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舆情热点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探究
2021-05-30王婧惠
摘要: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为丰富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多元化信息需求提供新型途径,同时舆情热点的多元化也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体系的运行产生深层次影响。文章在阐述舆情热点相关概念及分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基础上,探究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的路径,以此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舆情热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145-03
新媒体应用形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得高校学生不仅成为多元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成为媒体内容创作和传播的主体,使得舆情热点更容易聚焦和发散,对学生思想形成、发展产生不同形式的影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要求、具有良好核心素养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舆情热点的内涵及特征
(一)舆情热点的内涵
舆论是基于各种媒介传播形式,在社会公众群体中形成的,是现实社会和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来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动态化呈现形式,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舆情热点则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被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基于各种途径讨论、传播,广泛覆盖各种领域并具有一定意义的焦点问题、现象、新闻人物或重大事件[1]。在传媒形式不断变革的背景下,舆情热点类型不断朝着多元化、偶发性等方向发展。在舆情内容中,既有积极、理性的成分,又有非理性甚至是违法违规现象。
(二)舆情热点的特征
新时期背景下,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使得舆情热点呈现出多元化的新型特征。一是舆情热点的传播力更强。新媒体传播形式、传播载体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都使得舆情热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由点到面,形成网状传播形式,进而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二是舆情热点的影响力更强。在社会公众关注度更高的情形下,群体性的交互使得舆情热点能够对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和非利益相关者产生思想认知层面的影响。三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舆情热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在不同社会公众群体之间会出现观念层面的博弈,更容易引发后续社会问题。
二、新时期高校舆情热点生成逻辑及演化流程
(一)新时期高校舆情热点生成逻辑
相关研究显示,高校学生已经成为应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輿情热点生成更加显著,更为容易产生舆情危机。首先,校园传媒与社会媒体对接形式和路径的拓展是高校舆情热点生成的重要外部环境,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基本的主体责任,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与社会需求一致,由此也带来高校治理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舆论信息,其成为舆情热点产生的基础。其次,就内部环境而言,高校学生对舆情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反馈渠道、沟通引导机制和治理措施不完善,在引导不到位或引导方向不当的情形下,都会使得舆情事件不断发酵,逐步转变为热点问题[2]。
(二)新时期高校舆情热点演化流程
在高校舆情热点发生发展过程中,热点现象会经历发端、扩散、爆发和衰减等流程,逐步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在发端阶段,舆情事件只是部分学生的肤浅认识和情感宣泄,还没有成为舆情主体关注点。在扩散阶段,则会在线上传媒和线下形成广泛传播,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使得热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并进入公众视野。爆发阶段的出现则与前期疏导不足和传媒的多次传播报道有直接关系。在时间推移和舆论事件转变的过程中,舆论压力会逐步得到消解和释放,进入衰减阶段。衰减阶段并不意味着舆情热点的完全消失,在不同因素影响下,还会激发新一波舆情热点的出现。
(三)新时期高校舆情热点运行特征
高校舆情热点属于社会舆情热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其主体多以高校学生为主,使得舆情热点运行出现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高校舆情热点具有多元化和碎片化特征。学生群体在新媒体应用方面具有接受度高、应用熟练等方面的特征,更愿意利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身想法。在信息实时流动和分享的过程中,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校园舆情热点[3]。二是具有认知浅显的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其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但是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入,容易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更容易出现群体性盲从现象,缺乏舆情热点的辩证分析。三是舆情热点发展具有闭环特征。高校学生受新型传媒运行模式影响,容易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平台及其他的媒体平台中形成闭环传播,对自身不感兴趣的热点现象,则会直接摈弃在关注范围之外。高校舆情热点运行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方面的新型问题,给传统教育体系带来显性挑战,影响育人成效。
三、新时期高校舆情热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传媒舆情热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
在“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手机客户端)不断侵占高校学生生活学习时空的背景下,舆情热点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由此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多元化。新的传媒运行方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收外部信息,更使得学生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制造者和信息传播者。在不同主体制造、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将激发更多舆情事件成为热点。传媒运行环境的变化,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舆情环境变革后的特征,加强对新特征发展趋势的研究,以此将新型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但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多数教育工作者对舆情热点变革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适应环境复杂化带来的影响,依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使得思政教育成效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4]。
(二)舆情热点容易激发学生非理性情绪
舆情热点的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由于舆论事件主体发声和传媒的不同解读而出现新的转变,在热点成为集体性事件后,个体的异质性逐渐被群体的同质性吞噬,无意识、非理性的情绪将会逐渐占据上风。尤其是在当前舆情高速传播的扩散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刻意编造的谣言,使得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在思想层面更易朝极端化方向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在大学生认知出现偏差的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由此对教育成效造成负面影响,为现有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运行带来严峻挑战。
(三)舆情热点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舆情热点的产生、发展,虽然对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运行造成多种负面影响,但是在运行中同样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开阔学生视野就是其显性优势之一。新媒体作为高校学生广泛应用的媒介传播载体,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便利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使学生更为关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能够突破课堂学习视野限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能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5]。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和自身看法的展示,能够使学生以更加便利的途径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舆情热点问题,在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和纠错的过程中成长。
(四)舆情热点能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梦实现的推动者。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必然要学会承担起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当前媒介传播形式下,舆情热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涵盖国内外各种群体。舆情热点中既有积极向上、推动社会发展的事件和思想导向,又有诋毁国家、社会形象和对学生思想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要想认识和分析这些热点的本质,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才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推动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责任,进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路径
(一)强化对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认识
新媒体是舆情热点形成和传播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要在舆论环境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就必须以舆情热点的运行特征为基础,构建具有特色和适应性的思政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党团组织尤其是各级党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体系革新的必要性,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引,以三全育人体系为框架,创新思政教育体系,并将媒体宣传作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才确保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确保思政教育有效开展并贯彻落实[6]。
其次,在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当以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基本导向,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将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舆情热点以合理的方式导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分析舆论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舆情发展本质,逐渐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以传媒为载体,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最后,要发挥好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全方位提高辅导员群体的新媒体素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体系中,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为学生树立正确导向,以积极的正能量带动学生成长。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政策宣传、问题解疑及教育引导时,要能够围绕学生关注的舆情热点开展,准备多元化视角的教育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舆情热点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在关注舆情热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中,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是教育成效充分体现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思政教育体系主要以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思政教育话语权在舆情冲击下不断弱化,对学生思想引导起到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舆情热点的出现和传播,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扩散形式,同时对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革新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党团组织、后勤等部门、工作人员,都应当深刻认识到舆情传播形式变革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形式多元化的特征,围绕热点问题制作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宣传内容和教育内容,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升创设良好氛围,驱动学生转变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媒舆情本质
正确认识传媒舆情本质,把握舆情热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确保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保持正确方向的基本前提,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对于所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都应当明确舆情热点问题发生的机制,及时根据新型传媒后台的数据分析,把握舆情特征,坚持以权威媒体发送的信息为准,强化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引导。在热点出现后,要结合高等人才培养导向,结合专业人才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热点事件中的道德底线、法治底线和三观底线,自觉做到敬畏底线、坚守底线,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四)强化社会实践的感化功能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有机延伸,是更新学生对舆情热点认知的重要途径。要能够切实认识到舆情导向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握正确的应对方向,以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感化。在社会实践体系中,充分利用新媒體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以学生视角和第三方视角宣传解读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例了解舆情热点问题、认识舆情热点问题,坚持以实践为基本出发点,认识自身在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将个人实践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要求相融合,更好地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舆情热点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要适应新时期传媒行业变革后的特征,全面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充分利用传媒平台的优势,强化舆情热点问题的认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引领,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社会实践的感化作用,以此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培养创新型高等人才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力尘,辛双,李旸.网络舆情领域的意识形态跟踪管理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8-10.
[2] 窦星辰,黄钰鸥.舆情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4):72-78.
[3] 刘永泉,吴颜.网络舆情危机视域下现代大学治理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21-25.
[4] 周小雯,刘永昶.整体性治理视阈下舆情风险评估“四维”指标体系建构[J].传媒观察,2021(11):50-57.
[5] 陈跃培.全媒体时代高校舆情治理策略探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5):74-78.
[6] 王帅.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1(9):104-109.
作者简介 王婧惠,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