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辨析

2021-05-30赵文汉

学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性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的专业性之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象变为“可意会就能言传”的实际能力;给以路径,培养学生的“意会”能力;给以模式,培养学生的“言传”能力。以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成长鉴赏能力,彰显阅读教学的专业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意会言传;专业性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项目编号AHSKZ2020D43)的阶段性成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阅读教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仅在必修课程7个任务群中,标明“阅读”字样的就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阅读教学在其中的占比在70%以上,在“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板块中的占比也大体相当。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地位。完成如此重大的阅读教学任务,一线教师必须提升阅读教学上的专业性。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时,很多非专业人士会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是从事文学欣赏专业的人士,就可以把“意会”到的东西给“言传”出来,写出欣赏文章。这就是文学鉴赏家的专业性:在教师的指导、培养、训练下,学生能够成长出“只要‘意会到,就能‘言传出”的能力。

首先,现实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语依然盛行于语文教师口头间,成为很多教师没有阅读教学专业能力的遮羞布。

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常常只在“意会”上大做一些模糊的文章,而把“言传”完全丢开不管。“意会”是一种意识行为,无法呈现于人们面前,无论怎么做,怎么折腾,对与错,好与坏,别人也无法看得出来。其实,就是“意会”,他们也没有能够专业性地指导学生提升其能力。至于更能体现阅读教学专业性的学生“言传”能力培养问题,反正有“不可言传”古训在,如果不能有所作为,别人也没有办法指责,便弃置一旁而不管不问了。这样一来,很多教师让自己的阅读教学停留在一种“靠天收”“看学生自己的造化”的层面上,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几乎无所作为。事实上,如果一位教师,在学生阅读欣赏方面的“意会”“言传”能力提升提供不了什么帮助,那么他的阅读教学就无专业性可谈。

古语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是阅读者阅读时的一种自我感觉,这种感觉是不需要教的,只要会阅读就会自然产生。假如阅读教学在“意会”和“言传”方面不能够帮助学生去突破,学生的“不能言传”的“惑”解决不了,老师的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阅读教学就永远处于一种非专业状态。到目前为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依然是很多語文老师日常进行阅读教学时的一个口头禅,成为他们面对学生阅读困惑时的一枚挡箭牌。在这些老师看来,学生在阅读中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是自然而然的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今天学生不能“言传”,自然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问题在于,承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必然的存在,学生在老师的阅读教学引导后,依然不能“言传”,那么老师的作用在哪里?学生为什么还要跟着老师学习阅读?因此,如果不破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不割除语文教师的这一口头禅,阅读教学的专业性就无法体现出来。

其次,让学生能够“言传”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将“意会”的过程条理化,给学生以“思维门径”。

普通高中“课程目标”中反复提及提升“思维力”的问题——“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同时还把“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可见,提升学生思维力是阅读教学的专业性之一。其实,发展学生思维力(即“意会”能力)也是提升学生“言传”能力的前置条件。“任何语言表达实质上都是一种思维的再现,都是思维的物质化”,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即表达清楚的前提是思维的清晰,没有清晰的思维就没有清楚的表达。因此,让学生能够“言传”的前提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意会”。很多时候的“不能言传”是“意会”时思维混乱或不清晰、不透彻导致的。教会学生思考,就是将“意会”给条理化、清晰化,从而实现透彻化,其关键是教给学生以“思维门径”,教给学生以思考的基本范式,让学生“意会”时,有“门”可入,有“径”可走。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欣赏也不例外。既然有规律,把这种规律找出来教给学生,就是交给了学生阅读欣赏的“思维门径”。

比如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其“思维门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对人物的介绍;②人物的语言表现;③人物的行为表现;④人物的心理表现;⑤小说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从这几个方面去考察作品,就可以得出对该人物的评价。又比如欣赏作品的语言,其“思维门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作品的用词、用字有没有特殊之处?②作品的句式有没有自己的特色?③作品有没有使用一些修辞手法?④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从这几个方面去考察作品的语言,就可以得出对该作品语言的评价。再比如欣赏诗歌的意境,其“思维门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用现代汉语将意境的画面描述出来;②作者用什么手法制造这一意境的?③这个意境的格调是怎样的?④诗人用这样的意境想表现一种怎样的心境(情感)?按照这一路径就可以写出一段评价诗歌意境的文字。例子不需要再举,教学者只要用心,任何一个方面的欣赏都可以总结出“思维门径”来。有了这样的“门径”,学生就知道欣赏的“路”该怎么走,在“门径”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把本来模糊状态的“意会”给清晰起来,给条理起来,从而透彻起来。值得说明的是,给以“思维门径”后,还要假以反复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思维能力,能力是靠训练得来的,学生在阅读欣赏方面的思维力(“意会力”)一旦形成,就为“言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把已经条理化了的“意会”给“言传”出来,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其特有的“语言模式”。

阅读欣赏中的“意会”是有思维路径的,那么阅读欣赏中的“言传”自然也该有与之对应的语言表达模式。语言表达确实是有“模式”的,不同领域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码系统,都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模式。这些模式不掌握,便很难“言传”。很多人的“不能言传”,其“梗”就在这里。阅读欣赏是一独特领域,它拥有着自身的语码系统,拥有着自己的语言表达模式。学生学习阅读欣赏处在“入门”阶段,首先要更多地占有阅读欣赏领域里的专业语汇,然后要掌握其语言表达模式。不掌握这些模式,去表达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交给学生阅读欣赏“言传”时的一些语言表达模式后,学生就可以摸索着将自己“意会”到的东西,按照思维门径整理后,依照语言模式给“言传”出来。

比如“人物形象分析”的语言模式:第一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人物在某一社会形态中的类别(如“祥林嫂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第二步将人物的每一个特点序列化地概括出来,最好采用序号化的形式,每一个特点后要有分析(如“祥林嫂”的特点概括:勤劳善良,中毒颇深,倍受压迫与蹂躏)。再比如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其语言模式:第一步先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事件,具体为“主人公做了什么事”,可以用“主人公+事件”的模式来表达(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为“别里科夫和华连科恋爱”);第二步将情节切分为4-5个环节,语言可以采取“序号式”或“箭头连接式”(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故事情节为“遇到华连科→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质问科瓦连科→郁闷而死”),总结环节的语言模式一般使用“动宾式结构”即“动词+宾语”或者“主谓结构”即“主语+谓语”。学生在得到这些语言模式之后,再进行反复训练,就可以形成他的欣赏语言表述力,即获得“言传”的能力。

总之,有了这样的“语言模式”,学生就掌握了将“意会”到的东西给“言传”出来的能力。学生有了欣赏的思维力和语言表述力,他至少可以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给“言传”出来。至于学生能否感受到作品的真谛,那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假如阅读教学能够在这个层面上操作运行,教会了学生把“意会”的感觉能够“言传”出来,那么,此时的阅读教学才可以称之为具有了专业性。

(作者:赵文汉,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正高级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专业性阅读教学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数据库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