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类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1-05-30陈建红
【摘 要】本文阐述农业类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探索农业类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路径: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机制,加强优化配置资助育人资源,注重提升受助学生的能力素质等。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 精准资助 优化配置 能力素养 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093-03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完善精准资助育人。精准资助要切实做到三方面精准,即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奖助学金发放精准。资助育人要抓住“一个核心、两项能力、三项教育”,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励志、诚信、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实现成长成才。高校的资助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资助工作与农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构建科学、高效的资助育人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
(一)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坚守“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资助工作的底线,认真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资助育人工作要素,不断研究探索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规律、途径和方法,形成自己的资助育人特色。
1.实施精准化的认定机制
学校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桂教规范〔2019〕1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并通过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比对,精准认定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通过班主任、辅导员摸底学生家庭情况,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建立资助育人激励机制
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国家奖助学金评审细则,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完善相关奖助学金制度。设立涉农助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考级考证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竞赛获奖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方案等,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3.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要求深化资助育人工作,学校开设“润那春苗成长学堂”,组建教师、学生两支资助宣传队伍,围绕资助政策、优秀学生成长事迹进行宣传,制订“润那修德计划”“润那修学计划”“润那修能计划”“润那修心计划”。结合勤工助学与劳动教育,构建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实现“春苗”茁壮成长的目标,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提高资助育人质量。
(二)打造资助育人成长平台
1.打造“一個核心”育人平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资助育人的核心工作。学校以孝信善礼、勤实精新为校风,从个人行为层面诠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校园校风校训文化浮雕墙、以诚信为主题命名的道路、农耕文化墙、文化石、德育橱窗,把校园文化浸润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校园文化景观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校园文化课程思政育人。利用八桂田园实训基地、校园风光传承农耕文明,开设农耕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体验农作物播种、浇水、施肥等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识别农作物、果树种类、中草药种类,识别作物病虫害类别;辨认农具,感受古人的智慧;观摩体验农业机械化操作,体验现代育苗技术、树木修剪等劳动。让学生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活动全过程,在劳动中磨炼意志,传承农耕文明,教育引导农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延续农耕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学校践行诚信致远的育人理念。开展诚信教育讲座,举办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诚信主题的诗书画比赛,带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自觉养成诚信意识。学校践行感恩致远的育人理念,利用暑假“三下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送资助政策下乡;进入经济困难户家中宣传资助政策,践行敬业致远的育人理念。聘请科技特派员、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队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授课,传递敬业理念。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农业技术助力脱贫行动”计划,组织受助学生到食用菌、蚕桑、猪和鸡养殖管护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2.打造“两项能力”育人平台
学校践行创新致远的育人理念,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受助学生聘请导师,指导他们苦练技能,练就本领,为乡村振兴服务。聘请创业讲师传授创业经验,分享创业成功的喜悦,营造创业环境。组织受助学生观摩大学生创业基地及乡村产业扶贫基地、农业基地,深入校企合作单位了解运营情况。学校指导受助学生搜集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有关的创业项目,鼓励他们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了解乡村创业就业的广阔前景。组织受助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报创新课题,开展受助学生成长需求调查,制定帮扶措施,开展创新创业特训、科研素养培训等,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分层、分类施策,提高育人实效。
3.打造“三项教育”育人平台
学校注重加强诚信、感恩、责任感教育等“三项教育”。将诚信、感恩、责任感教育列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推动诚信、感恩文化建设。组织教师编写的教材《大学生诚信与感恩教育》已在全校范围使用,覆盖人数达1.3万多人。“孝信善礼,勤实精新”校风教育已列为入学教育范畴,形成常态化教育。积极打造诚信、感恩、励志教育的微媒体环境,开通微信平台、通过学校团委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各系部宣传平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养优良品德。开展“责任感”“志愿精神”“公益劳动的价值”教育培训,将志愿、公益服务与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相融合,搭建志愿、公益服务平台,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让学生增强奉献也是责任的体验,促进受助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新农村调研与建设,体验乡村振兴事业的伟大;激励广大青年投身建设壮美广西,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创建“润那榜样人物讲堂”育人品牌。学校制作资助育人宣传片及宣传册、资助育人微信推文,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培训内容。通过创建“润那榜样人物讲堂”,宣讲“诚实守信、自立自强”感人事迹,在校园内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氛围。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家校联动育人,通过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走访慰问传达学校的关爱,进一步核实困难认定结果。选聘受助优秀学生,对国家、学校资助政策及育人成果进行广泛宣传,让资助宣传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取得的成效
学校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结果分别为91.05%、98.03%、99.06%,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逐年上升。
(一)受助學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为深化“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工作理念,2018年以来,学校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开展“感恩祖国、助学筑梦、励志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广西高校“资助活动月”主题征文比赛,学校每年都获得较好的名次,且获奖等级不断提升,2019年和2020年均获一等奖。以“讲奋斗故事,树励志典型”为核心,选拔优秀励志青年为载体,学校拍摄的《润那稻花别样香》获广西高校“助学、铸诚、筑梦”主题微视频比赛三等奖;学校拍摄的《不忘初心》《苔花也学牡丹开》分别获广西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一、二等奖;学校参加自治区“诚信在我身边”主题电子板报比赛获优秀电子板报作品奖;参加自治区资助育人项目和工作典型案例评选获自治区高校资助育人特色项目;组织受助学生参加自治区高校“励志·诚信·守法”资助政策暨金融征信知识网络竞赛,有13名学生获奖。
(二)受助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2018年至2020年,受助学生获得学校奖学金的比例由原来的22.11%提高到29.77%,受助学生获得学校评优评先的荣誉称号比例提高了4.82%。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获奖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受助学生创新创业获奖人数逐年成倍增长。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团队申报的“纯生态包装罗汉果茶生产”荣获2019年自治区教育厅“筑梦助飞”贫困大学生创业支持大赛三等奖;受助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得佳绩,获奖人次占获奖学生总人次的三分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团队2次代表学校参加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挑战技能王》节目,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受助学生团队公益服务得到肯定
2018年至2019年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团队获2019年广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自治区优秀团队称号。他们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全校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学校、社区的志愿服务,每学期人均公益时数超10小时/人。
三、农业类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优化的路径
党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资助工作要全面落实精准资助,深入推进资助育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牢固树立新的资助育人理念,推陈出新,破除难点。开展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实现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机制
广西高校虽然均使用了广西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度,但是两个系统的数据只是容纳了特别困难学生的有效信息,无法获取比较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信息。在进行困难认定时,难以把握困难程度,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会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学校应着手建立资助数据共享平台,研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测评体系,结合资助大数据分析,评议小组的意见,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家庭经济信息的摸底情况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认定,精准识别。
(二)加强优化配置资助育人资源
随着国家、学校、社会对教育资助力度的加大,学生资助逐步向发展型资助拓展,学校要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协同性,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加强部门联动,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重组校内教师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资助帮扶队伍,优中选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聘教师。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授课,通过思想引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素养育人、能力帮扶等进行精准施策,提高育人实效,不断完善精准资助育人工作。
(三)注重提升受助学生的能力素质
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中央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为了提升资助育人质量,学生资助工作应继续承秉“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重点是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学生成长需求管理,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需求调研力度,科学设计管理成长需求培训课程,深化培训内容。选聘、配备能力成长授课教师,实现能力培训常态化。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新载体,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勇于奋斗的观念。学校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建更多的发展平台,不断探索资助育人的新路径,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朱建平等.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模式和实施路径探索:基于专业实训、创业实践“双融合”平台建设[J].教师,2021(8).
[3]姚静仪,张越.家庭经济情况普查形式对资助精准化认定有效性的影响:以北京大学Z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0(3).
[4]梁江,玄凌.新形势下农林院校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路径探究[J].商业经济,2021(6).
注: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效果调查与对策研究”(2019ZJY139)
【作者简介】陈建红(1974— ),女,广西兴安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果树生理。
(责编 黄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