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墙壁特性对于古籍保护的作用

2021-05-30韩超

藏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禁书竹木水火

韩超

这个春节,一部儒家典籍随着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意外大火,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典籍里的中国》首期用戏剧的形式讲述了《尚书》的流传以及相关内容,在演员演技和高科技加持下原本不那么受人关注的古代典籍成功出圈。笔者不禁感叹,继诗词和文物后,古籍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吗?

在快速浏览节目之后,笔者发现除了作为全剧核心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及九州、华夏等概念反复出现外,有一个角色竟然穿越千年不断出现。我说的当然不是撒贝宁,而是——墙壁。不管是伏生传的今文《尚书》,还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尚书》,亦或敦煌发现的《尚书》写本,都是靠藏在墙壁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可以说,“汉无伏生与墙,则《尚书》不传”。那么,为什么墙壁会脱颖而出成为先贤保护古籍的首选呢?本研究就从传统与特性出发,探讨墙壁在古籍保护中的作用。

石室典藏的传统

文字的物质载体经历了从竹木、丝帛再到纸张的发展过程,先秦至东汉末主要以竹木、丝帛为主,六朝以来则纸张逐渐成为文字记录的主流材质。无论竹木、丝帛还是纸张,其特点都是容易受到水火、虫鼠的侵蚀,更以水火的破坏性较大一古人为了防止重要的文书档案受到水火侵蚀,就用金属函装这些档案,并用石头来建造收藏室,称为“金匮石室”。

《汉书·高帝纪》记载了刘邦将与功臣的盟誓藏在金匮石室之中。这种传统到明清时期仍然存在,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如“皇史宬”就是这样的建筑。它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开始建造,两年后建成,全部建筑采用砖石结构,用以收藏《实录》《圣训》《永乐大典》(重抄本)。到了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时,又在室内新建了大石台,上面放着雕龙鎏金铜皮大木柜,用以收藏《实录》。

金匮石室主要用来收藏皇家文书档案,具有极强的私密性和封闭性。虽然后世也用来比喻古籍收藏之所,但古人收藏书籍一般还是木结构建筑。其实只要做好防火工作、用药物驱除虫鼠,一般收藏书籍也不一定需要金匮石室,况且普通人家也造不起真正的金匮石室。但碰到要把书籍藏到墙壁里的情况,肯定是情况特殊,这特殊的时候就是战乱或者禁书。隋朝时牛弘上书说,古今书籍遭遇五次厄运,除秦始皇焚书属于禁书外,其余四次都是由于战争使得书籍损失严重。

战乱或禁书之时,保护古籍不仅要保证其不受自然侵蚀,也要保证其不被人为破坏。那么具有私密性与封闭性极强的金匮石室可能就在先贤头脑中闪现出来。但一般读书人不可能建造金匮石室,所以用砖石或土筑造的墙壁就成了现成而廉价的“金匮石室”。

墙壁的特性

防护性。墙壁具有封闭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水火虫蚀等自然因素对古籍的破坏。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埋在同样具有封闭性的地下呢?仔细想想不難发现,地底的防护性实际是较差的,因为地下是一个活动着的环境,有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而墙壁内的环境相对简单。此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地下湿度大,对竹木、丝帛、纸张等都有侵蚀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西北干燥地区能出土大量保存较好的竹简、木牍的原因。

隐蔽性。为什么矗立在地上的墙壁会有隐蔽性呢?正如古人说的“大隐隐于市”,最常见的东西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除了强拆的施工队,哪有人会每家每户砸墙玩。这就是为什么孔家后代都不知道自家墙壁里还藏了先秦典籍,一定要等鲁恭王的来强拆了才发现,原来世间竟还有古文《尚书》。

标志性。保藏起来的书不是为了永久封存,等风头过去了是要再取出来的,那就需要标记来识别,不然再回来找的时候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了。墙壁矗立于地上,是家中最显眼的标记了,即使略有倒塌,也会形成一个突出的小土堆。若是藏于山中、地下,较长时间后草木一生长,原来的位置就很难识别出。

壁中书的延续

现代社会已经很少出现壁中藏书的情况了,但1966年到1976年,很多古籍、民国书籍因各种理由化为纸浆,在此期间,壁中藏书又回光返照,为现代书籍(古籍)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倪墨炎《访书奇遇》就记载了一位新文学刊物收藏家在这一时期保护书籍的故事。该沈姓先生说道:“红卫兵‘扫四旧前,我已有了准备。我买了墙纸,把两边壁橱糊住,每边再贴上毛主席不同时期照像八幅。红卫兵即使知道这两边是壁橱,他们也不敢撕毁'伟大领袖的像啊!”(徐雁:《现代版的“鲁壁藏书”传奇——“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读书人和藏书家的冒险秘藏》,《天一阁文丛》第10辑)。

作为图书馆人,希望大家看完电视节目后能真正翻开书读一读,如果还能想到图书馆和图书馆人对保存古籍所作的努力,并在生活中爱护书籍,那便更高兴了。

猜你喜欢

禁书竹木水火
浅析健康化设计理念之下的竹木家居设计之美
喷火鱼VS射水鱼,水火较量谁更强
水火人生
浙江九川竹木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全竹办公系列定制家具
故园
筷子
德国的印刷术与禁书展
水火相容
新世纪以来美国禁书排行榜透析
为什么雪夜要“闭门读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