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探析
2021-05-30黄雨燕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策略:在法治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时代性、传承性、专业性及稳定性;在法治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大力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在法治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建立兼顾各方主体利益的法治规章制度;在法治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丰富学校、教师、学生各方的法治行为活动;在法治网络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挖掘和宣传法治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治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096-03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现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如何推进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明确法治文化建设方向,有利于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五维度”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出发建设高职法治文化,可以使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有效。
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保障作用,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在内容上应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建设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此同时,在法治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上还应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利用新的方式和方法传播法治文化,提升法治文化宣传的实效性,让法治文化能够在高职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
(二)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立校之本。好的法治必然蕴含好的道德文化。所以高职院校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以这一根本任务为指针,把社会主义先进道德融入其中,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新人。在法治文化内容的选取及传播途径上,应选取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法治文化内容与方式,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三)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奔赴社会各行各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提升学生在本专业、本领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能力,有利于其在职业生涯中健康发展。在文化育人中,如何避免学生在法治文化与专业文化学习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建设法治文化过程中,把法治文化与专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的同时也能提高其在本专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充分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高职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21年3月利用“问卷星”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57个专业43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据数据分析,高职院校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在法治文化环境建设方面表现为法治文化场地和设施少。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8%的学生认为能从学校环境中接触到法治文化元素。二是在法治文化主题方面,表现为主题碎片化、缺乏专业特色。数据显示20.6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法治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太散、不够全面。97.1%的学生认为对法治文化内容的了解是来自思政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鲜少涉及本专业的法律法规。三是在法治文化传播方面,表现为宣传方式较为传统。数据显示51.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方式不够丰富。
(二)问题分析
1.思想上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及目的,决定了其具有专业性强、注重实践等特点。大部分高职院校会把人力、物力较多地运用在专业课程建设上,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法治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文件制订,忽视具体措施落实。如在相关的法治文化建设文件中,方案很详细,计划很充分,但很多计划并未见落地。二是法治文化建设未能够主动、持续地推进,往往是“上级推一推,下级动一动”。在调查中发现,尚有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做到每年依据新形势制订新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方案。三是部分高职院校未将法治文化建设列入年度专项经费预算计划,未从决策层面确保法治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工作。
2.责任制度不够明确细化
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建设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常规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贯彻落实。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进度缓慢、效率低下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校在落实责任方面的制度不够明确细化,导致法治文化建设的许多措施无法有效落地。表现在: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并未设置专门的法治文化建设办公室,大部分学习只是依据上级文件要求设置与法治文化建设相关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办公室。二是设置的相关办公室,多是挂靠在学校某个行政部门,采取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做法。这就导致法治文化建设常处于被忽略的位置。三是学校各系安排的法治工作人员多是由辅导员担任,并非专职的法律或法学专业人才,在法治文化建设上不能作出及时有效的指导。
3.工作思路不够开阔
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同时当它与某一领域结合起来时又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开阔思路又要聚焦自身办学特色传承及创新具有专业特色的法治文化。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思路不够开阔,导致法治文化建设成效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高职院校把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各部门的管理制度上,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工程,这就大大缩小了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及范围,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二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并未能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没有把法治文化与专业文化相结合,没有形成独有的、充分凸显专业特色的法治文化。
三、加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在法治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坚持时代性、传承性、专业性及稳定性
高职院校法治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与法治相关的精神财富的过程,要体现时代性、传承性及专业性和稳定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高职院校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准确地宣传及弘扬习近平法治思想,构建具有时代性的法治精神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今时代中国的最新法治精神。二是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具有传承性及专业性的法治精神文化。中国法治文化是对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高职院校在传播法治精神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精神,并选取一些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法律文化精神。如涉农类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或农业名人故事,挖掘当中蕴含的法律文化精神,如:神农尝百草传说中体现的为了他人而不惜以身试毒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不畏艰苦,潜心农业一线数十载的务实、为民的爱国精神等。三是高职院校还应构建具有稳定性的法治精神文化。校风、校训最能反映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价值取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为此,把法治精神文化融入其中能确保其贯彻的稳定性,更能引起学校师生的重视与共鸣。
(二)在法治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大力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法治物质文化通常指与法治相关的一切物质形态,在高职院校中主要包括校园基础设施、校园景观等。高职院校法治物质文化建设是针对学校发展和师生教育学习的需求,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充分体现法治文化的时代性和价值性。高职院校在进行法治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校园固有的基础设施方面,如校舍、教室、食堂、操场、升旗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适当融入法治文化元素;二是在校園的特色教学基础设施方面,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建立校内法治文化教育体验室;三是在校园景观方面,打造法治文化宣传长廊、法治文化宣传楼亭、法治文化宣传小站等特色法治文化微景观;四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法治资源,与法院、监狱、公安部门、社区或街道办等建立联系,共同打造法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三)在法治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建立兼顾各方主体利益的法治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法治制度文化是蕴含在学校为维持本校师生教学、学习、生活的有序运转而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制度、规范中的文化。法治制度文化建设是以具体的制度、政策、规范为载体,法治文化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学校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教师三方的切身利益,法治制度文化建设直接与这三者利益相关。在法治制度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从学校、学生、教师三方利益出发,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学校方面,学校制订管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学校实现有序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在管理时要给师生营造一个公平、安全、仁爱的大环境。所以,在管理制度中要体现公平、民主、礼法兼施等法治文化元素。二是在学生方面,学生作为学校的第一主体,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使学生权益得到充分的维护和尊重。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要体现以生为本、爱国、诚信、守法等法治文化元素。三是在教师方面,教师是确保学校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最重要主体。学校在管理制度中既要对教师进行依法依规的严格管理,同时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在管理制度中要体现有法必依、人文关怀等法治文化元素。
(四)在法治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丰富学校、教师、学生各方的法治行为活动
高职院校法治行为文化建设是在学校组织管理对院校师生实施法治教育学习中,学校举办相关法治行为活动的过程。由于法治行为文化建设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参与,学校又是教师和学生的组织领导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统揽全局,起到顶层设计的作用。一是在学校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对不同专业的课程严格把关,确保每个专业都要渗透相应学科的法律规范学习内容。二是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通过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要求,督促教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法治文化知识。同时在教师个人职业生涯成长规划方面,学校还应为教师个人提升法治文化水平建立相关制度,如定期的学法用法考试制度、法治文化培训制度等。三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法治文化资源,组织学生举办各种法治文化实践活动。如通过学校团委、相关的法律社团或协会举办法律辩论、模拟法庭等各种法治文化趣味活动。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乡村振兴战略工程或重大法律实施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下基层活动。
(五)在法治网络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挖掘和宣传法治文化
高职院校法治网络文化建设是指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并宣传法治文化,进而使学生深入了解法治文化的过程。当前正是融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期,年轻人处于“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年代,法治文化依靠网络渠道进行建设势在必行。在法治网络文化建设工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综合利用网络资源与平台,如以“报、网、端、微、屏”为载体传播法治文化。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本着“内容为王”的原则宣传法治文化。二是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挖掘法治文化资源。如学校可以建立本校的法治文化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在公众号中参加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故事分享等活动。还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拍摄制作法治文化微视频或微动漫,建立学校的法治文化精品库。三是密切监管校内师生在网络中有关法治文化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21-04-05)[2021-07-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1-04/05/c_1127295498.htm.
[2]赵竟丽.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9.
注: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KY1050)
【作者简介】黄雨燕(1988—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