种情感?

总结:其实这正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这些事物都写出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四、移情入境,感心中“空”

1.结合王维的其他诗作,感受“空”。

(1)教师介绍王维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这山真的是空的吗?是因为作者在宦海中沉沉浮浮,他渐渐地看淡了一切,他的心静了。

(3)这个“空”字,在王维的诗中出现过90多次。出示几句王维带有“空”字的诗句。

2.借助音乐,感受“留”。

(1)播放歌曲《山居秋暝》。请同学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2)歌曲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唱两遍呢?这是总结之句,表达了作者想要留在此情此景中的心愿。

第二课时:《长相思》《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一、初读诗词,赏音韵美

1.理解“长相思”。补充白居易的《长相思》。“长相思”是一个词牌名,多用于写人的思念之情。

2.读准字音,读出音韵美。

(1)借助注释理解“聒”。“聒”的意思是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2)理解“更”:古时候一夜分为五更,“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寒夜中一直在刮风下雪的景象。

(3)教师出示标出分隔号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读出音韵美。

二、诵读感知,寻诗中景

1.读完后,你内心有什么感觉?

2.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想象作者可能在什么地方。(预设:营帐中、船上、马背上……)

3.再读诗词,他的“心”在哪里呢?

4.配乐朗读,用心感受作者描绘的“风雪行军夜”。

(1)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他想到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就是征途即景。

(2)请学生思考,纳兰性德这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作者的家乡曾经是什么样的。

三、品读悟情,“碎”离别

1.作者征途所见、心中所想,这都是我们的想象。闭上眼睛,听着音乐,如果此时作者出现在你面前,你会问他点什么?

2.迁移引用,体会“碎”离别。

(1)其实,不只我们在这样问纳兰性德,他也是这样问自己的。他在词中说自己身心怎么样?(碎)他问自己什么呢?(出示《菩萨蛮》首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如果此时你是纳兰性德的家人或友人,你会怎么问他?如果你是纳兰性德,你会如何回答?真的是“轻离别”吗?

总结:这离别,让我们看到了纳兰性德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但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伴随着诗人的长相思,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心碎。

四、对比悟情,灯火情

1.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文中哪一个字又让你有所感悟?

2.介绍古诗写作背景。张继也是在途中,心系北方战事。《长相思》《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很相似,《长相思》突出的是“碎”,《枫桥夜泊》突出的是“愁”。

3.解讀“愁”字。“愁”字上面是“秋”,秋天万物由繁盛至萧衰,是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秋”下边加一个“心”就是“愁”,春远夏去,草木凋零,不由得让人感伤忧虑。再读这首诗,同学们在张继笔下又看到了什么?

4.对比这两首古诗,在昏暗的夜里都有光。对比“灯”和“火”,你又有什么感受?

5.这两首诗中除了都有光以外,还都有声。在《枫桥夜泊》中我们听到的是钟声,在《长相思》中我们听到的是“聒碎”的声音。这声、这光,构成了两幅不同的思乡图。请同学们根据诗意写一写、画一画。

教学评析

王老师站在儿童的立场,界定“教”与“学”的关系。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最终实现用不着教。她教学《山居秋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如:“同学们,‘山居秋暝这个题目,你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点拨,时刻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其次,王老师引导学生读好古诗,提示学生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好古诗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理解古诗,感悟古诗的意境。

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此环节的教学和谐自然,王老师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到诗中有哪些事物,然后巧妙地用苏东坡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由文字转化为画面,仿佛是教师带着一群天真活泼的学生在王维的诗中畅游,感受画一般的诗境之美。这些画面都不是教师直接给的,而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搭起一个支架,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就此,王老师引导:“这一景一人、一静一动就构成了王维的诗画组合。谁想住在这幅画中?”多么智慧的教师语言啊!接着再追问:“王维住在自己的辋川别业中,在这样山清水秀的环境中,看到的肯定不仅仅只是这些景物。那他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色呢?”王老师的追问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延伸了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在王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体悟到诗人王维个性高洁、淡泊名利的品质。

《长相思》这首词的教学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简单的点拨与引导,“扶”与“放”相结合,采用学习前一首诗的方法学习这首诗,王老师只是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给予帮助。如:关注难读的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读音,对于难理解的字词通过引导追问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对比教学,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王红梅老师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让他们站在课程的中央。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切的、适合儿童多元发展的环境。王老师的课堂是尊重学生、顺应学习、发展规律的课堂,让学生共同享受学习的自由,点燃激情,展示才智。※

猜你喜欢

夜泊纳兰性枫桥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枫桥夜泊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枫桥夜泊
夜泊(外五首)
点绛唇·咏风兰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
真切自然:纳兰性德悼亡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