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州学脉》: 亲切而自豪的触摸

2021-05-30郭华

藏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冀州义学衡水

郭华

冀州,华夏九州之首。

明朝天顺年间,冀州知州林承恩重修冀州文庙并勒石铭记,侍读学士钱溥为之撰写的碑文开宗明义:“冀为九州之首,实尧舜建都之地。”

与冀州悠久的历史并行的,是它悠久的学脉。

冀州自古重教崇文,学脉通达。如何把这一切梳理得更加清晰,让冀州学脉在今人眼中更有人脉,更容易相通,进而滋养今天衡水的文化教育事业,冀州的后人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件事。在冀州市(区)委、政府以及冀州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下,卢乃稳、常海成主编的《冀州学脉》一书,正式出版。

《冀州学脉》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古代”,下篇为“近现代”。但它并没有严格按照传统的历史分期来界定古代和近现代,而是以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为分界,上篇写的是清朝之前的大冀州,下篇写的是民国之后的冀县和后来的县级冀州市。有意思的是在上篇和下篇之外,还有一部分叫“篇外”:《诗书传家礼仪之州一家风》,用家风和学风相互辉映,使我们看到了冀州学风的渊源。

《冀州学脉》犹如一本历史文化的导游手册,触摸冀州引以为傲的教育发展历史。它采用编年体例,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的顺序,分期讲述。譬如西汉高后八年,改信都郡为信都国,领南宫、武邑、下博、禧、广川等17县。汉景帝中元年间,改信都国为广川国,仍领上述17县,治所仍在信都。作为生活在那一时期的广川人董仲舒,理所当然也是冀州人。因此,《冀州学脉》参照历代《冀州志》,在秦汉时期这一部分中,收入了董仲舒。

《冀州学脉》的另一点睛之笔,是把历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去记述。为此,每一部分的开始,都首先介绍当时的天下大势、地区局势、区划沿革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冀州通史为底色,使冀州的教育史更加光彩照人。

它详尽地记述了历代官府对于教育的重视。譬如金朝,从金天会六年开始,冀州即届于金国,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蓨、衡水、阜城7县。虽然金国在灭亡北宋的过程中,经过了血腥厮杀,但在金人攻下冀州仅仅两年之后,冀州节度使贾霆便开始“建学造士”。鉴于宋代州学在战乱中已成为废墟,他将州城北隅已无僧道的旧庙宇加以改建,作为州学新址。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时任冀州节度使的王鲁主持重建,冀州州学再次面貌一新。

它深情地记述了从官员到百姓捐资助教的热诚。节度使贾霆在州学建成之后,又捐出自己的俸祿30万钱,放贷生息,用于学校开支。节度使王鲁在重修冀州儒馆时,同样拿出自己的“俸资”充作经费。在他们的带动下,“同僚、属吏及士子居民,欣然乐为之助”,一代一代蔚然成风。其中最为令人感动的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新寨村人柳长远。他自幼家贫,上不起学,一字不识。因为自己目不识丁,被识文断字的伙计欺骗。悲愤之余,他到寺庙中许下誓愿:如果再有发财之日.定为家乡父老建立义学,让村里的穷孩子都能上学念书。由于为人和气,诚实守信,后来柳长远真的发了财。临终前,他把妻子、儿子、侄子叫到跟前,含泪嘱咐一定把义学办起来。在妻子的督促下,儿子和侄子在新寨村东头建起了义学,并购置学田50余亩,保证义学的日常费用。从此,新寨村没钱的穷人,孩子也能上学了。直至今天,当年为义学购置的学田仍被村民叫作“义学地”,光绪十六年众人所立“义学碑”至今仍矗立在村中。

它生动地记述了冀州学子刻苦读书的精神。冀州人孙敬“头悬梁”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刻苦读书的典范。而《冀州学脉》记述的金代路伯达读书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动。金代著名词人元好问在其《中州集·路冀州仲显》中写道:“仲显,字伯达,冀州人。家事寒微,其母有贤行,教伯达读书。”路伯达小的时候社会上崇尚赋学,有一本关于赋学的书,伯达很喜欢,但书很贵,“价数十金”。有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买了此书,都藏着自己读,不让别人看到。母亲累年节衣缩食买到书后,叮咛路伯达必须把书拿到学舍去,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在母亲良好的教育下,路伯达愈加勤奋学习,金正隆五年考中进士.累官至安武军节度使。如果说“头悬梁”是典型的刻苦读书,那么,路伯达母子的故事更闪耀着一种重教崇文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冀州学脉绵延不绝,代代辉煌。

《冀州学脉》单独列出“冀州佛学”,自成一脉。不仅以罕见的篇幅讲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始祖——道安大师的生平和贡献,而且记录了历代冀州高僧、包括少为人知的女高僧智贤,以可信的史料证实冀州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证实了冀州文化的丰富和包容。

创新不等于随心所欲。现在地方文化研究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捕风捉影,把某个历史名人、或者和名人有关的趣闻逸事硬写到自己家乡名下。《冀州学脉》在这一点上是严肃的,所有的故事读起来绝无牵强附会之感。司马光那首《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写于何处,过去并无明确记载,《冀州学脉》说是写于冀州。司马光的岳父张存乃宋代名臣,官至礼部尚书。张存祖籍深州,后迁入信都,告老还乡回到冀州并终老于冀州,司马光为其撰写了墓志铭。《冀州学脉》说张存在世时,司马光携妻回冀州探望岳父,写下了那首《西江月》。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地处黄河流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流经衡水)和九州腹地的衡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埋藏着深厚的文化矿藏。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一批人在挖掘和研究衡水的地方文化,常海成同志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中坚者之一。他取得的成果可圈可点,《冀州学脉》再次给了我们惊喜。

读罢书稿,掩卷回味,仿佛看到我们的先人从远古到近代或席地而坐,或沉思徘徊,或手不释卷,书声琅琅,或语重心长,和我们亲切对话。翻开书稿,则犹如轻轻触摸他们头上的发髻,轻轻触摸他们脚下的足迹,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创造的辉煌。我们更加自豪,我们更加自信。

(作者系中共衡水市委原副书记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冀州义学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冀州中意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冀州国昊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衡水专场(二)
On Humanisi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 Uncle Tom’s Cabin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清代山西义学经费来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