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微教育”实现路径探究

2021-05-30申世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

摘要:如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了网络微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深受影响。顺应时代发展,构建高校思政“微教育”育人模式,培养讲政治、讲道德、有素养的时代新人,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文章探究高校思政“微教育”现状,旨在为当前高校思政“微教育”提出优化路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校思政;“微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199-03

时代快速发展促使网络迅速迭代升级,网络也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教育发展。处于时代洪流的高校快速意识到了这一点,高校思政专家和学者纷纷将思政课程教育、思政工作与网络新技术、新平台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初步形成了高校思政“微教育”的育人模式。“微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与思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思政“微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微教育”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者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融为一体形成的能发挥网络各平台、媒介作用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方法、新模态、新模式。传统的课堂输入、教室封闭教学、统一编纂的教材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生如今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高校思政“微教育”在育人育才过程中发挥了以前的思政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1]。

首先,高校思政“微教育”把封闭的教师、学生“双循环”变为开放的课堂内外“多循环”体系。大学生是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提前接触和了解社会动态与发展,走出教室、学校,把目光和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有利于深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

其次,高校思政“微教育”把静态的思政知识变为动态可感知的思考沉淀。思政理论课程的静态文字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单一渠道的文字表达难以实现所有培养目标,而图片、文字、视频、音频或大规模的互动,把一个维度的学习拓展为多个维度的感受感知,更能激发和维持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高校思政“微教育”把课堂教学变革延伸了到线上线下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变革范围相对较小,会受到教室、教师、教学条件等要素的限制,很难脱离原有的框架模式,而高校思政“微教育”摆脱了传统课堂这一条件限制,把课堂延伸到了整个网络平台与线下,实现了从变革到改革的巨大飞跃[2]。

二、高校思政“微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媒体平台竞相发展,优胜劣汰后的新媒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共有选择,高校思政教育也随之迈入“微教育”时代。

高校思政“微教育”融入了传统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两方面的优势,这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但应该看到的是,高校思政“微教育”发展到今天,还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

一方面,网络媒体平台运用得不够深入。不少高校已自觉将网络媒体平台融入了思政课程中,也创新了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程的重要指示,在线上线下思政教学中融入了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要素,打造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微课堂。甚至不少高校中的学院、班级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账号等,都在主动运用网络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运用网络媒体平台的过程中,缺乏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谋划部署与推进,“微教育”特色与亮点不明显,大部分时候录入的都是日常工作与宣传文稿,甚至有很多模块还处于闲置状态,更新速度慢、内容单调,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3]。

另一方面,“微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网络信息技术让信息在新媒体上互联互通,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开展思政教育时,思政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思政教师越来越重视新媒体的运用,他们更倾向于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以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大部分教师对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些教师仅会套用现有模板,对新媒体平台的很多功能还很陌生,对留言、互动、音视频、动画等元素运用得较少,在利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还不够了解[4]。

不少新媒体平台账号开通后积攒的粉丝很多都是“僵尸粉”,粉丝活躍度不高,这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上的思政内容与信息不感兴趣。

此外,对新媒体平台阵地管控不严。新媒体平台既承载了信息也承载了文化,这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00后,他们很多都是网络原住民,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新媒体平台,面对海量的信息,加上其本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接受新事物,辨别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也不强,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很多大学对贴吧、微博、官网等媒体管控不严格,大都委派学生进行管理,而学生难以识别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与文化,有时即使筛选出了这些内容,也缺乏应有的管控意识,此时新媒体平台不仅不能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还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高校思政“微教育”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发展趋势

互联网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能接收各种信息。高校思政“微教育”将延续这种发展,并将手机搜集、整理、传播的信息传递给每个师生。

(二)广泛化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与范围,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与效果。在新媒体“微教育”环境中,大学生深受感染和熏陶,思政内容浸润到每一名学生心中。在这种情形下,思政不再仅仅是思政人的思政,更是所有师生的思政[5]。

(三)多样化发展趋势

网络文化内容多样,网络传播形式多样,既包含本国文化也有其他各国文化,既有图文、音视频传播形式也有VR、沉浸式体验等传播形式。在多样化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政“微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控,通过新媒体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正能量,站稳政治立场,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工作制,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思政“微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打造又红又专的主流平台

高校要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一个全新的思想教育主流阵地,让“微教育”更具吸引力、时代感、号召力。要对新媒体平台上的思政内容进行把关,创新“微教育”服务模式,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贴心、更具活力,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与联系纽带。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舆论平台,引导大学生关心和关注党、国家与社会发展,为思政教育培根铸魂打下坚实基础[6]。

(二)完善“微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存在不少弊端,一是教学内容呈现上以图片、声音、文字为主,二是教学互动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大学生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较为明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7]。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的接受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微教育”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功能,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培养大学生微思维与微理念

高校要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就是要把新技术、新理念引进来,“走出去”就是要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学习其先进的“微教育”做法。

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变深奥、抽象为简单、具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微思维与微理念。

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接受培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不断满足具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的需求,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加吻合,实现无缝对接[8]。

(四)优化“微教育”师资队伍

严格落实专职思政课程的师生比配备要求,优化专兼职比例,高规格配齐思政课教师。

探索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机制和办法,推动一批担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遴选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并将其投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动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注重选拔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

制定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明确思政课教师的任职条件、职业规范、权利、义务与职责。主动对接、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到校作形势报告、讲思政课。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训规划,继续办好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确保思政课专职教师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对于新入职教师,要开展岗前专项培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的力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对于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思政课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

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细化思政课教师科研成果認定办法,总结思政课教师撰写的专著、论文、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书育人经验,将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或学校重点报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等纳入学术成果范围,在教学和科研成果形式等方面提出要求。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管理办法,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退出机制,加强聘期考核,加大激励力度,实行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健全退出机制,达不到标准的教师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大力培养、推荐、表彰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在校级模范教师、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在推荐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时适当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加强校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9]。

(五)丰富“微教育”的教学内容

如今,高校大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依然是教室,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材料是教材。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相比社会发展,思政教材的不少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基于这种情况,高校要及时调整思政教学内容,在思政课堂中融入更多时政热点,提高思政课堂的活跃度。

例如,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思政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大学生传达会议精神,特别是会议中提到的“两个确立”的问题,要讲清楚、讲透彻。

(六)提高“微教育”实效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适合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思政“微教育”的实效。

高校思政“微教育”的流行反映出,“微教育”模式既符合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又顺应时代发展大趋势。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两个育人阵地,充分利用课堂、会议、讲台等线下讲话、讲课的机会,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小红书、贴吧、抖音、知乎等新媒体平台,逐步探索新媒体技术、思维与平台渗透下的思政“微教育”模式,构建总体格局,实现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社会的多向融通,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与作用。

五、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涌现,高校思政教育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才能赢得先机、赢得主动权。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压缩,网络微文化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政教育与思政工作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在教育教学与日常工作中融入网络微文化,构建新的高校思政“微教育”育人模式,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王小娅.基于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的应用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85-86.

[2] 贺伟艺,张烨.以微信公众平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2(4):68-70.

[3] 罗静,敬菊华.媒介技术视野下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四重关切[J].重庆行政,2021,22(6):94-97.

[4] 范全越.网络微视频视域下高校“微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21(11):40-42.

[5] 肖敏勤.微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中网络媒体技术应用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104-105.

[6] 朱梅莹,代洪亮,张佳刚.“微思政”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决策探索,2021(11):58-59.

[7] 秦浦峰.微传播视域下思政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发展研究[J].采写编,2021(11):79-81.

[8] 梁静.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英语微课设计探究:以第十一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微课组获奖作品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6):52-54.

[9] 陈梦君,王英诺,袁园.高职铁路院校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铁路故事的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校园英语,2021(45):41-42.

作者简介 申世明,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法律。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
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向略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
谈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思路研究
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话语体系新创建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