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021-05-30陈娟华甘慧露曾贞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评价体系教学实践

陈娟华 甘慧露 曾贞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学前教育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介绍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经验:建立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打造课程思政专业师资队伍,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抓手,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学 教学实践 融合创新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153-03

立德树人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樹人任务的战略性举措。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教师、课程、教学几大关键环节,实施全域思政,形成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协同效应,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开阔思路、努力探索新方法,积极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教学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应是教育类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遵循的宗旨。要针对高职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因素,发挥教学全过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学前教育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社会意义和专业意义。从社会意义角度来说,“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与理论形成、熟知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对准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养成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准幼儿教师价值观的形成,将反映在未来的婴幼儿教育的师幼互动场景中,从而影响婴幼儿的价值观塑造,影响多个家庭的教育价值取向。因而可以说“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过程中挖掘德育因素对培养有爱国情怀、高尚情操、奋斗精神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从专业意义角度说,“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其科学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养成将影响到学生在实习和就业后教育实践过程中价值观的确立,对学前教育学专业其他课程如“学前卫生与保育”“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政教育具有一定影响,从而关系着整个学前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对“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专业意义。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探索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作为基础理论课的“学前教育学”已突破原有的理论讲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学前教育学”从课程目标改革、课程思政元素与载体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课程评价等维度展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明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高职“学前教育学”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课程目标中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贯穿整门课程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能运用理论分析社会中的教育现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情感态度目标的确立,细化到课程的每一个章节。

课程思政理念下“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以养成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重点,注重理论的价值引领,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的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开放、合作、创新意识,激发对学前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章节中,可着重介绍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的爱国事迹,突出典型树德,激发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章节中,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中心,培育学生法治观念和科学教师观,培养学生批判、创新、自主学习能力和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渗透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在育人过程中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单靠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难实现专业教育的思政功能。为了有效发挥专业课的思政作用,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每一章节进行思政设计,明确1~2个有针对性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深入挖掘各章节思政元素,有效扩大课程的价值观内涵,使课程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更加饱满,力争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掌握学前教育理论、规律与应用技能,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抓手,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利用智慧职教等线上学习平台,将生动和丰富的案例、图片、视频等素材分享给学生,丰富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学习资源。同时采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在内心产生共鸣。

例如,在“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教学中融入“合作、应变”的思政元素,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政目标。首先,通过智慧职教发布课前任务,要求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幼儿园入园环节的图片或视频,总结入园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将总结的问题上传至学习平台任务区。其次,在课中环节,采取“发布任务情景—分组角色扮演—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学生实操”的设计环节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第一步,结合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发布任务情景:“早晨入园高峰时段,家长们纷纷送孩子入园,你接孩子入园忙得不可开交,而豆豆的妈妈拉着你不停地讲豆豆在家的情况,旁边还有很多孩子等着你,此时你会怎么办?”第二步,请学生根据任务情景分成角色表演组和观察组。角色表演组分角色进行表演,以考察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观察组观察后进行集中讨论:“教师处理该过程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有什么途径和方法?”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表演和讨论结果,总结幼儿教师在接待孩子入园环节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拓展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第四步,学生实操。要求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运用课堂所学,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将幼儿园的场景带入课堂,使学生真切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复杂性,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掘教学方法的思政功能,实现过程育人。

(四)以教学评价为引领,巩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学前教育学”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采取以课堂出勤和互动表现为依据的形成性评价、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实质仍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且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因而需要思考更加符合课程思政的评价方法,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调节功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为辅、多种形式评价的激励功能,侧重学生价值养成的考核。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学生的人生目标关联起来,如在课程导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问:“你为什么选择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在讲授“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时可以提问:“你认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优秀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中你自身还欠缺哪些?”在讲授“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章节时可以让学生给自己设计专业成长规划:从一名新教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以问题导向将课堂部分评价任务放权到学生个体手中,使学生通过问题思考,提升自我认识,做到自我完善。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规则的认识融为一体,激发学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经验

课程思政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課程思政建设空间。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从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课堂创新等多层面多角度发力,真正使专业课程成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一段渠”“一亩田”。

(一)建立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高职院校应注重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以顶层设计引导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如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意见,明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线路图;完善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梳理各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因素和承载的思政功能;通过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性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类竞赛等活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发挥典型示范引领的作用。只有在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专业课教师才能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蓝图,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订、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

(二)打造课程思政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应发挥思政教师的理论领航与辐射作用,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互动,为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指导,打造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师育人共同体。高职院校可通过结对共建的形式,聘请同行专家贡献良策,引导专业课教师与行企专家、模范人物进行学习交流,引导专业教师从知识型向素养型转变,提升育人水平。同时举行课程思政示范课研讨会,实现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同行专家的优势互补。建设由校内党政领导、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校外各(下转第163页)(上接第154页)领域的专家名师组成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形成多管齐下、多向联动的联通局面。在专业课程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等环节中挖掘思政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三)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融合创新

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形成合力育人格局,除共享学生思想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建设资源外,更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等隐性价值。如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所任教科目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操作练习等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悟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道德准则,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理想信念。线上教学模式、内容与资源日益完善,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教学与研究活动,让学生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学生情感培养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层面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明确工作目标和建设标准,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定期收集和梳理学生、教师、督导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各个环节的反馈信息,开展阶段性检查和评估,从而持续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诊断和改进工作。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效果作为教学质量督导、课程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合作意识、社会责任等素养的教学改革创新与专业课教师的晋职晋级挂钩,通过绩效指标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主动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丹.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2]曾贞.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践行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4).

[3]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

[4]王轩,宁金成.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0(8).

注:2018年广西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GXGZJG2018B088)

【作者简介】陈娟华(1987— ),女,汉族,湖南醴陵人,教育学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质量办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甘慧露(1986— ),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数据管理、高职教育管理;曾 贞(1974— ),女,侗族,广西柳州人,教育管理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质量办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课程与教学、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评价体系教学实践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