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陌上桑》的艺术魅力

2021-05-30汪亚君

学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罗敷

摘要:《陌上桑》是一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全诗短小精悍,却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不畏权贵的罗敷形象。诗中的罗敷具有美丽的外貌、大胆的性格,更有高洁的品格与独立的人格。她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古往今来美丽高洁与聪明才智的象征。罗敷形象不仅体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真善美的无限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陌上桑》;罗敷;艺术真实;理想人格;虚实相生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首以清晨的阳光与美好的女子开篇的诗歌,为中学生耳熟能详。因为,它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的篇幅只有三个自然段,但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方面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深刻的人文启示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艺术形象的真实

《陌上桑》中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表现一个名为罗敷的少女到田间采摘桑叶,其美丽的外貌引人注目:“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她的美貌引得路人停下了脚步、放下了农活,更使一位到民间巡查的“使君”垂涎三尺,命令下属打探罗敷的身世:“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当“使君”得知罗敷是一个“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的姑娘时,他竟撇开随从,直接上前:“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好色之心暴露无遗。面对“使君”的无理要求,罗敷不仅毫不犹豫地拒绝,而且义正辞严地说道:“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接下来,罗敷就对自己的夫君作了一番夸赞:“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从中我们看到,罗敷的夫君不仅高大健美、富贵无比,而且步步高升、官运亨通,是个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但全诗却到此戛然而止,罗敷最后怎样了?是被使君强行带走了,还是自由自在地离开了?诗人皆未交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为此,关于罗敷这一女性形象就引起了后人的不同理解。

罗敷是一个贵族少妇还是一个采桑姑娘?如果是一个采桑姑娘,怎么有那么体面的夫君?怎么敢于直接上去斥责“使君”?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官员借着到民间巡视的名义抢夺民女,遇到年轻貌美的姑娘就强行带走,怎么还那么文明地与罗敷商量呢?持贵族少妇观点的认为罗敷是利用春游的时间到民间来体验采桑生活了。试问,如果是这样的答案,这首诗的意义何在呢?殊不知,罗敷的形象正是艺术真实的体现,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但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比生活的真实更提炼、更精粹、更崇高,它代表了作家的美好理想与愿望!它可以将生活真实中的悲剧变成喜剧,将死亡变成新生,将绝望变成希望,从而给读者一种信心与力量,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学从神话到小说到戏曲往往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就起到了一种示范的作用。

二、美好理想的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中的罗敷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大胆的性格,更有高洁的品格与独立的人格。她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古往今来美丽高洁与聪明才智的象征,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众所周知,汉代的统治者及其贵族往往三宫六院、三妻四妾,这是当时的法律法规所允许的,似乎不存在破坏别人的家庭之说。而“使君”相当于后来太守的地位,不论是其妻还是其妾都可以衣食无忧、享受荣华。然而,作为采桑姑娘的罗敷不仅没有贪图富贵而同意前往,还毫不留情地加以斥责:“使君一何愚!”真可谓掷地有声!“一何愚”三字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多么愚蠢的行为,多么愚昧的思想。即使有法律保护,色权交易也是对家庭和谐的破坏,是对另一个“夫”与“妇”的不尊重。因为爱情是纯洁的,容不得背叛与欺骗。虽然,这位使君没有用强硬的手段,甚至还带着温和的口气与商量的语调。但罗敷也毫不动摇,并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夸夫加以回击。可以想象,那位使君在罗敷所夸的高、富、帅和贵的夫君对比下,一定自惭形秽、自愧不如地灰溜溜地离开了。罗敷以自己的智慧战胜了使君!

由此可见,诗中的罗敷表现了美好的道德信念和独立的人格理想,是古代人民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值得思考的是,汉代作品中尚且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境界。反观现实,在金钱地位的诱惑下,年轻貌美的女性能否都像罗敷这样呢?面对心怀不轨但又有利可图的权贵们,她们是否有一种被赏识的窃喜?是否觉得这是一次上升的机会?她们是否敢于说出那句“使君自有妇”的話?这是值得现代人深思的。

在此后的文学作品中,罗敷形象发展为具有勇敢的牺牲精神又充满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如,具有“乐府双璧”之称的《木兰诗》中,主人公的年龄与罗敷相当,但她善于思考且无所畏惧地替父从军,难能可贵的是,木兰在立下战功之后不为名利所动摇:“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谓重情重义!这是罗敷灵魂的升华,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三、虚实相生的手法

《陌上桑》不仅在思想内容上给我们以启示,还在艺术手法上影响着后世。全诗短小精悍,却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人物性格到精神品格,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罗敷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避实就虚和避虚就实的手法,可谓虚实相生,灵活多变。

所谓避实就虚是指作者以间接而不是以直接的手法表现罗敷的外貌之美。一个人的容貌是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但作者却没有具体刻画人物脸型的方圆、肤色的黑白、鼻梁的高低、眼睛的大小、身材的肥瘦等,而是从正面烘托和侧面衬托两个方面塑造形象。前者从环境到器物、从发式到服饰加以铺写。首先,作者描写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当一轮朝阳在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金色的楼宇时,诗中的少女似乎已亭亭玉立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其次,作者欲美其人先美其物,以铺陈的手法描写罗敷使用的器物与穿戴的衣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倭堕髻是当时一种时髦的发饰,它与青丝相联系,表明罗敷既时尚靓丽,又端庄大气;桂枝与明月珠则不仅有高洁而且有美好之意。到此为止,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罗敷已经呼之欲出了。

更为精彩的是作者进一步从侧面衬托罗敷的美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旁观者的情态动作:“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不论是“捋髭须”的成年男子还是“著帩头”的少年儿郎,不论是忘记干活的耕者还是停下锄头的农夫,都被罗敷的美貌惊住了。他们痴痴地欣赏着、傻傻地呆立着。结果地里的活没干完,回到家中互相埋怨着。这些旁观者复杂而细致的心理活动可谓一览无余,这样的描写简直绝妙无比,它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启发了读者的丰富创造力。罗敷的美貌虽然在读者的心中不完全一致,但无疑都是美好的。

所谓避虚就实是指以具体可感的人物言行显示其品格和精神,以体现抽象的人格之美。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作者同样采用了巧妙的手法,即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其内心世界。

语言无疑是人物精神品格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诗中罗敷的语言只有两处,一是与“使君”的对话,二是夸夫。前者只有三言两语,却将罗敷不畏权贵、忠贞不二的品格显露无遗,后者以罗敷自豪的口吻夸夫,表现了罗敷超凡的智慧。其实,她并没有盲目地无限制地夸夫,而是有分寸、有把握地针对“使君”展开。如,在夸其夫官运亨通中,就停留在“四十专城居”这个年龄与职位上。虽说四十与罗敷大约十七、八岁的年龄有一定的距离,但古代夫妻的这个年龄跨度是不足为奇的。而“专城居”是一城之长,与“使君”的职位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使君”。

毋庸置疑,无论是避实就虚还是避虚就实的手法都使得人物更加灵动、性格更加鲜明,所以,为后世作家广泛学习。如,曹植在《美女篇》中就用了“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十个字来衬托诗中女子的美貌,与此篇的手法既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受此启发之处。

罗敷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相去甚远,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变迁,爱情的忠贞、人格的独立、精神的勇敢都是永远值得赞美的。《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不仅体现了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值得后人不断学习与研究。

(作者:汪亚君,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罗敷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说《陌上桑》
陌上桑
罗敷后传
《陌上桑》中美的效果
陌上桑
陌上桑
桑劫
《陌上桑》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再探讨
桑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