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育人途径探究

2021-05-30李冬冬孙艳宏杨泰逄丽红张浩赵阿勐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4期
关键词:途径研究机制创新措施分析

李冬冬 孙艳宏 杨泰 逄丽红 张浩 赵阿勐

摘要: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高校一直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现如今高校学生自身思想道德问题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明显,人们对高校健康育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不断深入发展便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对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对心理教育课程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提高教育水平,最终维护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高校心理教育;心理育人;机制创新;途径研究;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4-0083-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越来越成熟,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育人这项工作的科学实效性,远远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也无法实现对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初步明晰高校学生心理教师育人使用工作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指出其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尝试性探索创新高校心理教师育人使用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出增强高校学生心理育师用人工作实效性的工作路径,实现对于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1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针对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发展状况,笔者通过整理和分析,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期实现对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优化分析。

1.1心理问题成因的多维性

因为高校心理育人对象心理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因此难以从根源处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如今社会经济呈飞速发展的趋势,受到社会和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需要承受多个方面的压力,如成绩、人际关系、父母家庭方面的压力以及就业困难等,这些压力均会导致大学生形成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具有多维性的特点。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例如,现如今互联网得到了全面普及,信息平台、社交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海量的信息难免掺杂一定的负面信息,因此对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2心理教育工作认知传统化

在我国的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知传统化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因此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并不健全,认知转化仍然处于向现代认知转化的过程中。例如,在实际的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大部分人往往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只有患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患者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普通人对于心理健康的咨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抗拒心理。这种错误的传统认知观念,在实际上影响到了心理教育的深入推进。

2创新心理育人工作的相关机制和内容

2.1构建三级育人体系

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对象的不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通过不同层次建立三级育人体系,保证心理育人工作的高效性、可行性。对一级育人体系进行分析,其对象为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形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完善其人格,重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级育人以预防为主,对于高校大学生,将教育理念、方式与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融合,积极在四层信息网络中开展心理预防工作,分别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社团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组织相关活动,主要形式为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班会、宿舍心理知识讨论会,线上可组织心理微视频比赛等,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二级育人面向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包括问题行为、不良生活习惯等,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困惑,对共性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促进大学生回归正轨,二级育人主要体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三个方面。早发现能够为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争取最佳的治疗和干预时机,尽早帮助其解决困扰。建立早发现机制,例如新生心理测评,加强对生活、学习中存在困难学生的关注,建立班级定期报告及宿舍心理信息员制度等,以上方式均能够早发现心理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评估,是保证其获得帮助的基础,可设置咨询服务、心理危機热线等,早期阶段及时发现学生和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存在的考试焦虑、就业迷茫、人际关系问题、适应问题、学习问题等,可采取针对性的专题学习与培训,提高高校心理育人服务人员的干预能力。三级育人主要面向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主,协助学生进行诊断、治疗、康复,加强关怀与引导,做好与学生家庭的交流工作,加强与专业心理机构的合作,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2.2构建横向三方协同机制

心理健康育人培训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步调一致,充分发挥三方的协同合力。当代中国大学生,因为家庭生活过度的精心呵护,导致其虽有强烈的摆脱不受父母强制管束的心理欲望,独立后在应对家庭生活时却常常显得十分苍白无力、无所适从,只能选择继续努力寻求身边父母、朋友的关心帮助。因此,高校在组织面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育人培训工作时,要始终坚持“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育人理念,实现多种心理资源整合育人并使效益发挥最大化[2]。

3增强高校心理育人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与分析

3.1发挥心理育人教师的引领导向作用

心理健康育人工作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保证心理育人相关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校社工教师队伍需要作为与广大高校学生心理接触最多的一个人,既可以在学校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广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也同样能在第一时间对广大学生心理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引导[3]。同时,全体学校教职工人员应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自觉掌握运用学校心理健康育人教育的基本原则与工作规律,将学校心理健康育人工作理念广泛渗透到所有校园工作的各环节中,在整个校园工作范围内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育人工作氛围。

此外,教师还能够从学生班级或其他学生社会团体中,选择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乐于助人、群众意识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心理咨询辅导育人小组,听取部分学生的心理倾诉,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全员共同参与的心理辅导育人教学模式,进而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构建更为成熟且完善的心理人格,实现心理育人的基本目标。

3.2改革并确保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对全体大学生如何进行积极主动心理品质干预的一门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不能以对大学生目前掌握了多少积极心理干预知识来作为课程衡量标准和教学最终目标,而是我们应将对大学生积极进行心理干预意识的内在基本转化和良好心理行为的基本锻炼及其养成作为课程教学首要目的,最终达到实现我校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基本优化,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以相互研讨、启发的各种开放性思维方式教学为主,以引导学生克己自省、自悟为学之本,淡化目的是什么,突出怎样去做,营造双向和谐互动的健康教育氛围,形成学生教育、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性循环,唤醒和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社会自主教育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学校课堂健康教育效果,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4]。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育人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现实需要,是完成时代所赋予的社会历史任务的重要支撑,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能够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手段,通过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实际效果,培养健全的心理人格。

参考文献

[1]柯佳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39-41.

[2]王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中国西部,2017(7):1.

[3]章成斌.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5,18(2):49-51.

[4]范红琼,余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9):12.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途径研究机制创新措施分析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探讨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农村信用社坚守合规强化内控的具体措施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
夹江县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