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考实验专题解读实验基础考点
2021-05-30万如锴曹桂能
万如锴 曹桂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高考常从仪器、装置、操作、原理等方面对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一、考查实验仪器与装置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化学仪器的选用、仪器的使用、仪器组合成简单装置等,要求能识别常见仪器并熟悉其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综合考虑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选用恰当的仪器或组装合适的装置。
例1固液分离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解析:固液分离操作为过滤,用到的主要仪器为漏斗。干燥管主要是装固体干燥剂,用于氣体的干燥。蒸馏烧瓶主要是用于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牛角管(或尾接管)主要用于蒸馏装置。
答案:C
例2下列图示方法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解析:向容量瓶中加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NaOH固体也不能直接放人容量瓶,应先在烧杯中溶解再转移至容量瓶,A项错误。实验室用MnO,固体和浓盐酸制取氯气需要用酒精灯加热,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B项错误。锥形瓶中盛放的食盐水呈中性,铁钉发生吸氧腐蚀,C项错误。挤压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圆底烧瓶中压强减小,从而形成喷泉,D项正确。
答案:D
例了下列实验仪器或装置的选择正确的是()。
解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必须用到容量瓶,A项错误。HCl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大(1:500),饱和NaCl溶液可以溶解HCI并抑制氯气的溶解,B项正确。蒸馏时不能用球形冷凝管冷凝馏分,C项错误。Na,SiO,溶液呈碱性并具有一定粘性,应该用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不能用玻璃塞,D项错误。
答案:B
例4实验室以CaCO,为原料制备CO,,并获得CaCl,.6H,O晶体。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CaCO,与稀盐酸制取CO,是实验室制法,A项正确。CO,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项正确。CaCO难溶于水,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C项正确。CaCl,.6H,O晶体带有结晶水,不能将溶液在蒸发皿中直接蒸干得到晶体,D项错误。答案:D
二、考查实验基本操作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具体的实验操作,要求考生熟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常见的过滤、蒸发、分液、萃取、蒸馏等操作细节,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素养。
例5下列有关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萃取Br,时,向盛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人CC1,振荡、静置分层后,打开旋塞,先将水层放出
B.做焰色反应前,铂丝用稀盐酸清洗并灼烧至火焰呈无色
C.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易被引燃,使用时须远离明火,用毕立即塞紧瓶塞
D.可用AgNO,溶液和稀硝酸区分NaCl.NaNO,和NaNO
解析:用CCl萃取Br时,由于CCl的密度比水大,故下层为Br,的CC1溶液,应打开旋塞,先将下层Br,的CCI溶液从下口放出,然后将水层从上口倒出,A项错误。盐酸易挥发,做焰色反应前,铂丝应用稀盐酸清洗并灼烧至火焰呈无色,B项正确。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属于可燃物而且沸点低,很容易挥发,使用时须远离明火,用毕立即塞紧瓶塞,以免出现危险,C项正确。NaCl与AgNO。溶液反应生成AgCl沉淀,AgCl沉淀不溶于硝酸;NaNO,与AgNO溶液反应生成AgNO,沉淀,AgNO,沉淀可溶于硝酸;NaNO,与AgNO溶液、稀硝酸混合无明显现象,所以用AgNO溶液和稀硝酸可以区分NaCI、NaNO,和NaNO3,D项正确。
答案:A
例6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解析:酸式滴定管的下端有部分没有刻度,但仍有盐酸,所以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mL后,放人锥形瓶中盐酸的体积大于20.00mL,A项错误。碘易溶于酒精,清洗试管中附着的碘可以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B项正确。醋酸钠溶液呈碱性,测定醋酸钠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预先湿润(湿润相当于将溶液稀释),否则测定的pH会偏小,C项错误。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配制溶液,固体应该先在烧杯中溶解再转移至容量瓶,D项错误。
答案:B
三、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检验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离、净化和检验,要求掌握常见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熟悉常见物质或离子的检验。
例7古籍《天工开物》收录了井盐的生产过程。其中“汲水而上,人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的描述,涉及的物质分离操作为()。
A.趁热过滤
B.萃取分液
C.常压蒸馏
D.浓缩结晶
解析:将井水倒人釜中加热煮沸,水分蒸发,析出白色食盐晶体,此过程涉及浓缩结晶的过程。
答案:D
例8检验下列物质所选用的试剂正确的是()。
解析:碘单质遇淀粉变蓝,淀粉溶液可以检验碘单质的存在,但海水中的碘元素不是以碘单质形式存在的,A项错误。CO,.SO,气体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SO,可用品红溶液等,B项错误。Cut遇到氨水首先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氨水过量时沉淀溶解生成【Cu(NH)】,可以用氨水检验Cu+的存在,C项正确。NH遇到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氨气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D项错误。
答案:C
四、考查物质组成的确定
此类试题主要是确定混合物的成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求较高,解答时要重点注意颜色、气泡、沉淀等实验现象。
例9黄色固体X,可能含有漂白粉、FeSO,.Fe,(SO)g.CuClg.KI之中的几种或全部。将X与足量的水作用,得到深棕色固体混合物Y和无色碱性溶液Z。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A.X中含KI,可能含有CuCl,
B.X中含有漂白粉和FeSO,
C.X中含有CuCl,,Y中含有Fe(OH)D.用硫酸酸化溶液Z,若有黄绿色气体放出,说明X中含有CuCl
解析:固体X溶于水得到碱性溶液,说明X中含漂白粉,固体混合物Y为深棕色,说明Y是Fe(OH)和Cu(OH),的混合物。不能确定X中一定含有KI,A项错误。X中含有漂白粉,但不一定含有FeSO,,B项错误。Y是Fe(OH),和Cu(OH),的混合物,X必须含有CuCl,,C项正确。用硫酸酸化溶液Z,放出的黄绿色气体为Cl,,氯离子可能来自于CuCl,,也可能是来自于漂白粉,D项错误。答案:C
例10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Fe、FeO3.K,Si0;、K,SO.KA10、MgCl2.KCO3中的若干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X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A一定是NO
B.根据在溶液A中加人BaCl,溶液有沉淀产生,可以判断溶液甲中含有K2SO3
C.溶液甲中一定含有K,SiOg、K,SOg可能含有KAlO,、MgClg
D.若向固体甲中加入足量浓盐酸,再加KSCN溶液无红色,则证明原混合物中一定没有Fe,Os
解析:溶液甲中加稀硝酸产生气体A,可能是硝酸与K,CO。反应产生的CO,,也可能是硝酸与K,SO,反应产生的NO。溶液A中加入BaC1溶液生成BaSO、沉淀,说明溶液甲中一定含有K,SO,,气体A中一定有NO,可能有CO。产生沉淀A,一定是K,SiO。与硝酸反应生成H,SiO。沉淀,因此,溶液甲中一定有K,SiO;、K,SOs,一定没有MgCl,,可能含有KAlO,、K,CO。固体X加水,Fe、Fe,O。不溶于水,加人浓硝酸产生有色气体NO2,则一定含有Fe,可能含有Fe,O。固体甲中加人足量浓盐酸,再加KSCN溶液无红色,可能是FeOs与盐酸反应产生的Fe+与Fe粉反应生成了Fe+,不能由此断定原混合物中一定没有Fe,O。
答案:B
五、考查实验原理与方案
此类试题多为综合实验,由制备实验、性质实验及相关化学知识等重组而成,涉及化学实验的仪器、基本操作等多方面,还联系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知识,综合性较强,要求全面详细地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1下列实验操作或方法,目的可实现的是()。
解析:向未知弱酸性试液中滴加含有SCN的溶液,只能通过溶液呈红色确定试液中Fet存在,不能判断Fet是否存在,A项错误。Ag与葡萄糖碱性溶液不能发生银镜反应,B项错误。溴蒸气有毒,稀硫酸酸化n(KBrO):n(KBr)=1:5的混合液反应生成溴单质,可以替代溴水,从而降低液溴的贮存与使用风险,C项正确。NaS,O。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单质硫、二氧化硫和水,单质硫不溶于水,不便于定量测定溶解度,D项错误。答案:C
例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解析:碘水变蓝,说明溶液中还有淀粉,可能是淀粉未水解,也可能是淀粉部分水解,A项错误。测得溶液温度升高,说明镁与盐酸反应放热,B项正确。BaCO;、CaCO,都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溶液中含钙离子,白色沉淀也可能是CaCO;,C项错误。KMnO,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该反应中H,O,被氧化,说明H,O,具有还原性,D项错误。
答案:B
点评:在高考命题中,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一方面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另一方面是出现在综合实验题中,是高考的必考考点之一,在高考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回归教材,挖掘考点。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中学阶段涉及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分类,并对一些相关且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分析,把握要点,明确注意事项,并挖掘高考可能的命题角度。
(2)强化训练,提升能力。结合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涉及的有关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探究,总结命题规律,预测命题趋势。对高考的热点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掌握解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但考查要求非常细致、灵活,对考生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
(3)注重操作,有的放矢。化学实验不能仅靠理论讲解,要注重实验操作。针对中学生对仪器裝置不很熟悉,基本操作不很规范的情况,应加强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学生实验、组建兴趣小组、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提升实验技能,还可以利用实验录像、VR/AR技术等增强体验感,放大实验现象,做到有的放矢。
(责任编辑谢启刚)