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探求习作指导课的教学
2021-05-30贾卉
习作教学的指导,我们指导什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直有这样的困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习作技巧当先的思想。在习作指导课上,我们总是会把所有的要求自己消化掉,然后给学生呈现的大都是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开展,以及习作过程中的技巧指导。反思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们的教学不可谓不周到,但是冷静下来,笔者觉得习作指导课除了这些,似乎还应该把读懂习作要求这个任务还给学生 ,在审读中提高学生对习作要求的解读能力,要让习作指导课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追求最优化。秉着这一想法,笔者对五下习作四的指导教学做了一点思考。
一、单元分析,明晰要素的层叠落实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以清朝名臣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呈现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二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具体内容安排,共有四篇阅读课文(其中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篇习作、一个语文园地。精读课文中有两篇现代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前者的课后练习之一是“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军神》的课后有两个与“语文要素”高度关联的练习,一是“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二是“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一篇略读课文《清贫》,提出的学习任务是“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开篇第一句话:“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有两个练习都与关注细节相关。
以上单元对“语文要素”一的训练落实紧实有致。即使没有分析,只是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搜集罗列一下,我们也不难发现本单元对于这一“语文要素”的体现与落实是非常到位的,而这一安排为本单元习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二、教材解读,明晰我们习作要求
本单元习作教材分为四个板块体现:第一部分提要求,第二部分范文,第三部分具体描写角度,第四部分交流分享、修改建议。
解读第一部分,我们会明确这样几个要求:
1.补充完整题目,题目所展现的空间要能涵盖事情。
2.文章以事写人,至少要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写清它的前因后果。
3.要突出表现人,也就是题目中的“他”在事件中、关键节点上的具体表现。
第二和第三部分可以整合起来运用,这样更能充分发挥范文的示范作用,同时可以将细节描写角度的指导直观化,更易于学生掌握。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读这段范文,我们会非常鲜明地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在准确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他”对于这座雕像的沉迷。这种情绪中的具体表现,例文写得很精彩。
结合第三部分中文本建议的多个角度来看:
他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关键词:面部表情,眼神)
對照范文,是这样写的: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
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关键词“举动”,拆分开来就是“一举一动”)不寻常的一举一动,何谓不寻常?就是异于常态的,就是和平时我们看到的他不一样,和人的常规举动不一样,谓之不寻常。
对照范文,不寻常的举动就是:说话的频率不寻常;对周遭环境的置若罔闻,痴痴站立的姿态,静静凝望的时间之长不寻常。
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关键词:语言,语气)
对照范文:(语气含在标点中)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语气充满不可思议的惊叹,惊叹包含赞美。
这样的解读与分析的过程将形象与抽象有机融合,更透彻,易于学生接受指导。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修改方法的建议,学生通过和同学交流来发现不足,并进行修改。生生互学,在互学中学会接纳,更深入理解习作要求,学会修改。
解读了习作的要求之后,我们再把这篇习作放进教材体系中整体看,在学生习作经历这个体系中,三、四年级中关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已经不是第一次练习了。但是每一次写人记事的习作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侧重点不同就意味着训练点的不同。写人的习作,此前学生经历过了三次,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下《我的“自画像”》、五上《“漫画”老师》。三、四年级的习作描写强调人物本身的特质,五年级的习作《“漫画”老师》已经拓宽了选材的面,选取描写对象具有“漫画”性质的二至三件事。
而就“语文要素”这个体系来看,四上第五单元的要素有两个:一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这一单元不但在文本中学习如何写清楚事情,随后的习作也是训练如何写清楚一件事情。而紧接着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是一个学习阅读批注方法的单元。在这里接触细节主要是为学生学会深入批注服务的。而在四下第七单元,教材给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这就从原来体会心情到感受品质,在认识上也提高了要求。这三次的学习训练为此次习作做足了准备。
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本篇习作又进一步提高了要求,在写人记事,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关注人物的细节,在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将写清事情与通过细节反映内心合而为一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前戏做足,但是一篇习作有两个训练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基于此,本次习作的目标可以制订如下: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特别要将这个人当时的表现从多个角度写具体,能反映出他的内心。
3.通过交流,听取意见,修改习作。
三、教学建议,明晰自“审”与指导的融合
这节习作指导课教学步骤可有以下几步:零压力补充题目—据习作要求辨析题目,简述交流选材—学习范文,多角度描写细节—小组讨论,分享习作内容—学生习作—分享、修改习作。
(一)零压力补充题目
束缚多了,思路就不容易打开,因此课堂伊始,我没提任何要求,就是补充题目,随便什么,只要学生提供的词语放进去是通顺的即可。这就给学生关联生活提供了多条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一般学生会呈现这样的三类题目:“他伤心了”,这一类习作题目大都直抒胸臆;“他变开朗了”,这是变化类题目,关注的是变之前之后的对比;“他成功了(或:他学会了)”这是行文曲折类题目。
(二)据习作要求辨析题目,简述交流选材
这个过程可以将审读第一板块的习作要求与筛选题目整合在一起,让审读得到的要求能立刻应用于筛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要求,让题目能符合要求。
审读的时候,建议将审读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毕竟审题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审读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默读、圈画关键词,理解分析关键词背后暗含的要求。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给出一点要求来引导学生,比如:默读第一自然段的要求,圈画认为能提示你习作的词语,再想一想这篇习作需要写什么。
这一板块要求中学生可能圈画的关键信息有:印象深刻的样子,事情的前因后果,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讨论这些信息背后暗含的要求和内容,其实就是在明晰要求。在清楚要求之后,立刻进行运用,根据要求回顾自己补充的题目,看看是否合适,这就让习作有了切题的保证。
在确定了题目之后,选材是绕不过去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习作课总是会把很多时间用来指导怎么写,却忘了其实选材也很重要,不会选材,选不到好的材料,纵使有再多的技巧也没有用。因此,建议可以安排交流选材这个环节,共享资源,互相启发,以确保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调动生活资源,筛选材料。在交流环节,师生共同甄别,既能筛掉一部分不合适的选材,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题意。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写事指导。如,“他变开朗了”,这一类习作需要选取的事件最好是导致发生“变”的关键性事件。“他成功了”,这一类习作中,写事需要展现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失败的经历,然后成功。“他伤心了”,按一般叙事写清事情原委。这样的梳理能很好地指导学生选好材料,写好事。
(三)学习范文,多角度描写细节
这也是一个整合板块,主要是将第二和第三板块进行整合。在选材、指导写事结束后,可以进入本节习作课另一个关键性目标:具体写当时的表现,反映人物的内心。
这一目标的落实主要是通过习作内容中提供的多个角度来学习范文。一般我们都会将范文的学习单列,在范文中品读细节,小结归纳,然后进行第三板块的写法提示讨论。其实在我们指导习作过程中具体怎么用教材,不仅看教材内容呈现的特色,还要看学生具体的需要,二者结合考虑才会产生创意使用教材,达成目标。这一习作内容可以把两个板块进行整合,让范文为明晰描写角度服务,让描写角度的提示为范文发挥直观形象的指导作用提供帮助。我甚至认为第三板块提供的角度简直就是为范文量身定制的。
在这一整合板块的学习中,可以采用对应法。首先出示范文,提出要求: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的表现,请你尝试从以下角度,用不同的符号对应出来,并想一想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分享交流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是说清自己的圈画,建议先读句子,对照角度,再简单分析;二是说清从细节中自己感受到的心情。
至此,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在学,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给出肯定,或引导辨析即可。
(四)小组讨论,分享习作内容
通过以上三大板块的学习讨论,至此,学生对这篇习作究竟写什么,该如何写,相信他们已经了然于胸,于是顺水推舟,可以安排一个小组交流分享,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想着力突出的细节。
小组交流分享的要求可以这样设置:
1.交流彼此想填上去的内容。
2.按照编号分享彼此词语背后的事情,特别说清楚“他”当时的表现。
3.推磨式点评细节。(角度:事情完整吗?细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细节?从中你能体会到“他”什么样的内心?)
这一分享要求应该说非常明确。小组学习切忌含糊不清。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进去,注意倾听,有的放矢地及时指导,分化指导,扩大指导的面。进行分享的时候,要注意鼓励学生按照提出的要求進行对照、消化,并据此对同学的分享进行合理的点评。
习作指导课,学生需要指导的不仅是习作的构篇和技巧,审读习作要求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让我们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探求更有效的习作指导。
(贾卉,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