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体系融合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中的实践应用

2021-05-30黎群刘江华刘建立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教育

黎群 刘江华 刘建立

【摘 要】本文论述课程育人与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资助育人与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课程育人与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实践应用中的有机融合,认为应以“十大育人”体系中体系之间相互融合为基础,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培优,全面构建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关键词】三全育人 提质培优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048-03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坚持“立德树人”、构建职教“三全育人”新格局。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以“十大育人”体系之间相互融合为基础,以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培优统筹实践为目标,全面构建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提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响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号召。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的角度结合课程育人、资助育人工作探究“三全育人”工作在高职教育提质培优中的实践应用。

一、课程育人与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实践应用中有机融合

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体系中的首要体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育人与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有机融合,围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考核管理体系,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育德”的主体作用,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實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一)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培育“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研究思政元素的融入载体、融入路径、融入模式,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方法、模式、机制、规律等进行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引导不同类别课程组织教学活动,举行课程思政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优秀课例、教学示范课、全院公开课,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深化思政课“四化”“六创优”教学改革,全面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

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继续开展思政课“四化”(教师团队结构化、授课内容融合化、教学环节模块化、教学实践体验化)教学改革,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专题化、以职业素养为驱动的实践教学任务化、以“三全育人”为引领的考核评价多元化和以网络为平台的思政教育日常化。以打造思政“金课”为目标,深入推进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六创优”,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实施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培育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制订学校课程育人指导意见,规范管理和教育方式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确保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标准、教材教案、课堂讲授、学生考核等人才培养各环节,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文化课程“三位一体”的具有交通特色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国公民”“新丝绸之路”“交通强国”等课程。依托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活页式教材,打造思政课与专业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培育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四) 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考核管理体系,建设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团队

修订完善教材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思政示范课程评选制度,完善考核管理体系,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以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为抓手,制订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考核运行管理制度,结合信息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平台,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制订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考核体系,凸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育德”的主体作用,为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创造先决条件。

二、资助育人与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实践应用中有机融合

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健全“精准高效”资助工作保障体系,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打造“五育一体”资助育人文化平台及“创星育品”二级资助工作站活动品牌,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形成“学习生活有保障、感恩成才有体现”的资助育人与组织育人体系有机融合的格局。

(一)健全“精准高效”资助工作保障体系,发挥组织牵头影响力

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系统修订和完善奖学金评定制度、大学生义务工作管理制度、勤工助学管理制度。由系部二级工作站牵头,发挥组织影响力,制订具体工作计划,辅导员执行,资助委员配合,健全“学院资助中心—系部二级工作站—辅导员—资助委员”四级工作机制。建设智慧资助工作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档案动态管理。

(二)打造“五育一体”资助育人文化平台

围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打造“五育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文化平台。资助建设文化长廊,展示励志典型、宣传资助政策,营造资助育人氛围;开设文化讲坛,举办交通励志大讲堂、交通文化主题报告会,强化感恩意识和理想信念;举办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月,开展励志感恩主题讲座、演讲和征文比赛,强化感恩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五育并举,培养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交通人”。

(三)打造“创星育品”二级资助工作站活动品牌

全面推进二级资助工作站品牌化建设,打造“一站一星一精品”资助育人活动品牌,实现二级资助工作站有团队、有载体、有特色。紧扣交通行业特色,打造二级资助工作站特色 “星文化”,开展“励志模范之星”“专业技能之星”等评选活动,树立励志典型模范;打造二级资助工作站资助育人“精品项目”,推进“五航工程”“烙印工程”“向日葵工程”等项目建设,凸显资助育人品牌成效及榜样引领作用。

三、课程育人与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实践应用中有机融合

从课程教学角度,践行课程育人(实施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培育学科育人示范课程)、资助育人(打造“创星育品”二级资助工作站活动品牌)工作。

(一)课程教学践行课程育人之实施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培育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按照学校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利用广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各理事单位的优势资源,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源于真实案例的相关教材、课程考核方式,同时结合广西“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形势和中国基建技术的先进性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立足广西、面向国内、辐射东盟的思政、专业、文化课程体系。

依托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利用校内天然地形,将校园景观建设内容转化为交通行业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依山就势建设全国实训内容最丰富的校内实训工场、车间、仿真驾驶基地(地铁、船舶、无人驾驶汽车)、仓储物流站、校内植物林及种植基地,编写课程思政教学活页式教材,打造思政课与专业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培育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针对高职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心理障碍大、语言表達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等现象,以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构建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团队学习、网格化管理、拉网式提升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实施体现专业立志,思政引导、技能立人、扶志扶弱的理念。鼓励学生树立团结、互助、求知、克难的团队精神。

(二)课程教学践行资助育人,打造“创星育品”二级资助工作站活动品牌

将课程教学团队学习、网格化管理、拉网式提升组织实施方式与“创星育品”活动相结合,大处着手,细处精耕。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得到提升。

1.团队化学习、网格化管理

课程教学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长为小组学习的组织者。组长成为任课教师的“星”级学生初育对象。

一是由组长组织组员对项目任务开展讨论,明确任务的具体内容及实施办法,确定本组成员解决该任务面临的困难。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之间交流、表述、记录问题的能力、扶弱结对,打破学生自卑、自闭、不善交流的现状,逐渐形成团队交流学习的氛围,树立共同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

二是发挥头羊效应,以任务驱动小组能力提升。组长在本组遇到困难时,通过寻求外援、帮助组员共同进步,带动群体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集群攻关能力。组长的能力得到高质量、全方位的提升。

以小组为网格单位,让教师在学生多、基础不均、时间短的情况下,快速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给出解决建议。网格化管理使教师能较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帮助小组互助结对的同时,保证基础弱的学生树立跟上团队学习的信心,驱动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2.拉网式提升

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性,教学过程设计要确保基础差的学生愿意学、不掉队,基础一般的学生提高快,基础较好的学生有突破,优秀的学生学得足。任课教师在班级或学生社团中选聘教师助理(基础好的学生)3~4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协助任课教师解决各小组的疑难问题、在课外为各小组遇到的困难提供咨询帮助。教学助理成为“星”级学生推荐人选。

“创星育品”活动的开展,减少了高职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励志模范之星”“专业技能之星”“自强之星”“明德之星”“文体之星”“创新创业之星”“劳动之星”成为任课教师的教学助手、班级学习团队的牵头人。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通过“星”级学生的头羊效应,以团队学习、网格化管理、拉网式提升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管理。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摘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精准扶弱的理念,结对帮扶并设立结对帮扶积分。实践结果显示,大部分助学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见表1),成为班上的“星”级学生。

总之,以“十大育人”体系中体系之间相互融合为基础,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培优得以统筹实践为目标,全面构建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提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教与学相得益彰,培养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可持续提升,助推“三全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清.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EB/OL].https://theory.gmw.cn/2019-11/01/content_33286189.htm.

[2]刘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3]薛蛟.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N].吉林日报,2019-12-30(4).

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三全育人”专题立项课题“‘三全育人专项高职院校学术风气建设研究: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ZY2019SQZ17)

【作者简介】黎 群(1968— ),女,广西柳州人,汉族,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桥梁工程结构教学、施工设计;刘江华(1981— ),男,重庆人,汉族,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工程财务管理;刘建立(1968— ),男,天津人,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道路运输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企业等级评定专家,研究方向为汽车应用工程、道路运输管理。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职教育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