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标准之上“跬而望矣”

2021-05-30唐修亮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考查

唐修亮

一、试题评价的标准

高考试题科学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就目前来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其主要来源。

《体系》规定,高考题型应当包括:基础性试题,要求学生调动单一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综合性试题,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导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应用性题目,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创新性题目,要求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引领下,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

课标是高考命题最主要的依据。《课标》第五部分“学业质量”中“学习质量水平”之水平4,即规定了高考应有的内容与达成的程度;其第六部分“实施建议”中的“(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建议了命题的形式。综合这两个部分内容,即构成了高考试题应有的样子,以及高考命题评价应有的标准。

通过对《课标》两个部分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1)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追求灵活而不固化,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2)试卷题型特点包括: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设计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题,即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设计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

(3)考查内容包括以下类别:

二、以标准衡量新高考卷I

1.阅读与鉴赏的考查。2020年新高考卷I(山东卷),改变了以往“论述文阅读”“实用文阅读”与“文学作品阅读”三种文体三大题的模式,而为“现代文阅读I”与“现代文阅读II”两大题的模式。“现代文阅读I”考查了多文本阅读,从选文内容看,材料一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學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属于论述类文本,材料二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属于说明类文本,这样的安排,具有突破性意义:

(1)突破了原来以文体为考查类别的模式,变为以文本阅读能力为考查目标的新样式。这种改变,有利于试题从文体知识的记忆与运用,向文本阅读素养的转移。

(2)给命题松绑,加大了命题选材的自由度。不论是议论类文本、说明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非文学类文本,还是统计图表、图画等非连续性文本,甚而虽是文学作品但只要从阅读而不是鉴赏入手,都可以进入命题者视野。这样的命题增强了试题内容的综合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试题情境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有利于优秀考生凭其较好的学科素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答案。

(3)与全国卷五道选择题、一道简答题,共六道题不同,新高考卷I为三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共五道题。从实际命题情况看,选择题分别从“理解与分析”“筛选与判断”“推断”等角度命题,避免了分属两大类考查造成的能力点考查重复,且以考生真实读懂作为要求设置选项,也避免了答题的技术化与套路化;简答题的增加,使考生对文本深入探究与个性化作答有了可能。只是2020年新高考卷I的两道简答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与“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显然缺乏综合性,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文学鉴赏题,新高考卷I选择了于坚的《建水记(之四)》。于坚是“新散文”代表作家,他力图克服以往许多散文存在的构思僵化、行文刻板、抒情泛滥、议论直白等弊病,以平民姿态的日常化写作方式,对街头闾巷世态人情进行亦庄亦谐、生动传神的刻画,书写了建水的芸芸众生、乡风民俗。也有人把这种写作称为“非虚构类文学作品”。选择新兴类型的文学作品作为鉴赏材料,避免一味考查微型小说鉴赏,体现了命题者大胆探索的精神。从考查点看,两道选择题分别从“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考查;两道简答题均从作品手法鉴赏着眼,既有面的把握,又有点的深入,应该说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文学鉴赏能力。两道简答题从技法上进行考查,体现鉴赏的特征。

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鉴赏,延续了以前全国卷的考法。文言文阅读增加了一道主观题,考查考生理解与概括能力,有利于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作品,对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达与交流的考查。试卷中的表达与交流,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就是写作,包括任务驱动型微写作与以交际性为主的整篇写作;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看,需要“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的都可以放进来。从这个角度看,现代文阅读I中的第四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阅读了。只可惜命题者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拟定答案,而是只提供了定义的内容,让这道本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限定在了信息筛选的层面上。

新高考卷I的作文题很有特色,它体现了时代性、情境性、交际性与任务驱动。题目提供的材料,浓缩了中国抗疫的事实,既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时代性,又为写作提供了情境;“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体现了写作任务的规定性——主题型写作(不是命题写作);“写一篇文章”,体现了写作任务的开放性,可以写时评,也可以写杂感,或者演讲稿、发言稿。显然,从整体看,命题切近了“评价体系”与课标的要求。

主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中的“疫情中”,虽然突出了写作要求的“情境性”,但也限制了写作的空间,是否应该去掉,值得讨论。

3.梳理与探究的考查。梳理方面,试卷考查了文化常识记忆、名篇名句情境性默写、语病判断与修改、修辞辨识与效果把握、语段概括与提炼等。多数为常规题,有些题目还是以知识立意为主的考查,如文化常识的记诵、破折号的作用、比喻相似性的理解等。“名篇名句默写”属于理解性默写,如果换成“应用性默写”,也许便能考查出学生的名句应用能力。从以往的命题传统看,“语言文字运用”一直是命题的试验田,常有命题者探索的亮点,2020年一反以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对素养题的“跂而望”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最心疼的莫过于在高中三年的教与学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来“训练”学生高考,陪着学生刷题。“跂而望”高考能多一点素养型试题,缩短“应试”时间,降低“应试”强度。

什么是素养性试题?这也要回到《体系》与《课标》上来,综合起来就是情境性、任务化的,综合考查思维品质、探究与应用能力的试题。下面几类试题值得关注。

1.通过一个基本问题,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的试题。如2020年全国卷I第20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此次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要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则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则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参考答案】①记忆力已经开始消退;②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③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要准确完整地回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调动语言的概括与理解能力,只有把握文段的主旨与主话题,才能确定需填句子的话题;要有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明确了句间的逻辑关系,才能确定需填句子与前后句子的前勾后连,最终推断出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要有实践经验,只有开展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明确“分组”的方式,从而在第二空中准确填出“随机”二字。

2.通过一种基本情境,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的试题。如2019年浙江卷第6题:

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注】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不超过15个字。

(2)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要求: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字。

这是在一个具体情境下,完成两个任务的语言运用题。它的考查指向是图文转换能力,除了把图以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外,第一个任务还考查了语言概括能力,第二个任务则包含了分析、评价、整合、表达等综合能力。

3.通过两个或以上情境,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比较阅读与鉴赏的试题。如2020年南京市高三二模考试小说阅读题:

文中画线句(指小说中“高唯说:‘就不用再数了吧?”)在电视剧中被改成“高唯说:‘十五块,是我的五倍。”请比较并分析两个版本的不同表达效果。

该试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效果,考生作答时,需要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与心情,从而理解人物用语的内容、句式及语气;更重要的是,题目隐含了“小说”与“电视剧”两种不同媒介用语的特征:小说是静止的纸媒介,可以反复地读,仔细地品,而电视剧却是流媒体,观者一听而过。所以“小说版以反问句式暗含了对杜莉、金大姐的讽刺,同时给每一个当事人留下了想象空间,更加体现出高唯的工于心计。而电视剧版明确数目,并以‘五倍加以重复强调,突出了两人待遇的反差,给观众以心理冲击。这也体现了阅读书籍和观看电视不同的受众心理特征”。

4.应用性题目,即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如2020年南京市高三二模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

同桌将参加某大学哲学专业招生面试,想请你就“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一问题提几点看法以备作答。请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的看法。

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对文本观点加以应用的能力。考生需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再根据虚拟情境,围绕“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提出建议。所以能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能力。

2019年北京卷散文阅读最后一题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一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5.通过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的试题。如下面这道试题(根据2004年首届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综合测试题改编):

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操分拨已定,遂上马引众奔回许昌。(选文略)

(1)这段故事中,曹操有三次大笑,而后还发表了一番议论。故事中安排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比較这三段话的异同。

(2)人们常用“奸雄”二字形容曹操,这里面包含了对他品德和才干两个方面的评价。请阅读下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文中曹操的形象。

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为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使崔季珪代,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文段选自《世说新语》)

(3)结合《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请任选三个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曹操的性格的。

(4)根据关羽在华容道的动作、表情,分析他的心理活动。

(5)请你为这古战场遗址题词。

(6)学校里开展“阅读《三国演义》(或其他名著)活动周”,请你为其中的一个活动拟一份海报。

(7)将上面片段中的代词整理成一张表,跟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做一个比较。(人称代词,如“我”;指示代词,如“那”;疑问代词,如“何”等)

这是综合层面的问题情境考查,(1)~(4)题,针对小说选段从人物、情节、手法等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5)(6)题考查的是综合性语文表达能力,(7)题则属于语言的梳理与建构,着重考查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梳理和整合,发现其运用规律的能力。

6.通过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结果或结论试题。这类试题包括综合性探究题、语言表达与交流题等等。如2019年北京卷微写作③: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题目涵盖了整本书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考查了阅读鉴赏能力与表达创造能力。

上面列举的是全国高考卷、地方高考卷与模拟卷中命题的一些探索,除了这些外,多文本阅读、交际性任务型写作、综合性语言应用等题型,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与关键能力,值得关注。

未来,随着命题上的综合性(连续性、不同类)情境发掘、多类型命题材料(多种文体、文白兼备)组合、多样性综合性题型呈现,素养性试题逐渐多样化,加上试卷结构的灵活多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高考一定会以核心素养为立意,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阅读与表达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