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构式“X黄了”

2021-05-30王琰翡

学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修辞构式隐喻

摘要:口语中常用的构式“X黄了”原本表达事物颜色变化,是一种语法构式,受到隐喻等修辞动因演变为修辞构式。期间变项“X”经历词性的拓展、用词范围的扩大,整个构式用来委婉表达人、事物或现象发展境遇希望渺茫、甚至走向失败,在一定情境下带有幽默讽刺、调侃的意味。该构式演变的认知基础是人们视觉器官对外界的观察和体验,其中包含了隐喻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构式;语义;修辞;隐喻

短语“X黄了”是人们常用于表达植物或者农作物颜色由其它颜色转变为黄色的用语,如:

(1)秋天樹叶黄了,落了,那金灿灿的颜色暖暖的照进房间,把整个房间映成金色。(《如何让秋天的树更精彩》)

(2)梭镖矛子和大刀上了红绸,看起来挺威风的三百多人的武装队伍,在白鹿镇游行了一回就散伙了,因为小麦黄了要收要碾了。(陈忠实《白鹿原》)

(3)苏大的银杏黄了,看到了昆曲和枫桥,它们在玻璃、钢筋所构成的城市中,显得韵味十足、柔性满满,为苏州的美好而骄傲!(微博)

另外我们也发现短语“X黄了”常用于人们口语中来评论某种事情发展现象、人或事物的发展没戏了、没结果甚至走向失败的委婉表达说法。

(4)王成海这么做,谁能理解他呢?儿子的婚事黄了又黄,老伴天天哭诉埋怨。(《文汇报》,蒋书《怪人王成海》)

(5)逸和龙柏饭店黄了吗?有谁知道?(微博)

(6)晚上的粥局黄了…喝碗粥都能黄。…躺着都中枪…(微博)

(7)我觉着吧,对象黄了一个多月这电影其实主要是教育我们,女人啊,要活得璀璨,主要是得学会骂人不带脏字儿,然后得理就饶人,甭跟自个儿添堵。才一见面就这么轻薄,侯方域这厮也不是什么好人啊!(微博)

以上“X黄了”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显然,描述颜色的变化是其基本表达意义,那么第二种语义的产生从何而来?认知语言学主张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都能够通过人们的认知加以解释,认为语言的使用基础是人们的日常经验,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因此,本文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研究“X黄了”的语义表达。

一、“X黄了”构式身份

上述各例中的主谓结构短语“X黄了”,如“儿子的婚事黄了”“逸和龙柏饭店黄了”“晚上的粥局黄了”等与传统用法“树叶黄了”“小麦黄了”“银杏黄了”在语义搭配、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例(4)中“儿子的婚事”作为一组名词事件,正常情况下并不能被人明显感知、看到颜色的变化,或者作为一件重大事项来讲,颜色并不是人们关注的核心和重点;例(5)中“逸和龙柏饭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词组,并不是传统“X黄了”句式中的普通名词性成分;例(7)中“X”虽为名词,但“对象”为抽象名词即指恋爱中对对方爱人的一个统称,是一类人物的指代,因此也非这组汉语中固有的常规表达。

上述各例中的“X”都不是谓语动词“黄了”的常规主语(如“树叶、银杏”等具有鲜明颜色变化的物体),因此在语义理解、表达上都与传统的语法表达有明显的差异。其所表达出的“评论某种事情发展现象、人或事物的发展没戏了、没结果甚至走向失败的”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组成成分“X”和“黄了”意义的简单相加,并且也不能从组成部分的意义推知。Goldberg从研究习语的角度创立了认知构式语法学说,并用其解释一般语言事实。她[1]认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配对体〈Fi,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成分或其他已存的构式中预测的情况下,C就被认定为一个构式。也就是说,当一个语言结构式的形式和意义无法从其他组成成分或其他构型中推知,那它就是一个“构式”。因此,由构式理论的定义可知,“X黄了”是一个构式。

此外,根据刘大为对构式种类的区分即“构式可分为语法构式和修辞构式,它们构成一个连续统”[2],这种特殊的表达“X黄了”是一种修辞构式,是经过一定的修辞动因对汉语中固有表达在认知方面进行再范畴化的结果。文章结合修辞构式理论对“X黄了”这一构式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语料主要来源为BCC语料库、微博及百度文库等,试图探索口语中常用的构式“X黄了”的认知语义发展过程。

二、“X黄了”构式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

(一)作为语法构式的“X黄了”

传统的“X黄了”属于主谓结构,由变项“X”和常项“黄了”组成。在BBC语料库中通过对含有“黄了”的相关语句进行检索,可以发现:“X”常为真实可见、具有鲜明颜色变化的事物名词,如例(1)、例(2)和例(3),这是由于“黄了”描述物体颜色变化。

在搜集到的语料中除了上述描述客观现象且可推知构式意义的表达之外,也有构式整体语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的表达,形成了特殊的表达构式“X黄了”,如:

(8)山黄了水瘦,人去了山空。岁月凝固,你为谁留下了笑容,又为何泪湿了脸庞。(微博)

(9)俊之气得发抖,脸色黄了,眉毛也直了,他瞪着她,喘着气说:“我不打你!我打你都怕打脏了手!很好,你再说吧!现在,我和你离婚,不再会有丝毫心理负担!(琼瑶/《浪花》)

根据刘大为“随着不可推导的意义逐渐凝固在构式上,构式就相应地逐渐呈现出语法的性质,当这种意义完全凝固为构式的一部分,修辞构式就转化为了语法构式。”[3]上述“山黄了(水瘦)”(比喻世事变迁)、“脸色黄了”(比喻生气后的脸色不好),刚出现时为修辞构式,构式的含义虽然不可以从表层推知,但伴随着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多次使用,这些不可推导的构式义已经被记忆存储被激赋予构式本身,因此,以上不具备能产性的习语性构式属于一种语法构式。

此外,除了部分习语性语法构式(如“脸色黄了”等的表达),传统语法构式“X黄了”中的变项“X”和谓词“黄了”处在同一语义框架下,由于“黄了”的语义是在阐述颜色的变化,那么“X”必定是能够被明确感知颜色变化的非抽象名词。

(二)作为修辞构式的“X黄了”

现代汉语中特殊的修辞构式“X黄了”,其构式义无法从各个组成成分推知,与语法构式相比,作为修辞构式的“X黄了”呈现出以下特点。

1.变项“X”词性拓展

通过语料搜集发现,修辞构式“X黄了”中的成分变项“X”在词性上更具开放性,可进入的成分在语法上更加多样。首先,可进入语法构式“X黄了”中的变项“X”在词性上都是名词短语。这是因为构式的固定项谓语“黄了”是动词,主语自然由典型的名词性成分充当,而修辞构式中的“X”除了名词之外也出现了动词。

(10)相亲又黄了。(微博)

(11)估計重组黄了。(百度)

在此构式中,“X”与“黄了”处在不同的范畴中,上述中,“相亲”、“重组”为动词,动词成分充当主语在汉语中本是常见现象,但在此,两者的语义辖域、语义范畴突破了原有的限制。在正常的表达中,不能说“相亲”、“重组”这些具体的事件的颜色变化了。但在上述例句中,在独特的语用习惯下,加上构式压制的特点,“黄了”不再是描述客观事物颜色的表达,而是对某一事件不能达成预期成功的委婉陈述。

2.“X”范围虚化

与传统语法构式“X黄了”不同的是,可进入修辞构式“X黄了”中的变项“X”在语法上即使是名词性成分,但范围已经虚化,在实物名词之外的还有人、抽象名词、半抽象半具体名词。

①“X”指人

(12)“刚拿了1500万解约费的摩登天空,表示心情很复杂啊。红花会也是傻眼了吧,钱出去了,人黄了。”(微博)

(13)丽丽新处的对象怕是要黄了。(百度)

当“X”指人时,修辞构式“X黄了”是一种对所指对象发展前途希望渺茫、甚至走向失败的委婉表达。

②“X”为抽象、半抽象半具体名词

修辞构式中“X”作为名词成分在所指上相对抽象,致使“黄了”的语义也不再是常规的表现事物颜色变化的描述。

(14)A:“那怎么行!咱俩这事又不是这辈子就定下来的!”

B:“咱俩下辈子的事黄了!”(微博)

(15)A:“今天那超级堵车!”

B:“哈哈哈,看到你逛街局黄了。我今天坐一天公交。”

A:“想去商都。转老长时间了。放弃了。天气太好也忌出行。人多”

B:“根本不能开车。”(微博)

(16)有的因为审批时间过长,或者像那个民办养老院一样,项目黄了。(《人民日报》2017.)

(17)漏洞太多,结尾雷人,导致整部作品黄了,但在最后一个镜头的处理上,导演还是亮了。(微博)

“事”、“局”都为抽象名词,“项目”、“作品”半抽象半具体名词,“X”为词性的变化导致了构式语义走向虚化,“黄了”偏离颜色变化的含义,有了失败的含义。

如今的口语表达中,“今天的考试估计黄了(不及格、挂科)”“新处的对象怕是要黄了(没戏了)”等表达经常出现在年轻人口中。随着“黄了”一词不断被用于描述事件发展前景希望渺茫的语境中,加之其与“完了、失败、惨败”等相比更加委婉,甚至带有幽默调侃、暗讽的语用功能,使得“X黄了”构式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大多数人、事物、现象等在发展前景境遇不好的语境下都可用此构式来表达评价性言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语法构式“X黄了”在漫长的语言发展中演变为修辞构式,其中可进入构式“X黄了”中的变项“X”在词性上有明显拓宽,表现为由名词至动词,由指物到指人,并具象表达延伸至抽象表达。渐渐地,构式的语义也因人们特殊的表意需求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突破了原有的语义限制,由原本表达事物物理颜色变化逐渐演变为表达对人、事物、现象发展前景希望渺茫、甚至可能走向失败的评价性修辞构式。

三、“X黄了”构式的认知机制

(一)“X黄了”构式的认知基础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表达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基于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认知过程和自身对从现实世界的理解。[4]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5]所以我们必须从人的体验角度来认识和解读语言,构式“X黄了”的表达演变过程有其特定的心理认知基础。在人们的已有的认识活动中,嵌入成分“X”和谓语“黄了”处在一个相同的语义框架下,当人们在描述某物颜色变得“黄了”的时候,这个物“X”必然是具体可感的、且具有相应的颜色变化,这一切都源于人们通过眼睛看到物体的样貌产生的经验性常识,并因此积累了有关“黄了”的具体语义运用。所以在使用方法上,语法构式“X黄了”是通过把人们熟悉的、能够体现颜色变化的“X”与固定项“黄了”进行搭配使用,在使用中对描述对象“X”进行信息的描述和补充。因此新兴修辞构式“X黄了”的出现和使用也是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原有的观察和经验,“以体验为基础的感知创造了不同辖域之间的相似性”[6],使得人们在对以往具体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的感知中形成了以高表达频率为主的表达惯性和相应的抽象思维。

(二)构式的认知机制

通过与语法构式“X黄了”相比,人们发现新兴修辞构式的语义更为抽象,其中主语“X”的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但所能进入构式的“X”并非任意的,其在语义上有着特定的范围,这是一定的认知动因在起作用。

“黄”字,加个“了”字,被赋予“失败、前景渺茫”等含义,这一用法与词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演变有关。“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黄色”义,引申为“枯黄、色变黄”,进而引申为“枯萎”。树叶与草木的成长过程,由青色转为黄色,是自然成长与衰败消亡的过程。此外,口头俗语的形成与农事生产中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关。天气干旱的时候,叶子黄了,收成就差,所以渐渐地,人们用“黄了”表明事情没干成。此外,“黄色”有着“结束”的意思则与落日、夕阳颜色等自然现象有关。落日的颜色是黄的,夕阳也预示着白昼结束,黑夜来临,这算是时间分界上的一个节点,所以无形中也预示着“黄色”有着结束的意思。这一点,在现代的交通信号灯上也有很好的表示——绿灯行红灯停,黄灯表示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也是表示即将停止的意思,由此,“黄了”渐渐有表示“没落、衰败、不成功”之意。还有一说法,“黄了”一词被人普遍接受,与古时商家的习惯有关。早些时候的生意人,在开业时,会用红纸写上“开业大吉”贴在门口,假如生意做得不好,老板不做了,就用黄纸写上“收市大吉”贴在门上,对外宣布这个生意不继续做下去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将生意失败称作“黄了”,后来,“黄了”也开始表示“没有办成”或“没有结果”事之意。可见,人们对实际物体切实的感知体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为我们理解、描述抽象概念即提供了一些客观的基础,即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之间有所联系的隐喻性思维。

“思维、行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7]受到语言表达经济性的需求,当原有的表达概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际上表达需求时,人们习惯在已有的表达方式上进行新的有某种关联的类推式表达,总是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相提并论,并从具体的事物的特征来思考、谈论或者去描述抽象的事物,从而帮助人们更加理解这个世界。即会“采取隐喻的认知手段,利用另一事物与此事物的相关性找到两者的关联点,用已知的事物来表达新的概念。”[8]构式中的“黄了”涉及我们视觉所看到的颜色变化,视觉作为人们主要的感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促进人们对表达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具有重大作用。这种将原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事物基于视觉的观察体验,经过重新分类划分至同一范畴的思维过程正是隐喻性思维作用的结果。构式“X黄了”的拓展义项正是经由隐喻的思维方式,使得构式具备了修辞发展动因,逐步演变为具有不可推导义的特定修辞构式“X黄了”。

四、结语

人们常用的表达“X黄了”有着表达简洁、意义丰富的特点,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需求,它符合构式理论的定义,是汉语中原本表达事物颜色变化的一种语法构式,受隐喻等修辞动因的影响演变为修辞构式。这一构式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因语义关系产生进而由实到虚的过程。由于构式中可变成分词性的拓展、用词范围的扩大,构式的语义也因此虚化,用来表示描述人、事物或现象发展境遇希望渺茫、甚至走向失败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一定情境下带有幽默讽刺、调侃的语气,其认知基础是人们视觉器官的观察,该构式生成的认知理据是隐喻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Goldberg,Adele.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4.

[2][3]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4]陈文博:《“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当代修辞学》2012年第2期。

[5]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6][7][8]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

(作者:王琰翡,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生)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修辞构式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