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分析

2021-05-30郑与奇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成因解决方案

摘要:网络舆论反转现象在近年来频繁出现,其对事件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群体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站在传播学的角度,研究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案,以微博评论区为例分析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从媒介平台本身和传播受众两方面入手,使用“沉默的螺旋”“把关人缺失”理论,通过演绎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反转现象是由媒介平台机制、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受众的行为共同导致的。

关键词:网络舆论;反转;成因;影响;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137-03

一、网络舆论反转定义与概况

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频发的当今时代,对此现象的解读与分析存在多个角度。以微博评论区为例,探究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应当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传播受众和媒体这两方面进行探索,在通过演绎推导的方式分析成因的同时,探究现象带来的影响以及问题解决方案。

(一)网络舆论反转的定义

网络时代,大众发声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丰富,舆论产生的场域也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以及人际交往中“社交圈”的口头语言传播方式转移到了网络平台上,形成了一种虚拟化、数据化的讨论。网络平台的广阔性与延展性使舆论讨论平台范围扩大、影响力提升,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场域日新月异。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领域中的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主观反映,是网民意见、态度及其情绪在网络上的集中体现[1]。

舆论的产生基于传播的大部分受众对事件较为一致的认识与看法,而在发声如此便捷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造成了舆论的产生和舆论的走向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更容易使得人们的看法发生改变,舆论风向同时产生转变的情况。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和广泛性提升了这种情况产生的频率,扩大了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由此产生。

(二)微博平台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分析

微博平台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获取信息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因独有的热搜功能以及独特的用户网络模式和话题讨论模式,其具有使某一话题形成热点、获得关注进而受到广泛讨论,产生和放大影响力的基础。微博评论区也随之成为用户讨论形成舆论的场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在微博平台频频发生,以评论区讨论的形式展现出来。2020年6月,在社交网络上高考冒名顶替的案件进入了大众视野,一时间舆论轰动。山东济宁人苟晶在微博平台上称自己曾连续两年被他人冒名顶替。事件曝光当天,点赞量就接近30万,引起了极大反响。微博评论区的热评和舆论风向都不遗余力地支持苟晶,助推苟晶案进程。而调查结果与苟晶的自述冲突,网民的声讨则成为热评,指责苟晶夸大成绩,不是被顶替而是主动放弃的。相似的“山东环卫工称被顶替教师岗位26年”“成都49中学生坠楼”等此类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让微博平台被认为是舆论反转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微博平台评论机制分析

网络舆论反转的现象在微博平台上的产生样态往往表现为微博评论区的热评回复点赞量所带动的热议内容的舆论倾向,以及大V对事件的跟帖与转载。而评论生态所展现的舆论倾向则能最直观地反映舆论产生反转的过程。

以2018年“泳池冲突医生自杀事件”为例,微博评论区在事件的前半段对涉事女医生极尽抨击谩骂,而评论区中对与那对夫妇批评最狠的人成为高赞评论荣登榜首,由此可见微博评论的舆论反转与微博评论机制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把关人缺失”

第一,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大众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追求信息的及时性与简便化,主流新闻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把时效性和精简性的要求融入每一篇新闻报道中,这就导致了及时生产的新闻内容往往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线,也难以避免地导致了报道片面化与新闻报道标题片面化问题的产生。“泳池冲突医生自杀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多家媒体就对其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报道,并搭配了一段监控录像。正是这样简洁的、及时的报道,让大众对其原因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猜测,引发了传播对象的误解。

第二,新媒体时代,自媒体平台不断兴起,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较小,以博眼球的方式来赚取关注,从而将流量变现获得利润,所以对热度的追求就成了自媒体发展的目的与要求。自媒体具有主流媒体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在事件还未被公开发布和产生关注的时候就提前发声,但因为其缺乏专业性和追求热度,会带来虚假报道,从而调动观众情绪、混淆视听。而针对被曝光的公众新闻事件,在主流媒体报道发出之后,自媒体往往也会抓住大众的心理,精准把握舆论倾向,把具有关注度和讨论热度的内容不断放大,对博眼球的内容进行渲染,刻意引导大众情绪以此赚取流量和关注,而这样对主观臆断的放大,则会让误解占据舆论的上峰。

第三,“把关人”缺失导致新闻报道内容产生偏差。“把关人”是指对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进行内容审核的群体,而在网络高度发达,自媒体迅速发展,个人就可以成为传播主体的今天,“把关人”无法对所有的传播内容進行把控与筛选,这就使得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对应体量的传播[2]。部分以商业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往往忽视社会责任,在网络上煽动大众情绪,搬弄是非。即便有平台的监管作为补充,但是“把关人缺失”让传播的内容质量大大下降,削弱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这可能导致大众的讨论偏离事实真相,得出错误的结果,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反转现象。

(二)微博评论机制影响

第一,在微博评论区当中,通过微博热门话题形成与扩散过程中的数据抓取和舆论分析,梳理舆论反转前后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分析舆论反转的原因[3],可以发现一些评论者会对新闻报道的当事人进行抨击甚至谩骂。微博平台评论具有匿名性,评论的发布者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何观点的评论,甚至借助匿名的外衣发泄自己的个人情绪,对别人进行恶意揣测。匿名性使得评论者自身不会被大众轻易找到,但是其发表的言论往往会煽动大众情绪或伤害当事人,让事件真相淡出大众视野。

第二,微博评论区采用高赞置顶的展示机制,即评论者收获的点赞越多则其评论越容易被放在显眼的位置。当一些自媒体大V对社会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后,其粉丝往往会对其评论进行点赞和回复,而自媒体平台的社会责任感是无从考证的,这一部分评论者就有可能煽动大众情绪博取关注。而当其积累的点赞量越高,这条评论则越容易成为这一新闻事件的热评被更多人看到,这个时候评论者的观点无疑会影响其他人对事件的看法。在评论者博眼球式主观臆断的背后,是一次群体性的对事实真相的误解和偏离。

(三)非理性发声与情绪化表达

在新闻事件发生伊始,情绪化的表达就会在对事件的讨论中出现,这是网络时代的匿名性、便捷性等多种特性造成的。微博的用户群体以青年群体为主,在传播过程中,青年群体的特点往往也影响着传播的方式与效果。青年情绪特征表现为丰富性、强烈性与不稳定性,且容易将情感带入行为之中,“社会人自然会将情感附着于具体的人或事物上随机表达或是宣泄出来”[4],在微博中对事件的情绪化表达从微博用户的宏观视角上来看是被认可和接受的。而当群体对事件进行讨论时,也会产生“群体无意识”的情绪化的观点表达,根据乌合之众理论可知,人在集体当中时,情绪和观点往往会被裹挟,导致情绪化表达泛滥,群体无意识的情况产生。这样的不理性的、情绪化的表达映射到微博评论区的讨论当中,则会变成对当事人无端的猜测和对个人情绪不加限制的宣泄。

(四)“沉默的螺旋”传播对象发声

新闻事件发生后,总有一小部分网民群体是这一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这一部分人知晓事件的真相和过程。但当网络上的舆论被媒体裹挟,舆论倾向偏离事实真相的时候,这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与声音往往无法对舆论的走向产生影响。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被广泛接受,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导致这类观点逐渐得到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5]。一方意见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6]。依据此理论,当一小部分人知道真相并发出声音后,大众并不会注意到反而会更推崇站在舆论另一边的人,从而走向与真相相背离的道路,导致网络舆论反转现象产生。

三、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的影响与解决

(一)舆论反转事件产生的影响

第一,在舆论反转事件当中,事件的主人公往往会受到关注,而与真相背离的舆论走向会让大众对涉事人物产生错误的判断,进而对其进行批评、谩骂甚至伤害,这对事件中的人的伤害是巨大的且不可逆的。

第二,舆论发酵时,主流媒体未能对媒体本身发布的新闻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解释和后续的报道,而任由舆论的天平倾向错误的一方,这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让报道本身失去了大众认可度,也影响了媒体的发展。

第三,对平台而言,事件反转的热度会使更多的投机者进入自媒体行业,对公众事件有意进行煽动和歪曲,使得平台的可信度被大大削弱,平台的监管难度更大,甚至可能面临停运和整改。

第四,社会的高度关注会挤占微博等多个平台,而对其的讨论也会耗费大量的数字版面与时间成本。这一具有热度的事件在吸引大众的同时,会挤占公共资源,让一些本该被大众关注的国计民生的大事不能被人们关注到,造成网络时代公共资源的浪费。

(二)舆论反转现象的解决

第一,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兴起。自媒体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媒体的兴起也影响着网络舆论环境的发展。在自媒体众多的当今时代,传播渠道复杂多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应加强自身监管,规范文字内容与音视频内容的发布和审核制度,把过于偏激和歪曲事实的言论扼杀在摇篮里,对容易使受众误解的内容进行完善,然后进行发布,在平台端做好“把关”。

第二,政府政策的落实与关注。一方面政府需要利用政策监管与约束,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平台的监管,严格约束媒体的行为,着力宣传和培养媒体的新闻素养与道德。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对在网络舆情事件当中造谣和发布不实言论的个体予以警示或进行处罚,以法律的强制力为手段,快速和深入地调查事件真相,减少刻意煽动大众情绪的情况产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新聞媒体在追求新闻的新鲜性,注重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新闻在第一时间发布后可能引发的误解与产生的影响,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兼顾新闻事实的完整性,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对事件本身、当事人以及传播受众的人文关怀,在新闻稿件中对受众进行正面引导,最大限度减少舆论走向违背事件真实发展情况的问题产生。

第四,对新闻传播的对象而言,在网络时代,全社会加强新闻媒介素养的教育是必要的,新闻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让受众在面对新闻舆论事件时独立思考,而不会被舆论的风向所裹挟。提高人们的新闻鉴别能力与理解能力。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擦亮双眼,不被事件表象所蒙蔽,让理性的思考模式在判断新闻事实时占据上风。

四、结语

网络时代,新闻事件与网络舆论事件将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场关于“经济效益”、关于“意见讨论”的“信息战”当中。

网络舆论反转事件产生的原因在这个时代特征下而言是多样的。而对于每个个体来讲,无论是对事件的理性发声还是对事件进行情绪化的宣泄,当讨论展开时,公共的讨论空间与公共资源就已被占用,而姗姗来迟的真相也许会背离大家的猜测与讨论,而每一个这场讨论的参与者,每一个媒体和平台方都会在争执和惊讶的过程中精疲力竭。事件的发生对身处网络世界的每一个主体而言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身处其中的各方力量,每一个主体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无论是政府、平台方、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要在舆论场域中控制和提升自我,共同减少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龙纯.浅析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J].今传媒,2021,29(9):39-42.

[2] 彭丹妮.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反转的成因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4):32-34.

[3] 冉朝霞.基于微博话题形成与扩散的舆论反转研究[J].文化学刊,2021(6):222-224.

[4] 黄晓敏,樊荣.“后真相”现象中青年网络舆论行为教育引导路径探析[J].青少年学刊,2021(4):15-18.

[5] 黄京华,常宁.新媒体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复杂表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6):109-114.

[6] 王志向,刘艳娟,郭云航.沉默螺旋理论视域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9):54-56.

作者简介 郑与奇,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成因解决方案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简洁又轻松的Soundbar环绕声解决方案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4G LTE室内覆盖解决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