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导学案打造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5-30莫维连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导学案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下册《共圆中国梦》一课为例,论述利用导学案打造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出因“课”制宜,灵活选择发放导学案的时间;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导学功能;在导学案中分层设计内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具有相匹配的学习目标等具体策略。

【关键词】导学案 道德与法治 高效课堂 共圆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30-02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合作学习的载体,能显著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导学案应当具有指导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从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制订学习目标、如何寻找解题思路、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着手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在自己“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获得知识。同时,优秀的导学案应当充分体现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杜绝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从理论中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一课为例,阐述通过精心设计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的做法,具体如下。

一、因“课”制宜,灵活发放导学案

通常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导学案是当堂发放,但若某些课程内容较多或有条件做课前准备时,教师可以灵活安排,因“课”制宜,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行自主预习,有足够的时间将预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尤其是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在授课前悉知,便于其进行二次备课,在授课时重点关注该问题。

例如,在教学《共圆中国梦》一课时,笔者结合课文中“运用你的经验”内容,在课前发放了一份导学案,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一项采访任务:走访一下身边的人,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梦想,并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交流。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父母、亲友、邻居,或者互相采访,了解到各行各业不同人的梦想。在课程导入环节,笔者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采访成果,然后讲述“稻之父”袁隆平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希望水稻亩产1000公斤,最后提問:“如今,袁老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的梦想已经实现了,请问他的梦想是如何实现的?再回忆一下之前的采访,你认为实现个人的梦想需要哪些条件?”由于有课前采访作为铺垫,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比较深入,他们认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经过多年不断研究奋斗获得的,而无论是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人,都只有实干才能出成效、真正实现梦想。这一答案自然地引出新课主题,并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认知基础。

一份高效的导学案应当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以便帮助学生明确“本堂课程我要学习什么内容、我应当使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些内容以及我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些内容”。其中学习目标即“我要学习什么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在导学案中有层次地、由低到高地设计目标,尽量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并设计可操作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发放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之所以改变当堂发放导学案的常规做法,是因为对初中生而言,本课“中国梦”以及“如何实现中国梦”的知识目标是一个相对宽泛而抽象的概念,所以在课前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更熟悉、也更容易理解的生活入手,展开自主调查,以自己的方式建立起对该概念的初步印象,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探究本课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引导合作,发挥导学功能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授课模式。与此同时,为学生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有利于教师观察合作学习时学生的状态与表现,便于下一步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进入《共圆中国梦》新课讲授的环节后,笔者针对“知道实现中国梦的途径”这一知识目标,设计了目标导学,并根据导学案的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首先,依据“探究与分享”中的内容,要求学生分别探讨新时代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根据“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将学生分为几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据小组主题提出了相应的事实依据。如“富强中国”组提到青藏铁路的建设、动车在全国范围的普及、三峡工程的建成、奥运会的成功申办等;“美丽中国”组提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绿色中国理念的践行、新农村建设等。接着,笔者结合学生的分享,将这些成就归结为实现“中国梦”的举措,回归教学主题。教学进行到这一步,笔者自然地指出中国梦的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一定能实现”的梦,并让学生讨论怎样理解“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课文内容,分别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精神面貌、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提出意见。最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做了适当的补充,并总结课文要点,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学习逐渐形成独特见解。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机会自主探究所学知识点,或者就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有利于教师准确地发现学生在理解上的不足,进而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打造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三、设计分层,导学难度匹配学生水平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不同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难度,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就设计导学案而言,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课本知识的教授,主要从教材中选择学习的切入点,再适当延伸至课外一些常见的论题,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而对基础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拓展延伸内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开阔眼界、提高知识储备量。总体而言,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提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

针对《共圆中国梦》一课中“自信的中国人”内容,笔者重点抓住“自信”这一特征设计导学案。考虑到学生认知和理解层次的不同,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结合“探究与分享”分别设置了两个主线任务。其一,阅读“探究与分享”中关于中国企业家、文学家和港口维修工的描述,然后讨论:“在他们身上,你是否感受到中国人的自信?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自信?”这一问题对分析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字面描述的内容,回答出“因为中国企业家要做世界的行业标准,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提高了中国文学水平,港口修理工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和国家专利,这些成绩是他们能力的证明,是他们自信的来源”即可。其二,笔者提出进一步的问题:“这些成绩对个人和国家分别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将这些具体的事例上升到更抽象的个人与国家、个体与民族关系的层面中,对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通过这些劳动者的表述,自主总结出“他們的自信来自对国家发展、国力增强的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来自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展示中国风貌的使命感”“来自自强不息、坚持创新发展、创造中国奇迹的责任担当”等隐含深层含义的答案。同时,这些含义丰富的答案,有利于启发较低层次学生找到更多的思路,从而想得更多、想得更广、想得更深,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分层设计的优势在于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收获自己能力所及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在本课的导学设计中,分层设问遵循了初中生思维方式逐渐从形象转向抽象的特点,并且正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开始出现差距这一现状,允许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沿用形象思维方式继续思考问题,夯实他们的学习基础。而设置更细化的分层问题,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低水平学生转变思维,扎扎实实地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层设计给了他们更多的挑战,使他们在尚有余力的情况下进一步拓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共圆中国梦》一课现实性较强,与学生自身联系最为密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注意灵活安排导学案的发放时机,强调小组合作方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计导学问题,使之既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又符合高效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作者简介】莫维连(1973—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兴业县高峰镇第一初级中学,主要从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生德育两方面的研究。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导学案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