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摸清家底 加快三大系统古籍普查力度

2021-05-30李辉

藏书报 2021年37期
关键词:古籍普查甘肃

李辉

目2007年国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全国各地在古籍普查、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因素,包括甘肃省在内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古籍公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还未全部完成,十分不利于国内现存古籍分级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从2015年开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发起、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纷纷组织“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旨在紧密围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全面实施,团结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发挥行业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古籍保护向“公众参与时代”持续迈进。全国高校具有古籍相关专业知识的在读学生和社会人士在此号召下,积极参与到了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中来。

甘肃省自2019年参与到“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行动”以来,连续两年开展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实施“2021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活动。6月初就面向全国高校发出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招募公告,志愿者报名人数近50人,经过严格选拔,31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校学子和一线普查工作人员构成此次文化志愿行动的中坚力量,这些文化志愿者分别来自南京、上海、云南、北京、四川、青海、天津、吉林、甘肃等地的十几所高校和完成普查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或具备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相关專业,或具有丰富的古典文献、历史知识,或从事过古籍文献校勘整理工作等。

普查工作开展之前,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邵正春老师对志愿者们进行了古籍装帧形式、版本鉴别、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等重要知识的讲解。这次短期培训不仅让文化志愿者对中华古籍普查有了基本的认识,也为“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兰州站:完成732部4324册古籍普查

2021年7月14日,“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在兰州市图书馆拉开帷幕,来自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专业人员和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以及金陵科技学院的9名学生,正式投入到普查工作中。

兰州市图书馆古籍特藏部成立于2011年,馆藏各类古籍图书两万多册,是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经过9位志愿者半个月的不懈努力,共普查完成732部4324册线装古籍的著录工作,其中善本有32部,明本4部,在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著录数据总数达1000余部。

陇南、陇东站:新发现大量较高价值善本

7月16日,“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活动陆续在甘肃省礼县博物馆、西和县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陇东学院图书馆启动。虽然时值酷暑,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但是志愿者和老师们并没有退缩,克服南北生活习惯差异,咬紧牙关,全部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在陇东学院图书馆,共普查登记线装古籍276部5055册,善本36部,明本3部,其中嘉庆版的《镇原县志》是国内目前发现唯一一套完整的嘉庆版《镇原县志》;在崇信博物馆,共著录数据173部2027册,包括古籍117部,民国数据56部,善本7部,其中《二十一史》明嘉靖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本和康熙刻本《听嘤堂选苏黄尺牍》有较高价值;在平凉市博物馆,共完成23部330册古籍的普查,其中明末唐宋八大家文钞现存四大家,保存完整。礼县图书馆普查登记馆藏古籍、拓片、民国书籍和残册残页共计1420部,9006册;西和县博物馆普查登记古籍113部1617册。

天水站:完成两家博物馆古籍分类、梳理、著录

7月21日到8月5日,“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活动在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张家川县博物馆陆续进行。志愿者们经过15天的紧张工作,对天水市博物馆和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藏古籍制定了普查工作计划并进行了分类和梳理。天水市博物馆古籍总藏量是252册,其中74册是民国文献、碑拓和佛经,属于古籍上平台数据43条,总数量是178册;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普查古籍223部1383册。

此次由甘肃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首次同时对甘肃省高校、文博、公共三大系统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共普查整理古籍3249部、23600册,其中明版古籍近百种,不仅摸清了多年来甘肃省的古籍文献家底,也大大加快了全省三大系统古籍普查进度,为将来的甘肃省古籍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志愿者感言

8月13日,经过一个月紧张有序的工作,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发起,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策划参与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按照工作计划圆满结束。每位志愿者 对此次服务行动都感受颇深。

韩锐

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甘肃古籍普查之旅,壮美多彩的甘肃,让我流连忘返,热情贴心的老师们,也让我心存感激,这次文化之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欣赏了许多精美的古籍刻本,但我忘不掉的是我整理的那一套精美的《崆峒集》,以及在整理古籍时,意外在书中发现的民国钞票和贴满民国印花税的书衣,江湖再见,感恩这段履历,我也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服务于古籍事业,服务于社会,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古籍人。

魏琪曼

7月21—8月12日,我有幸第二次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服务行动·甘肃行”,同甘肃省图书馆古籍部的专家老师们一起在天水市博物馆、张家川博物馆、西和博物馆进行古籍图书普查工作。古籍在基层博物馆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不乏精品善本。每发现一部珍贵古籍我们都欣喜不已相互传阅学习,每看到一部破损残缺古籍我们又会心痛惋惜,深感我们古籍守护人责任重大。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这次普查工作中注入了新生力量,他们是来自几所大学的在读大学生、研究生。他们有的是学历史的,有的是古典文学古籍修复专业,因为所爱,他们不远千里奔赴甘肃,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华古籍及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保护古籍的种子已播撒在同学们的心田,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一定有人也会参与到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来。

陈涵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尽管每次参加活动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却总能从中有所获益。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古籍的认识,得益于指導老师的耐心指导,我对古籍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不仅仅是简单认识了古籍的各种版式,也知道了这些版式的源流,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古籍书影拍摄的技巧。我很庆幸能够成为古籍普查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同时也很珍惜这种为数不多的,能与古籍亲密接触的机会,最为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应该对古籍常怀敬畏之心,善待古籍,这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在文化传承之路上应当肩负的责任。

陈达人

2021年7月,我很荣幸作为志愿者参加了“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甘肃行”活动。古籍作为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先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青年一份厚重的礼物。陇东学院图书馆经过多方收集,精心保护,古籍品相完好,让我深受教育、大开眼界、获益匪浅。通过这次近距离接触古籍的机会,身为陇东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后代,我更明白了,那一部部古书背后,蕴藏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古籍保护特别是陇东学院所保护的古籍方面投入精力学习研究,力所能及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寇一凡

在这一段志愿服务的时间中,有面对残本翻遍全书找不到避讳字的焦头烂额;有面对多卷书籍却由于馆藏不全难以确定总卷数及存缺卷数的迷茫。亦有当天完成工作后被伙伴载着、吹着凉风前往宾馆的惬意,还有有幸进入博物馆库房看到库房门及库房检查工作的兴奋,以及在录入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书籍的激动,仿佛从中窥见当时的人们生活的画面。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起吃饭时,听老师们讲述他们过去从事文物相关工作的种种经历,以及志愿者同学描述他们的课程,对我而言,这些是我生活中难以经历的事情,这既让我有感于世界的丰富多彩,也让我对文物、古籍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更深入认识到文物背后承载的是历史,亦是文化。

朱雅婷

很高兴能够在暑假期间参与此次古籍普查活动。在增长见识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性格迥异但可亲可爱的老师和同学,半个月的工作让我收获颇丰。古籍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普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古籍是一种很能够唤起民族自豪感的事物,我们能从中读到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能看到那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于我个人而言,我也希望在此次活动之后,经过整理的古籍不只是整齐地放在博物馆和图书馆的书柜里,也能够在合适的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古籍普查甘肃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