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提升策略探讨
2021-05-30张灵喜
张灵喜
【摘 要】本文基于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论述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提升策略:配置高素质的专业型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兼任心理学教师、合理建立和完善体育运动训练内容、加大对训练硬件设施的投资和利用、积极优化和创新体育运动训练方法、构建和实施有效的运动训练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运动训练 专业型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168-03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在有序加强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既要满足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需求,也要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体育运动训练,就是以改善体质、提升体能、增强运动技能为目的,由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系统安排,學生个体或集体组织开展的体育项目技战术训练和技能技巧训练。体育运动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消化体育理论、在持续锻炼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配合竞技中提高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并可合理转移或释放学习压力,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用很大。体育运动训练作为高职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贯穿教学始终。体育运动训练由理论知识专题讲解和运动项目专项训练两部分组成。如何吸引高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使其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在训练中增强体能,形成有助于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良好动能,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关注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高素质专业型教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办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实操技能培养上,并没有配置充足的高素质体育教师为学生授课,这是提升高职体育运动训练效果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师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指导和组织作用不可缺少,高职院校应注重引入和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体育教师,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职教队伍。
(二)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学教师。心理素质差以及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学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消极心理,很难在日常的训练中有较大的突破,这就需要有专职的心理学教师进行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的意志品质,使其积极参与到日常训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具备心理健康指导能力,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三)缺乏有效的训练内容
教师在训练中存在训练内容简单枯燥、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和选择训练内容、不能够很好地把控训练强度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无法提升训练效果。
(四)缺乏完善的专业训练设施
高职院校运动训练需要比较齐全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每个训练项目都要有相对应的场地、器材才能开展,如果设施设备不完善,运动训练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训练的最终效果。然而,职业教育往往侧重专业技能教学,忽视体育等公共课程,教学经费也大都用于专业课程建设。体育经费有限,导致专业性强的体育训练设备设施比较缺乏、老化的体育训练器材得不到及时的替换、体育器材数量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例如,如果两个班同时上篮球课,则需按3—4人一个篮球的标准配备,但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学校达不到这个标准。
(五)缺乏有效的训练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方法大都由体育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流程完成教学示范、学生模仿、重复训练、教师点评等工作,不重视在训练指导的方式方法上灵活调整或创新优化,导致学生容易在短时间内就丧失了对体育运动训练的兴趣,运动训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策略
(一)配置高素质的专业型体育教师
一是提高入职标准。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需求,面向社会或专业体育协会等机构发布教练员招聘启事,制订相应的考核选拔标准,适当提升对教练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抬高入职门槛,并要考虑到教练员的未来生活工作等实际需求,给予高素质教练员更加优渥的薪资待遇,让具有专业体育素质和高质量教学水平的教练员全身心投入高职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工作中。
二是强化培训,完善竞争机制。高职院校可阶段性对在校体育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以继续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考核和评价,设置一定的比例与薪资绩效挂钩,推行竞争与淘汰机制,向教师适度传递教育压力,并找准教师在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中的不足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引导体育教师补齐短板、弥补不足,最终激励高职体育教师整体实现提升。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一是培育学生体育精神。体育运动训练需要学生对关键性的体育动作反复操练,因此要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即要具备坚韧的毅力、持久的耐力、昂扬的斗志、刻苦的品质,这些体育精神或品质需要教师在长期指导学生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传输。教师要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亲身示范,既要纠正技术动作,又要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协作奋进、乐观坚韧、阳光积极等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能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为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提升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
二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和训练,帮助学生领会和贯彻体育精神,使学生在训练教学中保持心理状态稳定,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尽快保护自己并调整运动协调性,以维持训练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获得更理想的运动效果。
三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把赏识教育带入训练中,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鼓励完成训练,增进彼此的信任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高职学生能够吃透体育精神、保持冷静心理、充满自信,就会端正运动训练的态度,对提升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大有裨益。
(三)合理设计和完善体育运动训练内容
一是明确课程目标。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运动训练时,应广泛接收各方面的教学反馈,在积极的反思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为建立和完善不同班级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二是因材施教。教师先要讲解体育和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作用,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观念。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梳理个体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优势与弱势,力求在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巩固优势、改进弱势。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丰富运动训练项目。教师应灵活按照院校现有资源开展运动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师资、场地、器械、辅具等资源的使用率。例如,体育教师团队中善于教学跳跃运动项目的教师较多时,可考虑多开展一些跳远、跳高、跨栏等有跳跃运动的体育项目;又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室外体育场或室内运动场馆的建筑面积较大,则可考虑组织学生开展跑步为主的田径项目训练。此外,对有特定学生需求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增加富有本土特色的运动训练项目,如在广西高职院校體育训练中可引入广西少数民族中富有特色的龙舟、抢花炮、毽球、顶竹杠、珍珠球、三人板鞋、武术、陀螺、高脚竞速、投绣球等民族体育项目作为特色化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资源和丰富项目时,要以达到或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效果为最终目的。
(四)加大对训练设备设施的投资
体育器械设施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保障,有了组合齐全、功能完善的设施,以及在使用中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学生受伤的保障措施,才能提升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高职院校要在教学设施方面增大预算,确保体育器械设施完善,及时购置或替换校内的破损体育器械器材,保障器材多样化、无安全威胁。高职院校内的室外运动场,例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或室内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地作为基础性的体育教育公共设施,教师要关注到这些场地的变化,衡量是否与所要开展的体育运动训练的要求相适应,对需要更换的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统计并及时申请资金扶持,确保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开展。
(五)积极优化和创新体育运动训练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尝试各种训练方法,可以在保持传统的较为安全和规范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一是秉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开展竞技性体育训练。尽最大可能地照顾和关怀到每一名学生,除了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来推荐运动训练项目,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开展竞技性体育运动训练,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真实体育竞赛中才会存在的紧张感和对成功胜利的渴望感,在训练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促使学生在紧张比拼过程中更好地激发潜能,以培养不同个体的应变能力与体育素养。
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式。例如,可在网络中下载更为规范的体育项目运动训练视频,在播放中遇关键性动作技术要点时暂停,给予学生更多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利用多媒体中的PPT或Flash动画等设计和制作运动训练的课件,特别标识训练中的动作技巧,重复提醒其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可以直观生动地加深训练印象;运用手机的录像功能给学生录像,反复观看学生展示的动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等等。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的新颖训练指导方法,提升高职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效果。
(六)构建和实施有效的运动训练评价机制
体育运动训练的开展应是循序渐进的,前一阶段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应作为下一阶段的指导与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对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和结果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有效的运动训练评价机制,要围绕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补充和完善。评价过程必须关注到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复杂因素,无论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运动训练效果都可能受教练员水平的高低、训练重难点设置的得当性、学生参与训练的态度、训练程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若仅凭借体育教师在观察后就作出主观评价,是不可取的。本文认为对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可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完成。首先,要做好评价集合与因素集合的假设。如假定运动训练最后的效果会出现“好”“较好”“中等”“较差”“差”五类等级,用A表示“好”、B表示“较好”、C表示“中等”、D表示“较差”、E表示“差”,则评价集的集合形式为:V={A,B,C,D,E}。若假定运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师示范、指导训练、训练方法、训练强度、心理素质等,用S表示“教师示范”、Z表示“指导训练”、F表示“训练方法”、Q表示“训练强度”、X表示“心理素质”,则因素集的集合形式为:U={S,Z,F,Q,X}。具体形式如表1所示。
第一步,院校邀请具有丰富运动训练指导经验的专家和部分学生代表,共同为某一位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点评,针对因素集合的各因素分别评价评价集合中的等级,然后收集和统计评价结果。第二步,将每一因素的评价结果用模糊集表示,并构成单因素评价矩阵。第三步,将认为出现在因素集合中的各因素对运动训练结果影响最大的人数占比称为权数,使用统计法来确定权数,形成新的模糊集。第四步,将两个步骤中的模糊集相乘后得到表征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模糊集。这一集合诸如B={0.38,0.26,0.17,0.09,0.1}的形式,说明对某一位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而言,有38%的学生认为其体育运动训练指导效果好,有26%的学生认为其体育运动训练指导效果较好,有10%的学生认为其体育运动训练指导效果差。通过对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能让教师更加明确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进而为后期的运动训练效果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
体育运动训练既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体育运动训练不能脱离科学管理,要合理规划、统筹管理,配置高素质的专业型体育教师,帮助学生领会和践行体育运动精神,合理建立和完善体育运动训练内容,加大对运动训练硬件设施的投资和利用,积极优化和创新体育运动训练方法,有效构建和实施运动训练效果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达到体育运动训练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彦博.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效果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财富,2020(10).
[2]刘伟娜.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J].教育,2016(2).
[3]成文龙.高职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提升策略研究[J].汽车世界,2019(5).
[4]李秀霞.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英文),2019(2).
[5]陈锦锐,农琳.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思考[J].广西教育,2016(6).
[6]陈清.职业素养培育视阈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6(4).
[7]倪振华,龚慧敏.浅谈如何提升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8(23).
[8]李青霞.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体育风尚,2020(4).
【作者简介】张灵喜(1983— ),女,水族,广西都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美操教学。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